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淑芬
摘 要:生物教师应针对学生的自身特点,在德育工作上不断探索出德育新途径,以“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为工作重心,力争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生物德育;关爱学生;成功
我们现代教育把绝大部分的精力都用在“学文”上,大大忽略了做人的教育。重智育轻德育,片面追求升学率,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被忽视,学生道德等素质的发展被削弱,什么都以学生成绩、升学率来衡量。然而,高中生仍处于认知幼稚、感情单纯的年龄阶段,在生理、心理和思想等方面还不够成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有较强的模仿性和很大的可塑性。德育是一种伴随知识的输入而又融进了人的美好情愫的一种教育方式,它以形象而生动的语言和行为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内心世界,这样才能引起学生内心的共鸣,使其在这种情感的滋润和愉悦之中,自主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养成积极地、主动地进行学习的好习惯。我在十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体会到:针对此阶段学生的自身特点,在德育工作上,不断探索德育新途径,以“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为工作重心,力争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记得我刚毕业工作的第一年,有一位班主任老师学期中间调走了,于是学校领导让我来接管这个班。这个班的学生给我上了进入社会的第一堂课,而且有位学生让我至今难忘。刚接上班开始,不知道是学生没有摸清我的性格还是我有一位得力的班长,学生表现得都非常平静、安稳,一切似乎进展的很顺利。就在自己暗自庆幸、暗自得意时,校长找到我,你们班搞了一个“组织”并起名“十三鹰”,由十三位学生组成,每一位学生都配有“工具”。更让我始料不及的是,组织者、领导者竟然是我最器重的班长。懂事、稳重、各项事情都能打理妥当的班长,最关键的是他的各门学科都很优秀,语文老师经常将他的作文当作范文来读,英语老师经常让他来领读短文,理科老师经常夸他思维敏捷,甚至连那些所谓的副科他都学得样样优秀。大家公认的好学生、优秀学生、天才学生,竟然是一个这样的孩子!经调查这些孩子准备云游天下,闯出一片天地。这些竟然是一位只有十四五岁的孩子策划的,幸运的是这个情况学校发现得早,否则不知道他们会凭借着自己的“意气风发”对社会、对学校、对家庭造成什么样的严重后果。可是当年的我年轻气盛,不理解校长的处理决定,当时我认定学习优秀可以抵挡一切过失,尤其当我知道这位学生是单亲家庭,从小就缺失父爱时,明白了他的作文为什么总是比别的孩子更深沉,更显成熟,也体会出了在他那个年龄不该有的忧伤。我也更加惋惜他的过错,对他也多了一份牵挂。许多年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工作阅历的增加,渐渐地我明白了: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在教学中,我更关注学生的心理,不论是优等生还是后进生,他们都有被人尊重的需要,我一直坚持遵循这个规律,从不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待学生。也不用歧视的眼光看待他们,用爱心去感化他们,使学生具有一个积极的、健康的心理。能正面理解、分析问题,尤其是那些调皮的学生,课堂上给他们留够充足的面子,而课后可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毕竟“人之初性本善”,学生一直在圣洁的学习环境中成长,所以大多数的学生仍然是纯洁、单纯的。只要真心去对待他们,当他们体会到被尊重的感觉,才更明白尊重别人的道理,慢慢地那些所谓的调皮生、学困生上课时不和我争锋对麦芒的顶嘴了,不交头接耳的说话了,甚至也能尽量不睡觉认真听课了。真的有了和谐的师生关系,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长期从事教学工作的人,大多都有这样的体验:学生会因喜欢、崇拜某一教师而对其所任课程产生浓厚兴趣,并会努力将它学好。成语“爱屋及乌”便生动而典型地概括了这一独特的情感现象。教育学生不仅要靠口耳相传,更要注意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来说都具有很强的感染性。教师要善于表达积极情感,用信任的目光、赞许的微笑、和蔼的语言,多给学生动口的机会,尽力做到对学生不指责、不呵斥、不急躁,多给予热情鼓励和引导,让他们在语言实践中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表达出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消除师生之间的情感障碍,满足学生的情意需求。教师对学生的爱化为一个温柔的眼神、一个会意的微笑、一句暖心的话语、一个赞许的姿态、一个体贴入微的动作,公平公正地对待学生。这样会使学生感觉到教师的关心、赏识和可敬,心理上就会产生一种说不出的愉悦与满足,这无疑在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起到积极的作用,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增加他们的勇气,鼓起他们学习的自信。当然,对待那些优等生也不再只以学习成绩衡量一切,也同样关注他们的心理和德育工作。
情感是唤醒学生的最好武器,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发挥生物学科优势,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经验,增强责任感,促进学生情感的发展和完整人格的形成。
(作者单位 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盐池高级中学)
编辑 鲁翠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