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伟
认知冲突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源泉,是学生积极参与思维学习的诱因。认知心理学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设置认知冲突,就是创设“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教学情境。它能有效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点亮学生积极思维的火花。在这样的情境中,每个学生都跃跃欲试,课堂气氛达到高潮。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一定要抓住有利时机,引发和捕捉认知冲突。
一、创设情境,引发认知冲突
所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课堂中,力求创设一种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建立问题与新学内容的链接,在问题的情境中诱发认知冲突,把学生带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去,主动探究、获取知识、增长能力,进行有效的学习,这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例如,《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教学片段。
砸金蛋(动画):5个金蛋中有3个幸运奖,每次砸1个金蛋,中奖的可能性是多少?那就看你的运气了!
师:第一个同学得到幸运奖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
师:谁愿意来砸第一个金蛋?你准备选几号蛋?
生:我选5号蛋。(砸开后有奖,奖品是:“我班是最棒的!”学生特别高兴)
师:下一位中奖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
师:谁来碰碰运气?你准备选几号蛋?
生:我选2号蛋。(结果没中奖,学生有些失望)
这时老师继续追问:下一位同学中奖的可能性是大了还是小了?是多少呢?(大了,)
师:可能性大了,你觉得你一定能成为今天的幸运之星吗?(不一定)
师:我们一起来试试吧!
生:我选3号蛋。
师:咱们一起来看3号蛋有没有奖。(砸开后有奖,奖品是:“你是最棒的!”学生特别高兴)
师:在剩下的1号和4号金蛋中,中奖的可能性是多少呢?谁来试试?()
生:我选4号蛋。(这时,学生都瞪大眼睛盯着4号蛋,好像屏住了呼吸,教室里特别静。当老师砸开后,结果没有奖。)
师:(又提出了新的挑战)还剩一个1号蛋,大家说现在产生幸运奖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1)不是幸运奖的可能性又是几分之几?(0)
师:(追问)现在你发现可能性最大是多少呢?最小呢?(最大是1,最小是0)
师:咱们共同砸开期待已久的1号蛋吧!结果是“你们都是最棒的!”(整个教室都沸腾起来了,学生兴趣已达到极致,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这一环节的学习,通过创设情境引发认知冲突,让学生在情境中先猜想而后通过活动验证,探究新知。教师的因势利导,巧妙点拨,使课堂变得有声有色,学生感到数学好玩,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力。
二、制造错误表象,暗设认知冲突
利用学生知识结构中的模糊点、易错点或盲点,制造出相应的知识陷阱,产生与已有认知相矛盾的冲突,使学生落入其中,再将学生从中“救起”或引导学生进行“自救”,此举对“纠错”和“究错”特别有效。
如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这节课时,先复习旧知2、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能被2整除;个位上是0、5的数都能被5整除。”接着让学生用3、4、5三个数字组成一个三位数,要求三位数是2的倍数或5的倍数。学生很快得出:354、534、345、435。接着进一步启发,你能用这三个数字组成一个能被3整除的三位数吗?学生又很快组出了543、453,通过验证,结果正确。老师引导学生猜想:3的倍数的特征是什么?学生不假思索地得出:个位上是3、6、9的数都能被3整除。老师追问:13、16、19、23、26、29……这些数能被3整除吗?此时,推翻错误表象后,学生会产生认知不平衡而努力求知,直到问题得到解决。最后,学生便产生一种轻松、愉悦、满足的情绪体验。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3的倍数的特征的探究,让学生思维的火花一次次碰撞,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探究问题的新奇、兴奋与成功的喜悦。
三、寻找知识结合点和生长点,激发认知冲突
研究表明,在“新旧知识结合点”上产生的问题,最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教师通过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经验和教材内容,挖掘“结合点”。把与学生已有知识、信念相矛盾的现象呈现给学生,有针对性地通过创设情境、设计问题,利用新旧知识的差异,让学生产生“奇怪”之感,处于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开的愤悱状态,激起学生的认识冲突。
