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银 鲍善军 赵勇等
摘要:以第16届世界拳击锦标赛男子49 kg级决赛、半决赛为依据,应用专家访谈、视频分析等方法对邹市明技战术实战特征进行研究分析。邹市明在技术使用上立足自身灵活、快速的优势,表现出以中远距离进攻为主的技术风格。进攻拳法使用上摆拳的使用频率和得点可能性最高,直拳次之,勾拳最少,防守技术善于使用摇避、移动和后仰防守,进攻时以击打对手的头部侧面和头部正面为主;战术能力全面而特长突出,构建了一套“进攻反击”战术体系,实战中战术内容核心是突击强攻、抓机会打迎击和反击,并及时打吊摆脱;技战术效果较好,能够根据对手特点和场上局势合理应用技战术战胜对手;另外,技战术存在着进攻得分能力下降,近距离作战、重拳进攻、连续进攻能力有限,比赛后半程技战术相对保守的不足。
关键词:第16届拳击;邹市明;技战术;实战
中图分类号:G8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76(2014)02-0075-05
Abstract:Based on the semifinal and final results of the 16th World Boxing Championship, the article analyzed the technical and tactical characteristics of ZOU Shi-ming,the 49 kg champion,and found out that the application of techniques is focusing on middle and long distance attack based on flexibility and fast,and he mainly used swings and straight boxing technology, the efficiency of the swing and straight technology was higher than other techniques, and used sway, move and sway-back very often when defense. Moreover, his tactical ability was comprehensive and outstanding talented,and he even constructed a tactical system the“offensive counter attack”.His technical and tactical effect was great,he could apply different techniques and tactics to attack the opponents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situation of the game. In addition, there were a few defects of him in game, such as his scoring ability had declined;the abilities of short distance attack, vigorously attack and continuous attack was limited;and the attack after the half game was relatively conservative.
Key words:16th World Boxing Championship;ZOU Shi-ming;technical and tactical characteristics;defects
1.Hubei Sports and Health Research Center, Wuhan Inst. of P.E.,Wuhan 430079,China;2.Wushu & Boxing Sports Management Center,Sport Bureau of Anhui Province,Hefei 230000,Anhui,China我国拳击运动于1986年3月正式恢复,由于恢复时间晚,20世纪我国拳击运动在国际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1]。进入21世纪,我国拳击运动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特别是以邹市明为代表的小级别在短短几年内取得了优异的成绩。邹市明是我国拳击项目奥运金牌第一人,并蝉联了北京和伦敦奥运会两枚金牌,是2005年、2007年、2011年世锦赛三冠王的获得者,是我国拳击事业发展中里程碑式的冠军运动员,虽然已经转战职业拳坛,但其技战术风格和实战应用特征极为值得广大拳击教练员和运动员研究和借鉴。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第16届世界拳击锦标赛49 kg级决赛、半决赛邹市明技战术实战特征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收集、查阅拳击项目技战术相关研究资料,掌握拳击专项知识、了解技战术研究现状,为本研究提供广泛的理论参考和依据。
