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江宁
“糖、盐、醋、味精、酱油等厨房调味品,在显微镜下会呈现怎样神奇的面目?”
“怎样在自己的桌子上制作出精美的插花艺术?”
诸如此类的问题都可以用一种知识来回答——博物。博物的内容与公众的生活兴趣密切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人的娱乐水平,是关乎人们吃喝玩乐的学问。
博物学达人杨晔是个“80后”,他认为“博物生活”并不是在严肃的博物馆,而是就在人们身边,它的本质就是提倡一种敞开心胸了解万物的情怀。
杨晔爱看鸟、爱捞鱼、爱下厨、爱动物,还开了一个“博物咖啡馆”,在咖啡馆里说“YY动物脱口秀”,带着大家一边喝咖啡,一边了解身边的博物学。
博物是关乎吃喝玩乐的学问
报考大学时,杨晔的志向是“我必须上一个有生物系的大学,而且必须是生物科学”。于是,他考上了南开大学的生命科学学院。
他抱着兴趣而来,学得特别认真。大学时,杨晔的脑子里已经存储了海量生物知识,并成为《中国国家地理》青少版《博物》杂志最年轻的专家顾问。适逢轰动一时的BBC纪录片《美丽中国》开拍,杨晔经人推荐,成为这部纪录片摄制组里中方唯一的全职调研员。
那段时间,杨晔借助各种交通工具,穿梭在“美丽中国”的各个角落,每天拨打上百个电话调查落实,事无巨细,他像痴迷网游一样喜欢这个工作。
比如,摄制组希望拍到野生熊猫“恋爱的故事”。大熊猫一年只有7天发情,而雌雄大熊猫发情不是同样的7天,彼此只有3天短暂的交集。BBC高昂的拍摄成本使得杨晔必须提前估算出熊猫交配将在哪几天发生,以免拍摄队伍扑空或者干等。
第一年,摄制组没有捕捉到这次交集。从第一次拍摄失败起,杨晔就开始为第二年准备,每天给不同的人打电话了解——科学家、研究员、博士、饲养员、护林员、猎人。最终,杨晔的“情报”让摄影师在全世界第一次抓拍到了野生大熊猫从求偶到交配的全过程。拍摄完成,杨晔激动得站了起来,同事们也过来和他拥抱祝贺,那激动的场景就像是卫星发射成功的现场。
用世界知名博物学家E.O.威尔逊的话来说,博物学“可以是从山巅上眺望的一片森林狭长的远景,可以是围绕在城市街道两旁的一片杂草,可以是一只鲸鱼跃出海面的剪影,也可以是浅塘里水藻上长出的茂盛原生物”。一句话概括,博物就是了解你周围的一切。
在中国的科研和教育体系里,基本没有与博物有关的学科和专业,所以,博物是一个模糊的概念。BBC团队对博物知识的热爱,让杨晔树立起毕业后做一个普及博物学的人的信念。
但这样纯粹的工作很难找。杨晔最终选择成为新东方的一位物理教师。
“我如果能在当老师的时候影响一些人,也许会改变他们的一生。”他给自己算了一笔账:一年可以教1000个学生,如果其中有10个学生能做与博物科普相关的工作,那他们每个人再去影响10个人,这样雪球就滚起来了,中国的博物学就会普及、壮大。
让孩子听到真实的声音
有一阵子,杨晔活跃在果壳网的博物解答频道上,很快他觉得线下需要做更多的事情,于是,索性辞去了新东方年薪十几万的工作,2013年和爱人在北京东城区开了一家博物咖啡馆。独特的名字也有独特的装饰,枝藤缠绕的屋顶,动物遍布的壁画,色彩斑斓的水族缸,琳琅满目的博物图书以及姿态各异的“萌”物货架。
这是全国唯一一家以“博物”为主题的咖啡馆,除了提供咖啡美食,空间用于自然和博物主题的各种趣味活动,有营利的,也有非营利的。
杨晔爱动植物,有个哥们儿杨毅也爱,于是两人就谋划着在自家的咖啡馆说即兴脱口秀,把花鸟常识传播得远一点儿,把关爱自然的心得分享得透一点儿。每周二、周三晚上,他们主持的“纪录片之夜”、“YY动物脱口秀”甚至吸引了外地家长专门赶来。
说动物脱口秀的时候,杨晔从容淡定,不时向听客“抖包袱”,而在“包袱”里装上花鸟常识,逗得听众们阵阵大笑。有一次开讲“潜鸭族”,大家喝着美味的咖啡,看着一张张记录潜鸭成长生活的图片,听着杨晔绘声绘色的解说,收获不小。
杨晔说:“下一次,我们来学习识别花木,路边盛开的黄花,可能就是你吃过的一味中药。我们也要学会保护动物,首先,就要拒绝观看动物演出!”