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完全陌生的内容是很少见的,对学习的内容总是既感到熟悉,又感到陌生。在教学中把新知识变成学生似曾相识的东西,再在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设置认知冲突,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比较中找出共同点与区别点,顺利地完成迁移。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时,先布置学生感兴趣的学习任务,通过竞赛形式组织学生复习两位数加一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在学生感觉轻而易举、跃跃欲试时,抛出难题37+8=?学生出了问题:有的得35,有的得45,有的得55……这时老师故作疑惑地问:“到底哪个对呢?”激起学生急于寻求正确答案的欲望。学生带着这样的冲突学习新课,思维达到一个新的高潮,接下来的学习就会更加兴致勃勃。
四、寻找隐含条件,挖掘认知冲突
数学题目中,多数已知条件是显性的,但有些条件隐含在题目的文字、式子和图形中,需要学生用敏锐的目光去察觉,用严谨的思维去仔细分析。善于抓住知识的要点和结构特征,才能发掘隐含条件。但往往由于学生没有及时发现隐含条件,导致中途“卡题”或出错。利用隐含条件是形成学生认知冲突的有效策略,会让学生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的迷茫,激发学生探究和发现问题的迫切愿望。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再次审题,反思解题过程,给学生指点迷津,让学生找到解题的突破口,从而产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畅快。如在学习平行与相交时,有下面一组题。
题目呈现给学生时,大多数认为第③组不相交,应该平行。当老师提醒直线有什么特点时,部分学生豁然开朗,认为可以延长。此时挖掘隐含条件,引发冲突。当让学生画出延长线时,“一语惊醒梦中人”。这样能优化学生的解题思路,帮助学生掌握严谨的思维方式,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培养洞察力。
五、捕捉原有知识与新知理解偏差,引发认知冲突
在学生的学习探索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设置新知学习中的障碍,使其产生疑惑,以启动、活跃学生的思维,促使其带着有趣和有价值的疑问去学。
如在教学《确定位置》一课时,教学设计是这样的:
老师让学生找坐在第4列第2行的学生是谁,学生根据各自经验作答,答案不一。当学习完列和行的概念后,大多数学生认为是李丹同学。接着老师让学生到前台观察,又认为是刘洋同学。此时同学们感到纳闷:我们刚学习了第几列是从左往右数,第几行一般情况下是从前往后数。那么在座位上观察和在前台观察都是这样数的,为什么站的角度不同出现了不同的结果呢?造成了原有知识与新知理解上的偏差,引发认知冲突。接着老师利用冲突资源进行引导,师生都举起左手演示,再次感悟,观察者与被观察者所处的角度不同,方位就有所不同:老师站在讲台上观察的位置称之为观察者的位置,确定列一般从左往右数,是从观察者的角度来说的。这时学生恍然大悟。
这一环节利用数学知识结构中的模糊点或盲点,造成了原有知识与新知理解上的偏差,引发认知冲突。此时老师紧紧捕捉学生的思维误区,让学生到前台体验观察者,引导学生进行“自救”。使学生对列和行的感念由模糊→比较清晰→真正理解,真正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除了上述认知冲突教学策略外,还可以从以下方面研究:利用易错点和困惑点,诱导认知冲突;及时优化评价,引发认知冲突;游戏引发冲突;制造矛盾,引发认知冲突;设置实践操作,爆发认知冲突;求异思维和变向思维,萌发认知冲突……
总之,一堂课没有认知冲突,就像一潭水没有涟漪,气氛平淡无奇没有高潮,认知兴趣不能维持。所以,引发认知冲突,点亮思维碰撞的火花,是提高学生课堂注意力的重要方法,是激发学生思维的重要方法,是学生构建知识结构的重要环节。课堂教学只要引发了认知冲突,课堂气氛就会活跃,数学的魅力就会得以散发。endprint
认知冲突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源泉,是学生积极参与思维学习的诱因。认知心理学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设置认知冲突,就是创设“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教学情境。它能有效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点亮学生积极思维的火花。在这样的情境中,每个学生都跃跃欲试,课堂气氛达到高潮。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一定要抓住有利时机,引发和捕捉认知冲突。
一、创设情境,引发认知冲突
所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课堂中,力求创设一种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建立问题与新学内容的链接,在问题的情境中诱发认知冲突,把学生带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去,主动探究、获取知识、增长能力,进行有效的学习,这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例如,《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教学片段。
砸金蛋(动画):5个金蛋中有3个幸运奖,每次砸1个金蛋,中奖的可能性是多少?那就看你的运气了!
