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以钢 林红
【摘 要】分析电力类高职学院就业形势,针对广西电力类高职学院就业优势,提出加强就业指导服务,提高电力学院学生就业率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广西 电力类高职学院 就业工作 思考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3C-0175-02
一、电力类高职学院就业形势分析
我国2014年预计将有727万高校毕业生,大学毕业生供求总量失衡的基本格局将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鉴于以下种种原因,就业形势依旧严峻。
第一,有资料显示,每年有超过60%的大学毕业生主要通过毕业生就业市场找工作。近几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从2003年的212万,一路攀升到2012年的680万人。而实际上每年社会仍有上1千万的就业岗位缺口。
第二,据人力资源和劳动保障部对全国103个城市就业市场抽样表明,连续几年需求专科及以上学历的岗位约占总岗位的22%。2003~2007年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数量增加了一辈多,而就业率基本维持在71%左右,到2011年,有近57万人处于失业状态。
第三,由于教育体制改革的相对滞后,专业设置与就业市场是否接轨,课程内容与工作需要是否衔接,培养模式与岗位需要是否适应,人才培养质量是否让用人单位满意等问题……高校这些不适应性制约了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吸纳。
第四,毕业生就业期望和现实存在差距,“有业不就”和“无业可就”并存。结构性矛盾是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突出矛盾,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毕业生选择就业区域时,过度集中于热点地区,造成这些地区的就业压力明显增加。其次,毕业生都希望选择条件较好、待遇较高的用人单位。
第五,由于经济体制的转型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企业由“人员密集型”转向“知识密集型”,大学生的供给在结构性上供大于求。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二、广西电力类高职学院学生就业优势分析
以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广西电力类高职学院学生就业拥有以下几点优势:
(一)地域优势。目前,全国就业市场分三大块: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就业市场;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就业市场;西部地区就业市场。北部湾经济区由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等四市所辖行政区组成,而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地处南宁市中心,占地利之宜。2008年,中共广西区党委办公厅、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2008—2015年人才发展规划》,要求北部湾经济区大量吸纳石化、林浆纸、能源、钢铁和铝加工、粮油食品加工、海洋产业、高技术、物流和现代服务业等九大重点发展产业所需人才。
(二)专业优势。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现有电力工程系、动力工程系、电子与信息工程系及管理工程系等四个大系,开设了32个专业,其中有相当大部分是针对电力生产专业所设,特别是热能动力专业,我院是广东、广西两省唯一一所开设这门专业的学院。
现今,受企业发展对供热的需求增加、资源综合利用、电力供需平衡紧张和企业自身利益驱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加之国家从能源方面的战略目的考虑,鼓励符合热电联产自备电厂的建设与投产,促使大量有“热”的企业纷纷投产自备电厂,因此,需要大量这方面实用性的技术人才。而电力类高职学院的专业特点恰好符合这些需求,由此出现了毕业生供不应求的局面。
(三)教学资源优势。广西电力类高职学院培养出来的学生,大多为各电厂及企业一线技术工人,在生产中担任重要的岗位。各学院大多拥有丰富的实训资源,可下各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在这个过程中,让企业了解学生,学生了解企业,让学生接受工厂技术人员讲课,提升学生的操作技能,又能将实训作为岗前培训,为今后的工作打好基础。
(四)就业路径优势。一是政府资源。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地处市中心,对面500米就是南宁市人才市场,我们可通过这些政府资源,收集到全区各单位的招聘信息。二是学院资源。历年的毕业生中有不少在各企业担任领导职务,企业接收学生以后,反馈良好,通过企业间互相推荐,无形中为学生做了宣传。
(五)技术优势。利用学院的技术力量,为企业解决技术上的问题,企业从中得到实惠,并认可学生的能力。
三、加强就业指导服务,提高电力学院学生就业率
应始终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主动适应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准确研判就业形势,加强教育教学改革,校园文化建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服务等方面多管齐下,转变学生就业观念 ,促进了学生素质的提高和情商的提升,帮助他们增强就业竞争力,使他们职业进步与发展有可持续性。在具体实践中,应始终紧密联系市场,加强与用人单位合作,推进、学生贴近生产第一线,提高毕业生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具体说来,要提高就业质量及就业率等,可从以下方面采取措施。
