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云华
新课改理念下的语文教学探索可谓方兴未艾。时下,各界对语文教学现状的批评之势略显缓和,而把更多的热情融入建设性的探讨之中,笔者肤浅地认为:不论何种教学理念、何种教学模式,唯有把握其与生活的内在联系,才有旺盛的生命力。
一、语文教学与认识生活
“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教学的载体固然以文字和语言的形式存在,而它无一例外源于生活。陈旧的语文教学模式,教师与学生面对的始终是象牙塔似的“学问”。一堂语文课,考究来考究去无外乎由字到篇,将篇拆成字、词、句,循环往复,说白了,教学文字绝少提及来自生活实践的“六书”,教学篇章未能注重其内涵(即课文所展示的社会生活)和外延(文章在现实社会中存在的意义)。
二、语文教学应适应生活
毋庸置疑,“具有较强母语的语言表达能力,已成为当今社会谋职、生存的一个先决条件”,这实质上强调了语文的社会属性。语文教学的产物是社会的产物,如果学生通过语文教学获取的知识仅为应试的工具,何异于镜中花、水中月?语文的工具性、人文性何以体现?我们反对“应试语文”的同时,理应倡导“应用语文”。如何能更好地让语文教学适应生活、服务生活?笔者粗浅地认为:
1.联系生活,取其精华。我们推行素质教育,并不是全盘否定传统观念。
2.品味生活,教法宜新。生活的多彩多姿,注定了我们的语文教学模式应不乏蓬勃的生活气息,不同年级、不同文体、不同篇章,需有不同的教学模式。生活的面孔决不会天天如此,而没有富于变化的教学方式,极易禁锢学生品味生活的情愫。
三、语文教学去创造生活大凡严
谨执教者,生平最忌别人称自己“教书匠”,细细思量,这可能是社会陋习对教师的轻蔑。匠者,依葫芦画瓢也。一个充满创造力的教师,艺何止于“匠”!语文教学就创造性思维而言,魅力独具,我们常思常想:语文课要培养创造性人才,这就要求教师应多用一些创造性手段对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思维导向。一方面,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对教材的再创造。学生局限于生活实践的厚度不够,面对书本里面展示的生活画面,即使“横看成岭侧成峰”,也难入“有我之境”,这时,教师要施展的是最具个性化的教学才华,以个性化的生活观、语言、教学结构,独辟蹊径,令学生渐入佳境,“学生会像向往幸福一样,幻想在你所教的这门学科领域里有所创造。”(苏霍姆林斯基语)用语文教学所激发出的智慧火花,去延续教材蕴含的高质量的生活理念。
(作者单位 重庆市开县长沙片区教育均衡发展指导管理中心)
编辑 马燕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