师:第一个同学得到幸运奖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
师:谁愿意来砸第一个金蛋?你准备选几号蛋?
生:我选5号蛋。(砸开后有奖,奖品是:“我班是最棒的!”学生特别高兴)
师:下一位中奖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
师:谁来碰碰运气?你准备选几号蛋?
生:我选2号蛋。(结果没中奖,学生有些失望)
这时老师继续追问:下一位同学中奖的可能性是大了还是小了?是多少呢?(大了,)
师:可能性大了,你觉得你一定能成为今天的幸运之星吗?(不一定)
师:我们一起来试试吧!
生:我选3号蛋。
师:咱们一起来看3号蛋有没有奖。(砸开后有奖,奖品是:“你是最棒的!”学生特别高兴)
师:在剩下的1号和4号金蛋中,中奖的可能性是多少呢?谁来试试?()
生:我选4号蛋。(这时,学生都瞪大眼睛盯着4号蛋,好像屏住了呼吸,教室里特别静。当老师砸开后,结果没有奖。)
师:(又提出了新的挑战)还剩一个1号蛋,大家说现在产生幸运奖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1)不是幸运奖的可能性又是几分之几?(0)
师:(追问)现在你发现可能性最大是多少呢?最小呢?(最大是1,最小是0)
师:咱们共同砸开期待已久的1号蛋吧!结果是“你们都是最棒的!”(整个教室都沸腾起来了,学生兴趣已达到极致,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这一环节的学习,通过创设情境引发认知冲突,让学生在情境中先猜想而后通过活动验证,探究新知。教师的因势利导,巧妙点拨,使课堂变得有声有色,学生感到数学好玩,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力。
二、制造错误表象,暗设认知冲突
利用学生知识结构中的模糊点、易错点或盲点,制造出相应的知识陷阱,产生与已有认知相矛盾的冲突,使学生落入其中,再将学生从中“救起”或引导学生进行“自救”,此举对“纠错”和“究错”特别有效。
如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这节课时,先复习旧知2、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能被2整除;个位上是0、5的数都能被5整除。”接着让学生用3、4、5三个数字组成一个三位数,要求三位数是2的倍数或5的倍数。学生很快得出:354、534、345、435。接着进一步启发,你能用这三个数字组成一个能被3整除的三位数吗?学生又很快组出了543、453,通过验证,结果正确。老师引导学生猜想:3的倍数的特征是什么?学生不假思索地得出:个位上是3、6、9的数都能被3整除。老师追问:13、16、19、23、26、29……这些数能被3整除吗?此时,推翻错误表象后,学生会产生认知不平衡而努力求知,直到问题得到解决。最后,学生便产生一种轻松、愉悦、满足的情绪体验。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3的倍数的特征的探究,让学生思维的火花一次次碰撞,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探究问题的新奇、兴奋与成功的喜悦。
三、寻找知识结合点和生长点,激发认知冲突
研究表明,在“新旧知识结合点”上产生的问题,最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教师通过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经验和教材内容,挖掘“结合点”。把与学生已有知识、信念相矛盾的现象呈现给学生,有针对性地通过创设情境、设计问题,利用新旧知识的差异,让学生产生“奇怪”之感,处于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开的愤悱状态,激起学生的认识冲突。
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完全陌生的内容是很少见的,对学习的内容总是既感到熟悉,又感到陌生。在教学中把新知识变成学生似曾相识的东西,再在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设置认知冲突,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比较中找出共同点与区别点,顺利地完成迁移。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时,先布置学生感兴趣的学习任务,通过竞赛形式组织学生复习两位数加一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在学生感觉轻而易举、跃跃欲试时,抛出难题37+8=?学生出了问题:有的得35,有的得45,有的得55……这时老师故作疑惑地问:“到底哪个对呢?”激起学生急于寻求正确答案的欲望。学生带着这样的冲突学习新课,思维达到一个新的高潮,接下来的学习就会更加兴致勃勃。