(一)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区域观。应让大学生意识到,大城市的就业岗位已逐渐趋于饱和,且有很多人都把眼光盯紧这些地方,对于没有工作经验的大学生来说,在这些地方不具备竞争的优势。但是各大企业的经济发展正处于快速上升期,人才需求的市场空间较大。到这些企业就业既可以追求自己事业的发展,也可以为国家的建设发展贡献自己的才智,不失为一种正确的和长远的选择。
(二)帮助大学生树立更长远的就业理念。应让其大学生明白,当今的社会已不是“一次就业定终身”的年代,大学生应该在初次的就业中认真对待,以为未来的更好就业作准备。如果因为初次工作的期望不能满足自己的要求而不就业,就不可能积累更好的经验以应对未来更好的工作机会。另外,初次就业时,应把眼光放长远些,不是仅仅看重初次就业时的薪资水平,更看重工作中未来的培训机会以及整体的工作氛围,为其将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帮助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调整心态,更加务实。社会等级及传统观念已经深入我们的父辈、自己甚至下一代,不少大学生并没有因为形势的变化相应的改变自己的择业观念,仍然按照过去的就业去向设计自己的就业方案。我们应帮助大学生转变观念,引导他们找准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平衡点,调整期望值,放弃不切实际的虚荣心和依赖想法。毕竟社会能够提供的精英就业岗位有限,大部分毕业生必须接受大众化的就业岗位,家长、学生都应该不断调整心态,变得更加务实一些。
(四)实现招生、顶岗实习、就业一体。为了让学生安心学习,安心就业,达到高效、稳定的就业率,就要实现招生、顶岗实习和就业的一体化,具体要做好以下五方面的工作。
1.认真负责,严把招聘企业资格关。对进入学院招聘的单位,我们本着对学院负责,对学生负责的态度,严把好资格审查关。对于某些相对重点、可能有发展前景的企业,我们尽量争取实地考察,与企业做深度沟通,为日后的就业工作做好铺垫。
2.把就业工作当做促进学院发展的战略任务。为了更好地服务企业,提高就业率,保证就业质量,教师不定期地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深入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系部专业带头人、就业辅导员从招生到就业的过程中,及时了解企业的需求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度沟通,通过这些,可预测企业今后的发展规模,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我们在了解企业时,首先了解企业的发展理念和专业方面的需求,以及可能持续发展的前景,然后才考虑其他方面因素。比如员工的工资报酬、工作及生活环境、发展空间等其他方面的问题。这些因素,既能成为衡量我们学院能否为企业造就优质人才的一个指标,也是衡量企业对本院学生就业价值的一个指标。
3.坚持办学与市场双向结合。以市场为导向,确立了“根据市场需求设专业、依照岗位标准设课程”的办学思路。通常,我们所使用的授课教材内容比较陈旧,有些甚至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因此,我们要善于从走访企业收集的资料中分析,找出一些共性的东西,并以此作为参考依据,主动调整相关的课程设置,优化教学内容,将就业能力培养融入专业教学培养体系之中,使我们的课程安排更加切合实际,更能为企业服务。同时,学院还选派相关的专业教师到企业学习,掌握了解新的知识和技术。通过这些方法,既拓宽教师的知识面,又提高了教师的能力,从而保证了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实现了学校培养与企业需求的对接。善于利用自身掌握的专业知识发现互通之处。比如,在与南宁铁路局进行沟通时,我利用动车事故信号故障的事例,联系我院的继电保护专业,可以信号及电气自动控制对此方面进行弥补。通过深度交流,南铁将原来铁路就业五大块的一份另外增加了电力部分给我院,为我们的就业拓宽了路子。
4.积极跟进,修正偏差。毕业生到企业工作后,我们采取及时跟进的手段,主动回访企业。这样,一方面可使我们对企业情况判断的精确度有了更深刻、更直观的了解,另一方面还能了解同学们与企业间的互相适应度,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沟通,消除误会,帮助修正偏差。与此同时,我们还坚持做好毕业生、用人单位以及学生家长三方的跟踪调查,了解用人单位、毕业生和家长对学院的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建议。通过这些方法,使得企业、学生、学院的关系更为融洽。在赢得企业信赖的同时,也打出了我们学院的品牌。
5.严格把应聘资格审查关,杜绝漏洞。由于用人单位的招聘时间通常不在同一时段,因此容易出现已就业的学生回校参加后来单位的招聘,若后聘单位比原签约单位好,则与原单位解聘。部分毕业生嫌工资低或待遇不够好,频繁挑选岗位、毁约、岗位资源流失等现象时有发生,如此一来,使得学院、学生的诚信度大打折扣,对学院的形象宣传很不利。针对这种情况,应严把应聘资格审查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加强德育教育,努力把可能出现的问题消弭于萌芽状态中。
总之,在全国就业压力加大,高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高职院校应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加强教育教学改革,校园文化建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服务等方面多管齐下,转变学生就业观念。在专业选择和课程设置上应有前瞻性,与社会的实际需求对接,同时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培养他们的职业技能和良好的操作规范,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和情商的提升,让学生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责编 何田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