1.2.2专家访谈法一方面对邹市明进行专访,另一方面对中国拳击队总教练张传良,以及邹市明手靶教练、陪练、队医、科研指导,还有国家队其他教练进行了访谈与交流,深入了解邹市明技战术各个细节的特点。
1.2.3视频解析法采集了第16届世界拳击锦标赛49 kg级半决赛与决赛的比赛视频,由武汉体育学院拳击专选班队员对比赛双方的技战术指标进行统计分析,为研究邹市明技战术特征提供客观数据支撑。
1.2.4数理统计法利用数据处理软件EXCEL及数学统计软件SPSS对技战术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对比、分析、做图等,保证数据处理的科学、严谨性。endprint
2结果与分析
2.1第16届世界拳击锦标赛邹市明技术特征分析
2.1.1每局出拳数统计分析
邹市明半决赛与决赛的出拳数差别较大。半决赛邹市明局均出拳数为30.7拳,全场比赛出拳总数为92拳;三局比赛中第二局的出拳数最少(27拳);与对手相比,每局平均比对手5.4拳,总数比对手多16拳。决赛阶段,邹市明局均出拳数上升为50拳,比半决赛多近20拳,全场比赛出拳总数为150拳,比半决赛多58拳;三局比赛中出拳数最少的为第三局(44拳),最多的为第二局(57拳),最大、小出拳局恰恰与半决赛相反;不论是单局出拳数还是总出拳数均少于对手,局均出拳数少24.7拳,全场比赛少77拳(见图1)。
邹市明在实战中能够根据对手的不同风格以及不同的赛程阶段调整自己的比赛打法和技战术攻防策略。半决赛时,由于要为决赛保存实力,当自己比分领先时则有意识地控制出拳节奏,节省体力,将胜利保持到比赛结束;另外,由于对手出拳较少,对自己的威胁相对减少,并且打反击、迎击的机会相对下降,所以半决赛时每局的出拳数仅为30拳左右。决赛时,由于对手采用一种主动进攻、压迫式进攻的战术策略,并且出拳密集,出拳总数高达224拳,邹市明则很好地抓住对手的特点,发挥自己的技战术特长加全面的能力,采用打调结合的方式,既能与对手拼进攻,又能发挥灵活优势,打反击、打游击、抓迎击;并且由于是世锦赛最后一场,无后顾之忧,可以全力发挥,所以决赛出拳数明显高于半决赛,并且全场比赛比分一直处于优势,尽管对手出拳数占优,但最终的得点数仅为邹市明的一半多点(20:11)。
2.1.2进攻拳法使用统计分析
邹市明较为习惯使用的拳法是摆拳,其中前手摆拳最多,共达71次,后手摆拳为48次,是所有拳法中使用最多的两种;其次是直拳,前手直拳共使用40次,后手直拳为29次;勾拳的使用次数最少,前手勾拳共26次,后手勾拳共28次。在多拳进攻上,连击拳(连续两次出拳)使用明显高于组合拳,连击拳共使用42次,组合拳共使用27次(见图2)。
从拳法的使用上可以反映出邹市明的技术风格为中远距离打法性风格,实战比赛中对于中远距离进攻拳法——摆拳、直拳使用相对较多,而近距离进攻拳法——勾拳使用相对较少。这种技术风格与其整体技战术体系密不可分:一方面,邹市明使用防守反击和迎击的频率较高,并且在防守反击和迎击的同时为了避开对手的攻击,经常会采用摇避或后撤步、后仰的同时反击和迎击,特别是摇避的同时做摆拳要比直拳更容易协调发力;另一方面,当对手进攻时离自己的距离相对缩短,使用摆拳反击比较符合发力距离;再者,这也与邹市明的个人习惯相关。
2.1.3有效拳统计分析
邹市明得点可能性较高的拳是摆拳,其次是直拳,可能性最低的是勾拳,与其拳法使用的频度特征基本相同(见图3)。
具体而言,摆拳中后手摆拳的“有效拳”高于前手摆拳,主要原因在于后手摆拳相对容易发力,并且做功距离长,击打力量明显,再者邹市明经常先用前手拳做出击打动作,以对对手形成干扰、迷惑、诱导等,就更利于后手摆拳寻找空当形成有效击打,故虽然其前手摆拳的使用频率高于后手摆拳,但后手摆拳的得点可能性高于前者。
在直拳的使用上前手直拳的“有效拳”高于后手直拳,与两者的使用频率特点相同。通过教练员访谈发现,一般情况下运动员前手直拳的使用频率往往高于后手直拳,但得点可能性却要低于后手直拳,这是因为前手直拳往往更主要“扮演”试探、干扰、破坏、引诱的角色[2],以便为后手拳创造机会;而后手拳往往是运动员的“习惯手”,发力更加协调,且后手拳做功距离长,爆发力更大,往往更能形成得分,所以一般认为“前手拳开路、后手拳得分”[3]。从比赛来看,决赛半决赛的两名对手均是这种情况,后手直拳的得点可能性高于前手直拳。而邹市明却打破这种常规,前手直拳不仅出拳多,而且得点可能性也高于后手直拳。这与邹市明的实战技术特点直接相关,邹市明在做前手直拳时不仅单单为后手直拳寻找机会,而是经常突然启动,给对手出其不意的打击,并且他能结合前冲步做前手直拳动作,增加进攻距离,甚至是在后退移动时也能够迅速变向做出前手直拳,更加增大了动作的突然性,往往使对手措手不及。这也反映出邹市明技术上的独特之处。
