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向阳
淄博日报记者
李晓剑副馆长(左)与阎大师(右)
人世沧桑,岁月如歌。2013年12月26日,是一代伟人毛泽东诞辰120周年纪念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记者一行3人携大型刻瓷作品《毛泽东转战陕北》,向着革命圣地延安,踏上了一次红色之旅。
凌晨5点,我们到达延安火车站,天空依然沉浸在夜色中,陕北的风凛冽而干冷,但我们的心头却觉得亮堂堂的,充溢着兴奋和激动。这尊由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阎先公创作的艺术珍品,终于来到了首次唱响“东方红 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的延安,同200多万延安人民一起迎接毛泽东诞辰120周年这一天的光辉日出。
过了延河,一眼就看到小的时候就在画上看过的宝塔山。这一革命圣地的标志任凭光阴流逝,始终刻骨铭心,源远流长。从1935年到1948年,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就是在这块土地上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奠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坚固基石,培育了永放光芒的“延安精神”,谱写了可歌可泣的伟大历史篇章。
上午9点,我们来到接受捐赠的延安革命纪念馆,在3楼的会议室,简朴热烈的捐赠仪式在嘘寒问暖的亲切交谈中开始了。延安革命纪念馆馆长张建儒对阎先公的捐赠义举做出了充分的肯定,他对我们说,在毛泽东主席诞辰120周年之际,延安革命纪念馆接受刻瓷艺术珍品《毛泽东转战在陕北》,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阎先公先生的刻瓷作品在全国具有广泛的影响力,他的这份红色的捐赠,既体现了当代艺术家对以毛泽东主席为杰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崇敬与缅怀,也体现了延安精神在当代艺术创作中依然具有强大的感召力。
张建儒还就延安革命纪念馆的情况向我们做了简要介绍。为了集中展示中共中央在延安和陕北领导中国革命的丰功伟绩,早在1950年7月就组建了延安革命纪念馆,它是新中国成立后建成的最早的革命纪念馆之一。历经几次变迁,现在的延安革命纪念馆主体建筑位于延安城东北三华里处的王家坪,成为集收藏、研究、宣传为一体的革命纪念馆。
2005年,延安革命纪念馆被中宣部确定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一号工程”重点建设的三个教育基地之一。2006年10月,延安革命纪念馆原主体建筑拆除重建,并对沿袭了半个多世纪的基本陈列体系作了比较大的调整和修改。2009年8月28日,延安革命纪念馆新馆落成并全面对外开放。
阎先公讲述了《毛泽东转战在陕北》的创作历程,他热情洋溢地说,之所以把作品捐赠给延安革命纪念馆,是因为在他的心
目中,延安是一个神圣的地方。党中央、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延安和陕北生活战斗了十三个春秋,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形成了伟大的毛泽东思想,培育了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解放战争期间,毛泽东转战在陕北的一年零5天的时间,不但亲自指挥了西北野战军保卫延安的战斗,而且统揽全国战局,提出了“挺进中原”的伟大战略部署,实现了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向战略进攻的伟大转折。在毛泽东诞辰120周年到来之际,他历时一个多月,精心创作了《毛泽东转战在陕北》,艺术地展现了毛泽东当年转战陕北的历史场景,表达了对一代伟人毛泽东光辉业绩的深切缅怀和无比崇敬。
简朴热烈的捐赠仪式后,阎先公和记者一行参观了延安革命纪念馆,并拜谒了位于枣园和杨家岭的毛泽东、周恩来等开国领袖在延安的故居。在杨家岭中央大礼堂中共七大会址,按当年会议现场布置的大礼堂让我们有一种时光穿越的恍惚感觉。尤其是礼堂主席台两侧墙面上V字型旗杆上飘扬着的红旗,让记者格外印象深刻。因为V字是英文胜利的缩写,它出现在中共七大的会场上,给后人的启迪不仅是“民心所向”的震撼与经典,更具有一种“海纳百川”的豪迈与自信。
此刻,冬日的暖阳照耀着宁静安详的延安,历史的脚步声在我们满怀敬仰的目光里,透过一件件领袖们用过的旧物隐隐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