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淑珍 焦晓玲
摘要:随着我国“金融脱媒”的加剧,快速发展的影子银行体系占我国社会融资的比重越来越高,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国传统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加大了货币政策调控的难度,削弱了货币政策的执行效果。本文依据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现状,从影子银行信用创造角度分析了其对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并进一步提出加强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有效性的对策。
关键词:影子银行 信用创造 货币政策 传导机制
一、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影子银行借助于金融机构多元化、金融产品和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迅速发展,在实体经济资金支持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其发展的主要特点有:
一是我国影子银行基本是对传统商业银行运作模式的复制,其资金来自吸收银行储蓄存款和定期存款,在业务上以直接放贷为主,是对商业银行一部分业务的替代。主要的影子银行产品包括银行理财产品、信托产品、私募股权基金、证券投资基金、券商集合理财产品等。
二是我国的影子银行不仅包括正规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资金借贷活动,还包括风险急剧的民间融资。民间融资不仅不在国家监管之内,利率高于普通银行贷款利率数十倍甚至几十倍,而且还与各类金融机构和大型国企之间存在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使银行存款通过各种渠道从体内流向体外,不断在社会扩张信贷投放。
三是中国银行业贷款占全社会融资总量的比重有所下降,而“影子银行”发展迅速。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2002~2012 年社会融资规模中人民币贷款比重从92%下降到仅为52%,多元化的融资不仅改变了传统金融结构,而且挑战金融监管体系和货币政策。
二、影子银行的信用创造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
(一)影子银行的信用创造机制
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程度较低,不具备西方国家发达的金融市场和广泛的金融产品,影子银行难以实现系统内的信用创造,而需要借助于商业银行体系,其信用创造能力受到较大制约,因此,影子银行的信用创造具有不同组成部分,信用创造能力也有很大差异。
1、银行理财产品的信用创造。银行通过理财产品将募集来的资金交付给信托公司,信托公司通过预先设立的信托计划将资金借贷给企业,资金存放在第三方托管账户,由托管银行负责资金的清算和用款的监督,这样商业银行就可以产生派生存款,提高了存贷比率,扩大了贷款供给,从而创造了信用。
2、私募股权基金的信用创造。基金管理公司把从募集来的资金,通过股权投资方式投资于企业,或通过持有企业债券形式融资于企业,从而这些资金会部分回流到金融系统参与信用创造。
3、民间借贷的信用创造。民间借贷信用创造能力与银行系统密切相关,居民存款或企业存款从银行系统流出,通过非正规渠道流向借款企业,借款企业又进行各种款项偿付,使这些资金可能有流回到商业银行系统内。
(二)影子银行信用创造对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
1、强化了商业银行的货币供给能力,削弱了货币政策工具的效力
影子银行的出现使得融资行为严重“脱媒”,将贷款通过各种形式包装、销售或转移,间接扩大了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导致货币信贷规模控制等数量型货币工具的效力削弱。另外,影子银行系统内部的金融资产本身就是规避监管以及追逐套利的产物,其实际利率有可能会对国家政策利率形成干扰,不利于货币政策的传导。
2、作为宏观政策的“缓冲器”,对货币政策调控目标形成重要挑战
从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看,影子银行信用创造流动性有必要纳入广义流动性的范畴;从货币政策的操作目标来看,商业银行的超额准本金受到影子银行体系运行的影响,不能完全反映到货币政策调控的结果之中;从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来看,国际社会对央行过分强调单一盯住CPI提出了质疑,影子银行创造各类金融资产的价格资产价格也应该成为货币政策关注的一个重要指标。
3、内在脆弱性所蕴含的巨大风险,对货币政策产生系统性的影响
不受货币当局监管的信用创造机制很容易扭曲货币政策操作并导致金融体系的脆弱性,金融体系稳健程度的大小直接影响着货币政策的实际实施效果。影子银行因其高杠杆率并且游离于监管之外,给金融体系的稳健性带来了严峻的挑战,进而对货币政策的系统性带来巨大的潜在性影响。
三、加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有效性的对策
(一)规范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健全影子银行体系的货币供给机制
与传统的商业银行不同,影子银行体系更多的是创造一种流动性,即是一种流量的概念而不是指货币存量。影子银行通过自身信用创造增加了信贷供给使货币供应量调控出现偏离,从而加大了货币政策调控的难度。因此,应通过健全金融立法、加强政策引导、加大金融改革力度等,规范和促进影子银行自身的不断创新发展,从而有效控制社会总的货币供应量。
(二)改变货币政策调控形式,从数量型调控转向价格型调控
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长期以来主要是依靠调整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规模,而影子银行的发展又恰好突破了资产负债表,并向表外业务衍生,因而,只有改变我国货币政策的调控形式,进行价格调控,进一步促进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有效性。
(三)借鉴发达国家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将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间目标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利率和汇率对货币政策的预期趋于敏感,货币政策操作难度越来越大,西方发达国家货币政策传导实践中出现的一个重要变化是利率逐渐取代货币供应量成为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在我国,影子银行资金定价机制更反映了资金的需求情况,实际上造成了利率的半市场化,对货币政策的利率传导渠道造成了影响。因此,我们可以借鉴发达国家货币政策传导的实践经验,采用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使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具有对流动调节效果好以及透明度比较高的特点。
参考文献:
[1]李波,伍戈.影子银行的信用创造功能及其对货币政策的挑战[J].金融研究,2011,(12):77-84.
[2]焱利贸.影子银行休系与金融危机[J]. 财政金融,2009(6):14-21.
[3]何德旭,郑联盛. 影子银行体系与金融体系稳定性[J].经济管理,2009,(11):45-49.
田淑珍(1989-),女,汉族,甘肃定西人,兰州商学院金融学研究生,研究方向:银行经营与风险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