2.1.4防守技术统计分析
拳击的防守技术动作主要包括移动防守、下潜防守、摇避防守、后仰防守、格挡防守和拍击防守[4]。从世锦赛决赛和半决赛统计数据来看,邹市明明显侧重于摇避防守与移动防守;其次是后仰防守和格挡防守;下潜防守和拍击防守使用较少(见图4)。
邹市明的这种防守习惯或者策略是充分考虑了自身的优势特点和不足,在实战中充分发挥了自己优势,并针对对手特点灵活应用。首先,邹市明自身最突出的优势就是灵活、快速,所以在防守技术的选择上,一方面充分利用左、右摇避技术、移动、后仰等,快速躲闪对手的攻击,同时摇避、后仰等动作幅度小,经济省力,并且摇避技术可以很好地和出拳技术衔接进行(特别是摆拳、勾拳),利于借机打反击、迎击;另一方面,则是充分发挥自己步伐移动的快速灵活优势,防避对手的进攻,甚至牵着对手的“鼻子”走,让对手根本抓不住自己的行踪,破坏对手的进攻节奏。所以邹市明使用摇避防守、移动防守、后仰防守的频率较高。
其次,格挡防守虽然是拳击必比赛最基本的防守方式,特别是欧美拳手应用非常广泛[5],邹市明在半决赛、决赛中的两名对手均擅长采用格挡防守,但是邹市明却并未将其作为自己的防守首选。究其原因主要为:一方面,邹市明的优势之一是灵活快速,可以很好地通过摇避、移动等化解对手的进攻;另一方面,格挡防守需要较好的上肢力量以保证格挡的坚固性,但邹市明的力量(格挡力量)并不突出,当遇到爆发力好、力量足、破坏力及穿透性强的对手时,可能无法挡住对手的拳头;再者,这也是邹市明的战术策略体系的构成之一,邹市明与对手对位时,经常将双拳放下,而不是传统的护于面部前方,这样可以诱使对手盲目进攻,便于自己打反击、迎击[6]。当然,当对手密集进攻,并且移动受到限制时,必须利用格挡防守对手的进攻,例如决赛时对手进攻密集度明显高于半决赛,所以邹市明在决赛时加大了格挡防守的使用。endprint
2.1.5击打部位统计分析
邹市明比赛时击打对手的有效部位主要以头部侧面和头部正面为主,肋部、腹部和胸口的击打频率相对较低,其中胸口的击打选择最低。这和两名对手的击打部位选择基本相同,但两名对手击打头部正面比侧面略高(见图5)。
击打部位的选择和拳法类型有很大关系:直拳击打时往往选择对手的正面部位,即头部正面、胸口、上腹,但在实战中时,由于对手的头部距离自己较近、且抗击打能力相对差、受重创可能性高等,故直拳首选击打部位是对手头部正面[7];胸口部位由于有双臂保护,空当较小,难以穿透或有效击中,所以直拳击打胸口选择相对较少;用直拳击打腹部往往需要做出下潜动作后出拳,主要用于对手高位保护较严密,需要迫使对方降低手臂格挡位置时,或腹部有明显空当时使用,所以直拳击腹的比例也相对要小一些[8]。摆拳和勾拳在击打时通常选择对手的侧向有效部位(头部侧面、左右肋部等)。但实际比赛中,摆拳多用于中距离作战、勾拳用于近距离作战,所以往往用摆拳击打对手的头部侧面,而用勾拳(上勾、平勾)击打对手的肋部。另外,腹部也往往成为勾拳的击打部位,但必须在近距离作战时才能实现。比赛时当运动员双方正面对立位置发生偏移时,拳法和对应的位置就会发生改变,比如当运动员向左或向右转动一定的角度(相对于对手)时,就可以使用摆拳、勾拳击打对手的正面有效部位,而用直拳击打对手的侧面有效部位。
从邹市明的击打部位选择同样可以看出其属于中远距离型进攻选手,击打对手头部侧面和正面较多;而胸口、腹部、肋部击打较少,明显反映出近距离进攻的次数和能力有限。
2.2第16届世界拳击锦标赛邹市明战术实战特征分析
邹市明最为擅长的是突击进攻战术,场均达19.5次;其次是迎击战术(场均13次)、防守反击战术(11.5次);打吊战术、消极战术和假动作战术也会根据形势灵活采用,场均使用也达到6.5~8.5次;使用较少的是重拳进攻战术、紧逼压迫战术,场均不足3次(见图6)。
同时邹市明的战术体系不仅更加全面,而且其特长也更加突出、有效。从比赛分析可以看出邹市明战术体系的核心内容主要是突击强攻、抓机会打迎击和反击,并及时打吊摆脱。并且邹市明将这一系列技战术合理组合,形成了一种“进攻反击”式的有效打法策略:先出其不意、突然出拳,占据主动,为了增加进攻的突然性,邹市明不仅会在原地防守时突然出拳,还经常在左右移动摆脱、甚至向后退防时突然变向出拳,使对手难以捉摸;打完后立即利用灵活的脚步拉开与对手的距离,使对手不能形成有效反击;接着,借助对手回追分、回击的机会伺机打反击和迎击;拳法主要采用单拳和连击拳为主,避免与对手过多纠缠,较少使用强攻和重拳。邹市明的这套战术体系同样是建立在其灵活、多变、经验丰富的优势基础之上,立足于“扬长避短”的战术思想。
2.3第16届世界拳击锦标赛邹市明技战术实战效果
