体悟练习与武术技能的习得

2014-05-15 15:30曹华赵光圣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习得

曹华 赵光圣

摘要:身体练习在运动技能的学习上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传统的武术技能习练方法多调强“以量求功”“熟能生巧”,但科学的习练不等于机械的重复,“铁杵磨针”式的技能习练方式显然与科学有效的“体悟”练习格格不入。在对传统武术技能“体悟”习练方法、理念进行客观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武术技能有效体悟的方法和原则。

关键词:体悟练习;武术技能;习得

中图分类号:G808.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76(2014)02-0059-04

1.Martial Art School,Shanghai Sports University,Shanghai 200438;2.Police Physical Education Department,Guangdong Police College,Guangzhou 510440,Guangdong,China我国青少年体质连续15年下滑,青少年身心健康堪忧的状况已引起了教育职能部门的高度重视。为了使体育课能真正服务学生增强体质、获取终身体育技能、养成健全人格,教育部重拟动用大学资源,由专业体育学院牵头成立全国性7个项目联盟,形成大学与中小学联动发展机制,推进中小学体育课改革。2013年9月22日,在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的直接领导和参与下,“全国学校体育武术项目联盟”在北京成立,这一联盟的成立揭开了武术发展进入中小学的新纪元。中华武术,积淀了中国人的文化创造和生存智慧,折射了中华民族精神,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的内涵和气势,已成为国外认识中国文化的一个窗口。因此,不论是当下青少年体质状态的改善,还是文化自觉语境中作为中国人的文化名片和我国青少年文化自信的培养,都需要我们进一步发掘武术教育的现代意义,完善学校武术教育系统,推进“武术进课堂”活动。武术进课堂无法避免如何让学生既“喜欢武术”又“喜欢武术课”这问题。处理此问题的关键除了先进的改革理念,切实操作方策更是必不可少。具体来说“教什么”“谁来教”“怎么教”的科学论证和设置对此次改革成败至关重要,尤其是“怎么教”这一连接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认知过程,严重影响着“既让学生喜欢武术又喜欢武术课”这一过程目标的有效达成。没有武术技能的有效习得,就没有武术锻炼习惯的养成,没有武术锻炼习惯的养成,武术所有功能和意义都无从体现。体悟学习是跨越理念知识和实践行为假象鸿沟的现实路径,武术技能习练是认识主体积极主动体践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在本质上是体悟的过程,这种体悟以身体参与为认识起点,通过直觉思维达到对所依赖线索的超载,从而达到习练的目的。“体悟”作为传统的东方体践和思维方式,更是中华武术技术习练的不二之法,但从近年来有关体悟与武术相关的研究成果看,多是从哲学、解释学、文化学等视角进行理论嫁接,鲜有关于武术技能教、学、练过程“体悟”方法论。概而言之,本文认为作为“体”是一种“身体行为”,“悟”是直觉思维,“体悟”是一种身心并用实践方式,它使用武术的习练方式,但又与传统的简单重复的练习方式不同,“体悟”武术技能过程不但追求“熟而生巧”,更要琢磨“思而成技”。武术技能的体悟练习方法要因技施法,不同武术技能内容的习练要依据相应的习练原则,选择不同体悟练习方法。

1体悟与武术

1.1体悟:体道之途

“体悟”释义为“以体践达心悟”,汉语词典多解释为“体味领会”——通过身体体践行而达到的心领神会。“体悟”并不是单纯的官能活动,而是一种由身到心的完整活动过程。这个过程也是一个由“技”及“道”上下求索的过程,通过“众里寻她千百度”的身体参与而达到“豁然开朗,灯火阑珊”得道于身的境界。“体悟”通过身体与“道”碰撞和对话,而达到“身”与“道”的融合,这一过程也可称为“体道”“体知”。