从2013年冬天开始,博物咖啡馆组织了观鸟活动。有一种叫“长耳”的猫头鹰会来北京越冬,整个冬季,探秘天坛猫头鹰的观鸟课开了15次。每次上课,杨晔都会为参与者准备资料,提示大家从哪些角度进行观察。猫头鹰为什么每次会回到天坛?为什么偏好在这棵树上?它和其他小伙伴的关系怎么样?
到了春天,猫头鹰走了,观鸟对象转成紫竹院公园的鸳鸯。观察持续到6月底,鸳鸯要筑巢、生小宝宝,有很多细节的东西。杨晔印了一本小册子,上面有鸳鸯的8种行为,孩子们看到哪些就在上面打钩,以判断进行的阶段。杨晔希望哪怕是完全没有了解的人,看完之后也能说出一些“道道”。
人类活动对鸟类的影响比较明显,比如春暖花开,在天坛里放风筝,有时候线断了就扔在那里。风筝线是很锋利的,猫头鹰又看不到,飞过去碰到,可能就会骨折。在观鸟的过程中,杨晔会把这些事告诉孩子,小朋友们马上回应,“我们以后不许别人在这里放风筝”,或者“风筝断了,一定想办法把它们弄回来”。
享受清贫但幸福的真谛
除了孩子喜欢的动物学博物知识,对于大人,杨晔同样找到了科普的需求。
一场“菜市场里的博物学”的讲座,吸引了众多成人的关注。
“这是正宗的梭子蟹”、“龙虾又分小龙虾、波士顿龙虾、澳洲龙虾等”、“帝王蟹主要吃蟹腿”……跟随着主讲人的图片和言语,人群中不时发出惊叹。
杨晔做过老师,因此很善于了解受众的需求,并能适时地调整授课的内容、方式、节奏。他相信,这些原理和技巧可以移植到博物知识的科普上。聊到“菜市场里的博物学”,对于爷爷奶奶这个年龄段的受众,他会从“实惠”的角度切入,因为老人追求物美价廉;面对妈妈这个群体,他会注重“营养”,因为她们最关心孩子的健康;面对孩子们,他会满足他们的猎奇心理。杨晔开玩笑说,做科普就像做足疗,你要看对方的“表情”来确定他是不是受用。因为他已深知,再有意义的事情,也要有意思才传播得开。
现在咖啡馆的人气越来越旺。杨晔组了一个成人团,参与顶级科学项目,如“北极研究所”,按照当年BBC拍摄《美丽中国》的线路走上一程。他试图把公益性的科普改造成趣味与知识、旅行结合的教育经营模式。目前,杨晔在开发更多的自然教育课程,如生物探索课系列、地球探索课系列、宇宙探索课系列、菜市场博物学系列等各类博物科普服务,并通过现场、电台、网络等平台,通过脱口秀的方式传播博物的知识和理念。
杨晔说:“普通人的‘博物生活,可以从简单的郊游、公园散步开始,但在美食、登山探险、户外徒步、观鸟、饲养宠物、种植花卉、矿物收藏、花道、茶道等领域如何玩出水平,都需要博物知识的指导。”
他还说:“大千世界的美要从小感知,在自然中发现生活的价值,才能享受到清贫但幸福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