四、寻找隐含条件,挖掘认知冲突
数学题目中,多数已知条件是显性的,但有些条件隐含在题目的文字、式子和图形中,需要学生用敏锐的目光去察觉,用严谨的思维去仔细分析。善于抓住知识的要点和结构特征,才能发掘隐含条件。但往往由于学生没有及时发现隐含条件,导致中途“卡题”或出错。利用隐含条件是形成学生认知冲突的有效策略,会让学生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的迷茫,激发学生探究和发现问题的迫切愿望。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再次审题,反思解题过程,给学生指点迷津,让学生找到解题的突破口,从而产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畅快。如在学习平行与相交时,有下面一组题。
题目呈现给学生时,大多数认为第③组不相交,应该平行。当老师提醒直线有什么特点时,部分学生豁然开朗,认为可以延长。此时挖掘隐含条件,引发冲突。当让学生画出延长线时,“一语惊醒梦中人”。这样能优化学生的解题思路,帮助学生掌握严谨的思维方式,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培养洞察力。
五、捕捉原有知识与新知理解偏差,引发认知冲突
在学生的学习探索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设置新知学习中的障碍,使其产生疑惑,以启动、活跃学生的思维,促使其带着有趣和有价值的疑问去学。
如在教学《确定位置》一课时,教学设计是这样的:
老师让学生找坐在第4列第2行的学生是谁,学生根据各自经验作答,答案不一。当学习完列和行的概念后,大多数学生认为是李丹同学。接着老师让学生到前台观察,又认为是刘洋同学。此时同学们感到纳闷:我们刚学习了第几列是从左往右数,第几行一般情况下是从前往后数。那么在座位上观察和在前台观察都是这样数的,为什么站的角度不同出现了不同的结果呢?造成了原有知识与新知理解上的偏差,引发认知冲突。接着老师利用冲突资源进行引导,师生都举起左手演示,再次感悟,观察者与被观察者所处的角度不同,方位就有所不同:老师站在讲台上观察的位置称之为观察者的位置,确定列一般从左往右数,是从观察者的角度来说的。这时学生恍然大悟。
这一环节利用数学知识结构中的模糊点或盲点,造成了原有知识与新知理解上的偏差,引发认知冲突。此时老师紧紧捕捉学生的思维误区,让学生到前台体验观察者,引导学生进行“自救”。使学生对列和行的感念由模糊→比较清晰→真正理解,真正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除了上述认知冲突教学策略外,还可以从以下方面研究:利用易错点和困惑点,诱导认知冲突;及时优化评价,引发认知冲突;游戏引发冲突;制造矛盾,引发认知冲突;设置实践操作,爆发认知冲突;求异思维和变向思维,萌发认知冲突……
总之,一堂课没有认知冲突,就像一潭水没有涟漪,气氛平淡无奇没有高潮,认知兴趣不能维持。所以,引发认知冲突,点亮思维碰撞的火花,是提高学生课堂注意力的重要方法,是激发学生思维的重要方法,是学生构建知识结构的重要环节。课堂教学只要引发了认知冲突,课堂气氛就会活跃,数学的魅力就会得以散发。endprint
认知冲突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源泉,是学生积极参与思维学习的诱因。认知心理学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设置认知冲突,就是创设“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教学情境。它能有效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点亮学生积极思维的火花。在这样的情境中,每个学生都跃跃欲试,课堂气氛达到高潮。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一定要抓住有利时机,引发和捕捉认知冲突。
一、创设情境,引发认知冲突
所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课堂中,力求创设一种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建立问题与新学内容的链接,在问题的情境中诱发认知冲突,把学生带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去,主动探究、获取知识、增长能力,进行有效的学习,这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例如,《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教学片段。
砸金蛋(动画):5个金蛋中有3个幸运奖,每次砸1个金蛋,中奖的可能性是多少?那就看你的运气了!