1.2武术:身心之道

国外的学者认为:“人类知识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逻辑推论性的言传知识,另一种是直觉领悟性的默会知识。[1]”以言传认识为主的逻辑推论是西方文化传统的主导思维方式,以默会认识为主的直觉领悟是东方传统文化的主导思维方式。但也有学者认为:“任何知识都是意会知识和言传知识的统一,都具有主观的因素”[2]。中华武术是一种备受东方传统哲学浸淫的中国传统文化,它追求人天合一、身心一统、由技及道。作为一种“身体的文化”(英文译名“Chinese Martial Art”),又称“武学”“武道”,它是历代武术先人们体证自然,展现生命过程中所创造的意会知识和言传知识的结晶。武术之道的体悟表达和人们的身体操作具有密切关系,人们透过武术技艺(martial art)的学习与训练的身体操作即可加深,进而掌握体悟。武术的体悟有两部分内容,一是体知较易悟的武术可言知识如武术的理与法;另外武术的体悟也有其不易掌握的部分,如造就出身体创造性经验的默会知识。人类能动性所展现的最高价值是蕴含精神与官能的“身体”性,武术是人“身心俱在”的体悟表达,更由于身体的优先性,使运动经验具丰富的创造性,更能展现人“理性”的最高价值。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武术是身体和概念行为的互相作用在人类个体中进行高度复杂的整合,是思维和身体的现实存在组成独一无二的存在模式,是意会知识和言知识的交融,是一种身心互化、互促、互升之道。

1.3体悟武术

武术作为一种“复合知识”,它既含有逻辑推论性的言传知识——武理和武法,也包含默会认识为主的知识——武功与武技。武术作为中国人独有的“身体的文化”,需用身体去体悟它。“身体是人存的实体,是生命展现的重要维度。身体存在和生长于文化母体之中,体现着文化,成为文化的表征,它既是思维和实践的对象,也是精神的工具和载体——感受、思维和行动要凭借身体才能够开展和实现”[3]。而“体悟”是一种既能体证、体觉、体知、体验言传知识,又可由惭悟、顿悟、通悟到贯通意会知识的“通道”之术。从这个意义上说,体悟之于武术实乃天作之合。在武术的习练过程中通过内心体悟的目的就是将主体头脑中的动作意象与武术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使武术动作身心合一,形神兼备,达到武术动作的最高境界。体悟武术,就要体悟武术最本源的东西——“武术就是徒手或手执武器搏杀格斗的方法或技艺”[4]。因此,体悟武术主要体悟武术的技能、技术。千百年来武术先人们总结升华了大量武术习练方法经验和成果,留给我们很多武术典籍(武术言传知识)。但是在传统重经验轻科学、重感性轻理性的文化物质影响下,武术技能的习练方法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他山之石可攻玉”,西方的有关运动技能及技能练习的很多科学成果为武术技能科学体悟提供了丰富的范本。

2“铁杵磨针”式机械重复与体悟练习的区别

2.1体悟:熟能生巧,思可成技

“练习是有目的的身体或心理练习和所造成的稳定和有适应能力的动作水平”[5]。关于身体练习在运动技能的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已广为人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任何技能都要经过大量身体力行的实践才能泛化、分化、动力定型,达到潜意识的自动化程度。武术技能也是如此,没有一定“运动量”,技能就很难达到“有感即应,一触即发”“备万贯一,通神达化”的本能境界。拳家们用“拳打千遍,其理自现”“功到自然成”等武术谚语来告诫门徒拳技形成的道理。历来武术家都把动作技术娴熟到“炉火纯青”视为一种功夫高深的境界。如戚继光所讲 “夫长枪之法……其妙在于熟之而已。熟则心能忘手,手能忘枪,圆神而不滞”[6]。所有这些都说明练习对运动技能的重要性,但是同时也要指出:只靠机械死习甚至盲目苦习,其结果肯定是事倍功半。若能边练习边思考边纠正以确保练习质量,练习效果会立竿见影,事半功倍,也就说“熟能生巧,思可成技”。

2.2铁杵磨针,事倍功半

关于重复练习的概念,国外学者认为“反复练习的过程中,应当避免简单机械的重复过程。在主动的动作学习过程中,动作技能各环节一定要按一定的顺序经过千百次的练习才能形成自动的、高效的、节省化的新的动作程序”[7](Bachy Rita 1987)。练习是一种反复行为,但这反复行为是“非重复的反复行为”。通过这种““非重复的反复行为”可以获得动作技能习惯,在获得动作技能习惯的基础上进一步达到动作技能的最佳化。也就是说,有效的练习动作程序并不是以“固定参数”机械地重复,每次动作习练都尽可能有目的地解决动作存在的不足及问题,通过这种边练边调的过程,获得操作最佳的动作程序。在动作技能的学习、练习、运用过程中,如果无视练习上述特点,那么练习的效果就无从保证,练习的效率就会“事倍功半”。因此说有效、科学的练习不是单纯的动作重复,正如Fitts所言“动作学习不仅需要一定的动作练习,还需要心智活动的参与及配合”[8]。单纯的肌肉神经反复重复,使用的只能是人的体力,这种“铁杵磨针”式机械习练方式,效率低下、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功。科学地体悟动作要身脑并用、勤劳苦思,这样才可延长记忆,体知技艺的精微妙巧从而使技能出神入化。总之,“熟能生巧”运用的是神经和肌肉,“思能成技”运用的是大脑和智慧。武术技能的体悟习练就是“熟能生巧”和“思能成技”的综合运用。