第16届世界拳击锦标赛,邹市明通过合理的技战术应用,5场比赛保持全胜,获得49 kg级别的冠军,也是其获得的第三个世锦赛冠军。综观这5场比赛,每场比赛均是大比分领先对手,最大分差为10分,最小分差也高达6分,场均分差为7.8分;5场比赛平均得分14.6分,是对手的2.15倍;全部15局比赛除1局与对手战平(1/4决赛第三局)外,每局比分均高于对手,表现出邹市明在技战术实力上的明显优势(见表1)。
邹市明及对手每局及场均得点对比从每局比赛的得分情况来看,邹市明呈现“中高两低”的比分走势,而对手则呈现“逐局上升”的比分趋势(见图7)。根据每场比赛的实际进程分析,原因主要在于:邹市明由于第一局、第二局比分明显领先,第三局为了保存体力,为后继比赛储备实力,则在进攻上有所保留,因此多采用控制比赛、减少消耗的战术策略,故其第三局比分略有下降,即使如此也同样保持在第三局的单局比赛领先对手;而对手由于从比赛一开始就陷于被动,并且比分落后,比赛后半程急于追分,则进攻主动性极强,出拳较多,比分呈略上升趋势,但由于邹市明利用合理技战术始终控制住全场比赛,因而对手没有人在第三局实现逆转。
2.4第16届世界拳击锦标赛邹市明技战术在实战中的不足
从比赛过程来看,邹市明技术能力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首先,进攻得分能力有所下降,场均得分虽然高于北京奥运会,但与雅典奥运会、参加的前两届世锦赛相比,场均得分处于下降趋势(见图8);其次,第三局的控制不如前两局,导致对手在第三局能够发动反击,比分明显反弹(见图7),本次5场比赛前两局共只让对手得6分和11分,第三局对手总得分上升为17分;再次,近距离作战能力不足,比赛时主要与对手拉开距离以直拳、摆拳进攻,勾拳应用极少,一旦对手逼近则进攻较难延续;另外,重拳进攻能力不足,对对手的摧毁、重创、打击力度不够,主要靠得分、点数获取优胜;最后,组合拳连续进攻能力明显下降,半决赛、决赛的组合拳使用次数不多。当然,其中的一些问题是受邹市明的自身条件,以及技战术的需求而导致的。
在战术使用方面,运动员战术布置、战术使用的最根本目的是通过合理的技术应用获取比赛的胜利,因此从比赛结果来看,邹市明在战术应用上是成功的,不仅战术全面而且自身特长优势突出,并战胜全部对手获得冠军。但从比赛的过程的细节来看,战术使用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受年龄和体能所限,后半程的比赛战术相对保守,进攻相对被动。特别是比赛后半程主动进攻的次数有所下降,搂抱、贴靠等消极战术有所增加。
3结论
3.1邹市明在技术使用上立足自身灵活、快速、变化的优势,表现出以中远距离进攻为主的技术风格;拳法使用上摆拳最多,直拳次之,勾拳最少,连击拳要明显高于组合拳;且后手摆拳、前手摆拳、前手直拳的得点可能性较高;在多拳使用上连击拳的使用率和得点几率高于连击拳;防守时善于使用摇避、移动和后仰防守;进攻时以击打对手的头部侧面和头部正面为主。
3.2邹市明的战术能力全面而特长突出,构建了一套“进攻反击”战术体系,实战中战术核心内容主要是突击强攻、抓机会打迎击和反击,并及时打吊摆脱。
3.3邹市明在第16届世锦赛的技战术效果较好,能够根据对手特点和场上局势合理应用技战术控制住对手,每场比赛均大比分战胜对手。
3.4技战术主要存在的不足是进攻得分能力较北京奥运会和前两届世锦赛有所下降;第三局的控制不如前两局,导致对手比分明显反弹;近距离作战能力、重拳进攻能力有限;连续进攻能力下降;受年龄和体能所限,后半程的比赛战术相对保守,进攻相对被动。
参考文献:
[1]张传良.中国拳击项目的创新与实践[J].体育科研,2011,32(4):30-33.
[2]王德新.现代男子拳击技战术特征研究[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10.
[3]王德新,樊庆敏,等.世界优秀拳击运动员普列布道尔吉·塞尔丹巴进攻技术特征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34(2):125-127.
[4]罗文.我国与国外中小级别优秀拳击运动员在比赛中基本技术运用的比较分析[J].贵州体育科技,2007(4):45-47.
[5]王海峰. 北京奥运会拳击比赛迎击拳功效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09(8):121-123.
[6]余银.第30届奥运会邹市明竞技实力与技战术特征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13,49(3):106-112.
[7] 夏俊彪.拳击比赛中最佳进攻时机的操控及训练对策[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4,18(6):116-118.
[8]周涛.浅谈拳击实战中主动进攻的时机[J]. 四川体育科学,2004, 24(3):100-10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