师:第一个同学得到幸运奖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
师:谁愿意来砸第一个金蛋?你准备选几号蛋?
生:我选5号蛋。(砸开后有奖,奖品是:“我班是最棒的!”学生特别高兴)
师:下一位中奖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
师:谁来碰碰运气?你准备选几号蛋?
生:我选2号蛋。(结果没中奖,学生有些失望)
这时老师继续追问:下一位同学中奖的可能性是大了还是小了?是多少呢?(大了,)
师:可能性大了,你觉得你一定能成为今天的幸运之星吗?(不一定)
师:我们一起来试试吧!
生:我选3号蛋。
师:咱们一起来看3号蛋有没有奖。(砸开后有奖,奖品是:“你是最棒的!”学生特别高兴)
师:在剩下的1号和4号金蛋中,中奖的可能性是多少呢?谁来试试?()
生:我选4号蛋。(这时,学生都瞪大眼睛盯着4号蛋,好像屏住了呼吸,教室里特别静。当老师砸开后,结果没有奖。)
师:(又提出了新的挑战)还剩一个1号蛋,大家说现在产生幸运奖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1)不是幸运奖的可能性又是几分之几?(0)
师:(追问)现在你发现可能性最大是多少呢?最小呢?(最大是1,最小是0)
师:咱们共同砸开期待已久的1号蛋吧!结果是“你们都是最棒的!”(整个教室都沸腾起来了,学生兴趣已达到极致,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这一环节的学习,通过创设情境引发认知冲突,让学生在情境中先猜想而后通过活动验证,探究新知。教师的因势利导,巧妙点拨,使课堂变得有声有色,学生感到数学好玩,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力。
二、制造错误表象,暗设认知冲突
利用学生知识结构中的模糊点、易错点或盲点,制造出相应的知识陷阱,产生与已有认知相矛盾的冲突,使学生落入其中,再将学生从中“救起”或引导学生进行“自救”,此举对“纠错”和“究错”特别有效。
如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这节课时,先复习旧知2、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能被2整除;个位上是0、5的数都能被5整除。”接着让学生用3、4、5三个数字组成一个三位数,要求三位数是2的倍数或5的倍数。学生很快得出:354、534、345、435。接着进一步启发,你能用这三个数字组成一个能被3整除的三位数吗?学生又很快组出了543、453,通过验证,结果正确。老师引导学生猜想:3的倍数的特征是什么?学生不假思索地得出:个位上是3、6、9的数都能被3整除。老师追问:13、16、19、23、26、29……这些数能被3整除吗?此时,推翻错误表象后,学生会产生认知不平衡而努力求知,直到问题得到解决。最后,学生便产生一种轻松、愉悦、满足的情绪体验。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3的倍数的特征的探究,让学生思维的火花一次次碰撞,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探究问题的新奇、兴奋与成功的喜悦。
三、寻找知识结合点和生长点,激发认知冲突
研究表明,在“新旧知识结合点”上产生的问题,最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教师通过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经验和教材内容,挖掘“结合点”。把与学生已有知识、信念相矛盾的现象呈现给学生,有针对性地通过创设情境、设计问题,利用新旧知识的差异,让学生产生“奇怪”之感,处于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开的愤悱状态,激起学生的认识冲突。