3武术技能体悟练习法则

3.1练休有度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武术技能的习练也是这个道理。动作技能会在练习期间和在练习后睡眠阶段不断提高[9]。武术技能的学习和练习都离不开身心的参与,这种身心参与的体悟效果与每次练习及练习之间的时间安排有密切关系。虽说“架子天天盘,功夫日日增”,但盲目机械练习会事倍功半。武术技能的习练过程中处理和练习与休息之间的关系,就要选择恰当的练习方法。集中练习和分散练习就是根据练习时间与休息时间之间关系来界定的练习方法。集中练习就是在练习持续时间总量一定的情况下,每次练习持续时间长于两次练习之间的休息时间。分散练习的含义就是在练习的总时间长度相同的情况下,如果每次练习之间的休息时间大于或等于每次练习时间,这种练习称为分散练习。集中练习的适用时机为:技能简单且容易学会时;学习者的动机很高时;时间较紧迫时;学习主体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很高的技术水平时等。分散练习适用情况:动作技能高难复杂时;学习内容崭新而具有吸引力时;学习主体注意力难以集中时(疲劳);学习主体身体素质和技术水平低下时。以上的研究成果表明,武术技能作为一种动作技能,要想达到更高的技术境界,不是动作重复次数越多、持续时间越长效果越好,要根据不同的习练内容选择不同体悟方法,这样才能更有效地获得高超技能。

3.2定变有别

在武术技能习练过程中,传统的练习方法更多地主张“拳打千遍,身法自然”的重复练法,这种练习方式过于强调熟能生巧,以一熟应万变。但是这种不加区别“囫囵吞枣”的练习方式往往会造成“吃枣一筐,不知枣味”的后果。武术技能都具有一定的攻防含义,因此武术技能的练习方法选择也应“因技择法”。所谓的恒定练习就是指重复练习单一动作的练习方式。传统武术中“铁杵磨针”式的练习方法多属于恒定练习法的范畴。这种练习方法,多用于技能初学、难度技能或是“绝招”技能的习练,通过单个技能的反复,达到技能的动作定型和自动化。所谓的变异练习就是让练习的主体以多种方式体验同一类动作技能。变异练习法要求动作技能的练习安排应该尽可能接近比赛(实战)情境,换而言之,在练习过程中不要只是把练习局限在某类特定的动作上,而应让练习者体验不同的动作,从而帮助他们提高完成那些新颖的、从未经验过的动作的能力。武术散打运动员的技能习练时选择不同的对手、不同压力场景、不同负荷、不同限制条件多属于变异练习法。

3.3整分有节

中国武术博大精深,门派林立,拳种繁多,套路更是浩如烟云。无论是传统套路还是竞赛套路,每个套路基本都有数十个不同难度的单式动作丝丝入扣链式联结,动作之间血脉相联。套路演练时,动作之间犹如暗含神经索,前后动作互为刺激,使整套运动技能形成前呼后应的条件反射。武术的整,不仅体现在套路动作之间自成一体结构的整,同时还有“四击、八法、十二形”形态的整,“形神兼备、内外合一”特性的整,“强身制敌,延年益寿”功能上的整,“于足发于腿主于腰而行于指”行为的整等。这种整体思想对武术技能习练方法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很多拳种都以量求功,通过增加全套的“趟数”来强化技术精妙的同时增强功力。由于武术套路结构复杂多变,既涵盖手、眼、身、法、步的型和法,又突出踢、打、摔、拿的技击特点,同时还展视精、气、神的内在风格,加上套路中复杂多变动作之间的组合要求丝丝入扣,动作演练顺序要固守成规,动作路线和方向亦不能差之毫厘。诸多因素都使得武术套路的练习要按固定的“程式”——起式、段节、收式进行。武术套路的习练方式形式单调、固守成规。到目前为止,常见的练习形式不外乎分段练习、整套练习、超套练习三种,这三种常见的练习看似有分有整有超,但无论分、整、超都是按套路本身的动作和分段顺序在整套的基础上增减动作,其最大成效不是提高技能的精妙水平,而是提高专项素质和机能能力。这种分、整、超一旦有一个动作出现失误或是瑕疵都会给习练者的演练激情造成严重影响,从而挫伤他们的技术自信,延迟技能的精进。因此,对于武术技能的练习尽管完整练习法很重要,但分解法也必不可少。