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完全陌生的内容是很少见的,对学习的内容总是既感到熟悉,又感到陌生。在教学中把新知识变成学生似曾相识的东西,再在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设置认知冲突,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比较中找出共同点与区别点,顺利地完成迁移。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时,先布置学生感兴趣的学习任务,通过竞赛形式组织学生复习两位数加一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在学生感觉轻而易举、跃跃欲试时,抛出难题37+8=?学生出了问题:有的得35,有的得45,有的得55……这时老师故作疑惑地问:“到底哪个对呢?”激起学生急于寻求正确答案的欲望。学生带着这样的冲突学习新课,思维达到一个新的高潮,接下来的学习就会更加兴致勃勃。
四、寻找隐含条件,挖掘认知冲突
数学题目中,多数已知条件是显性的,但有些条件隐含在题目的文字、式子和图形中,需要学生用敏锐的目光去察觉,用严谨的思维去仔细分析。善于抓住知识的要点和结构特征,才能发掘隐含条件。但往往由于学生没有及时发现隐含条件,导致中途“卡题”或出错。利用隐含条件是形成学生认知冲突的有效策略,会让学生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的迷茫,激发学生探究和发现问题的迫切愿望。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再次审题,反思解题过程,给学生指点迷津,让学生找到解题的突破口,从而产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畅快。如在学习平行与相交时,有下面一组题。
题目呈现给学生时,大多数认为第③组不相交,应该平行。当老师提醒直线有什么特点时,部分学生豁然开朗,认为可以延长。此时挖掘隐含条件,引发冲突。当让学生画出延长线时,“一语惊醒梦中人”。这样能优化学生的解题思路,帮助学生掌握严谨的思维方式,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培养洞察力。
五、捕捉原有知识与新知理解偏差,引发认知冲突
在学生的学习探索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设置新知学习中的障碍,使其产生疑惑,以启动、活跃学生的思维,促使其带着有趣和有价值的疑问去学。
如在教学《确定位置》一课时,教学设计是这样的:
老师让学生找坐在第4列第2行的学生是谁,学生根据各自经验作答,答案不一。当学习完列和行的概念后,大多数学生认为是李丹同学。接着老师让学生到前台观察,又认为是刘洋同学。此时同学们感到纳闷:我们刚学习了第几列是从左往右数,第几行一般情况下是从前往后数。那么在座位上观察和在前台观察都是这样数的,为什么站的角度不同出现了不同的结果呢?造成了原有知识与新知理解上的偏差,引发认知冲突。接着老师利用冲突资源进行引导,师生都举起左手演示,再次感悟,观察者与被观察者所处的角度不同,方位就有所不同:老师站在讲台上观察的位置称之为观察者的位置,确定列一般从左往右数,是从观察者的角度来说的。这时学生恍然大悟。
这一环节利用数学知识结构中的模糊点或盲点,造成了原有知识与新知理解上的偏差,引发认知冲突。此时老师紧紧捕捉学生的思维误区,让学生到前台体验观察者,引导学生进行“自救”。使学生对列和行的感念由模糊→比较清晰→真正理解,真正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除了上述认知冲突教学策略外,还可以从以下方面研究:利用易错点和困惑点,诱导认知冲突;及时优化评价,引发认知冲突;游戏引发冲突;制造矛盾,引发认知冲突;设置实践操作,爆发认知冲突;求异思维和变向思维,萌发认知冲突……
总之,一堂课没有认知冲突,就像一潭水没有涟漪,气氛平淡无奇没有高潮,认知兴趣不能维持。所以,引发认知冲突,点亮思维碰撞的火花,是提高学生课堂注意力的重要方法,是激发学生思维的重要方法,是学生构建知识结构的重要环节。课堂教学只要引发了认知冲突,课堂气氛就会活跃,数学的魅力就会得以散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