所谓的完整练习法,就是将全部内容只用一次练习一次完成的练习方法。完整练习的内容既可是单个的武术动作,如武术中的腾空飞脚动作,将预备姿势、助跑起跳、腾空落地三个动作环节一气呵成;也可以是武术套路中的一组组合动作练习;还可以是武术散打的组合动作,如垫步—前低鞭腿—后手直拳;当然也适用于武术练习中的整套或超套的技能练习。

所谓分解练习法,就是把相对复杂的动作技能拆分成不同的动作环节,然后先依次练习这些分解动作,待有一定基础时,再把分解动作组合起来练习。可以把分解练习法细化为以下具体练习方法:

肢解练习:就是将相对复杂的动作技能按照动作控制(motor control)的规律拆分为两个或多个技术部分,然后对其单独练习的一种方法。在那些需要双肢协调完成的动作中,如果两侧的动作结构不同,则先练习难度较大的那一侧的动作;相反,假若两侧的动作结构相同,就可直接练习完整动作”[10](Sherwood, 1994)。例如长拳中的“仆步轮拍”动作,因两臂抡拍的动作左右相对称,所以直接进行完整动作练习效果更好。但对于武术器械“双器械”动作技能,如刀里加鞭动作技能,初学者就可以考虑分别练习不同器械的动作,也就是采取单侧练习的部分练习策略。

渐进分解练习:就是将动作技能先解成N个部分,然后依次先练习一,直到第一部分动作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后,再进行第二部分动作一起练习,当第二部分动作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后,把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动作组合练习进行练习,等两部分串联一动作熟练后,再进行第三部分的练习……依此类推,直到这N部分动作串成一个整体动作为止。例如武术中的侧空翻动作,初学者可以先练习助跑垫步,再练习蹬摆,后练习腾空落地(辅助),最后练习完整动作。这种渐进分解练习既适用从简单的动作部分先开始进行练习,也可选择从由难度较大的动作部分先进行练习。但相关研究结果表明“从简单的动作部分开始练习效果优于由困难的动作开始练习”[11]Ash & Holding, 1990)。

4结语

体悟练习是在武术运动技能学习的过程中,最重要也是最不可或缺的部分,但它和仅仅是单纯的反复操练有些不同,本文所涉体悟练习更强调习练者自身认知部分的参与。剖析了“体悟”练习的内涵、特性、功能、机理,同时论述了“武术”的知识属性,从而论证体悟练习是武术技能习得的不二之法。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机械重复与体悟练习的区别,并总归纳了武术技能有效体悟的方法和原则,以供不同的武术习练参考。

参考文献:

[1]许苏.基于默会认识论的体悟学习研究[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教科院课程系,2006.

[2]波兰尼.意义[M].台北:台湾联经出版公司,1981.

[3]陈少明,编.体知与人文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

[4]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武术理论基础[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

[5]Schmidt RA, Lee TD. Motor control and learning: A behavioral emphasis[M].4th edn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2005.

[6]戚继光.纪效新书[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

[7]Bach-y-Rita, P., & Balliet, R.Recovery from stroke. In: P. W. Duncan., & M. B.Badke (eds.), Stroke Rehabilitation: the Recovery of Motor Control[M].Chicago: Year Book,1987.

[8]Fitts, P. M., & Posner, M. I.Human performance[M]. Belmont, CA: Brooks/Cole,1967.

[9]Walker MP. The role of sleep in cognition and emotion[J]. Ann N Y Acad Sci,2009(1156):168-197.

[10]Sherwood, D. E.Hand preference, practice order, and spatial assimilation inrapid bimanual movement[J].Journal of Motor Behavior,1994(26):123-134.

[11]Ash, D. W., & Holding, D. H.Backward versus forward chaining in the acquisition of a key board skill[J].Human Factors,1990(32):139-146.

猜你喜欢
习得
让学生在转换中穿越语言的丛林
文化认知对日语习得的影响及策略研究
儿童人称代词习得综述
寻找“言”“意”之间的慢思维
英语报刊在高职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高中英语的“习得”与“学得”
《新概念英语》在初中英语课外阅读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