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与造势
——访北京教育学院教授、“专业性有效教学”国家级项目负责人吴松年

2014-05-10 08:05高海明
教育 2014年13期
关键词:旬刊师德德育

■本刊记者 高海明

引领与造势
——访北京教育学院教授、“专业性有效教学”国家级项目负责人吴松年

■本刊记者 高海明

教师质量和水平直接关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到人才的培养,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随着素质教育及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培训作为建设一支高水平中小学教师队伍的重要举措,近几年受到了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本着提高培训质量,解决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教育》旬刊记者于2月19日专程到北京教育学院采访了吴松年教授。

《教育》旬刊:近年来,国家和地方对教师培训加大了投入力度,并规定每5年要培训一轮。国培计划、省培计划、县培计划和校本研修正在轰轰烈烈地开展。您认为教师需要什么样的培训?如何开展教师培训,才能让培训变得更有实效?

吴松年:在教师培训中,从领导到老师逐步形成共识,对在职中小学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培训,帮助他们不断更新知识,不断提高业务水平,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既是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重要职责,也是广大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和专业成长的需要。

教师培训的成功与否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在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中,教师培训都是倍受关注的重要环节。但是,不能为培训而培训,要注重教师培训的效果。广西南宁市第二十一中学校长黄涛曾设置两个问题以选择题的形式对他在所在校教师进行调查。教师在回答“你认为目前培训的效果不尽人意,原因是什么”这个问题时,有56%的教师认为是“培训的手段单一”和“培训的内容过于统一”,而只有17%的老师认为是“培训的目标模糊”,说明培训的目标是明确的,只是培训的内容过于统一,没有结合各类学校的实际,应该区别不同类型的学校进行培训;培训的手段不够灵活,从理论到理论,培训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没有得到提高。教师在回答“在学校组织的培训中,影响教师培训收获大小的主要因素是什么”这个问题时,有89%的教师认为是“培训内容是否针对性强”,有61%的教师认为是“培训组织是否严密”,而只有44%的老师认为是“参加培训的态度”和“培训教师的水平”。这些数字说明,参训教师的态度与培训教师的水平仅是次要,关键是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就是要针对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难题进行培训,有的放矢。增强培训的实际效果,要做到这一点,培训结构在培训之前就应该从时间的安排、老师的选定、内容的确定等方面作周密安排,让老师通过培训确确实实有收获。

《教育》旬刊:有人认为,优秀教师不是培训出来的。也有人认为,教师培训的目的并非是为了培养优秀教师,而是为在职教师提供最新的教育理念、教育信息及各种操作技能。就像各行各业的在职培训一样,是为了使自己不落伍,以避免被淘汰的命运。您怎么看待这两种观点?

吴松年:以上两种观点其实并不矛盾,只不过是说了同一件事的两个不同的方面。前者认为培训难以产生优秀的教师,也就是不要对培训的效果期望值太高;而后者认为培训可以保证教师能跟上时代的发展,是为了实现最低的目标,两者都没有否认培训工作的必要性。“优秀教师不是培训出来的”和“靠补课培养不出优秀的学生”是一样的道理,但是补课可以让后进的学生少掉队,这一点也不能否认。

其实,培训的意义勿需怀疑,因为,如果教师的专业水平停滞不前,将很难适应当今教育发展的需要。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要不要培训,而在于如何看待这一工作,不是不要“培训”,而是不能迷信“培训”,要找准“培训”的定位。教师这一职业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职业,作为教师,需要准确把握新课标,合理处理教材,科学设计教学方法,从而有效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他们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形成,除了自身的刻苦进修外,还需要后续的业务培训。

《教育》旬刊:那您认为培训的目的是什么?

吴松年:培训的目的不在于传授“一招一式”,也就是说不能停留在理论灌输和技术层面,培训的目的应在于引领和造势。所谓“引领”,就是让教师明白“为什么要学”“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要成为优秀的教师还得靠自己的努力。这就是“优秀教师不是培训出来的”的真正含义。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根本在于自主成长,培训的最终目的是激发教师主动学习的意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只有学习成为工作的需要,教师的能力水平才会不断的提高。培训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需要从学校管理者到最基层的教师,形成团队效应,以点到面扩展,影响本地甚至是周边学校教师的教学能力提高。

《教育》旬刊:您怎么看待教师德育培训?

吴松年:全面加强学校德育体系建设,这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的重要举措,直接关系着能否培养中小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所以,应该抓好德育工作,重视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将师德教育作为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善于和学生沟通;坚决杜绝体罚学生、变相体罚学生的反教育行为,不污辱、不歧视学生,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用教师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此外,要大力加强师德教育,学习贯彻《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创新师德教育的方式方法,增强师德教育的实效性。开展丰富多彩的师德教育活动,广泛宣传模范教师先进事迹,弘扬人民教师高尚师德。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的重要内容,并与教师资格定期登记紧密挂钩,形成师德教育和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另外,师德也是有效教学质量提高的前提。

吴松年在安徽省淮南市凤台四中进行“专业性有效教学”指导 来源/凤台第四中学

《教育》旬刊:您前面提到有效教学必须要师德为先,这是为什么呢?

吴松年:教无定法,教要得法。现在小学生、初中学生课业负担繁重的根源,就是教学效率低下,没有有效利用课堂时间使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教师要在如何激发学生最佳学习状态、最佳理解能力、最佳应用能力上下功夫。把学生存在的问题、疑惑进行集中解决。

因此,有效教学必须以德育为先,要让所有教师都有明确的认知,重视备课,才能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当然,也需要整体规划学校德育课程体系,打好全面加强学校德育体系建设的基础,把德育渗透在学校教育教学各个环节。在中小学,全面整合德育资源,改进德育方法和形式。在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的同时,广泛开发各类课程的德育资源,注重德育与所有教育教学环节联系,深入挖掘各学科蕴涵的德育内容,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抓好社会实践环节,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适应青少年群体交流方式,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载体,寓教于健康向上文化活动之中,扩大青少年参与面,丰富学生体验,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

《教育》旬刊:在培训中,教师教学能力方面,您觉得应该注意些什么?

吴松年:教师培训要以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能力为重点,培训要结合教师提高的实际需要,联系教育教学实际。要改变培训模式,改变培训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员静静地听的模式,增加案例教学,培训教师和学员共同讨论;把集中脱产培训和校本培养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一边学习、一边反思、学思结合、知行统一,改变培训和教育实践两张皮的现象。特别要警惕,不要像过去那样,把教师培训变成提高教师应试能力的训练场。

从经验层面来看,教师对脱离教学现场的培训往往是感觉不敏锐、体会不深刻;从实践层面来看,通过现场诊断、案例剖析的方式实施的培训,贴近教师工作实际,教师见着亲、做着顺、好理解、易转化,所以就爱参加。从规律层面来看,教师教学思想的形成和专业素养的提高,更多的往往是由下而上、由实践到认识的归纳,而较少由上而下、由认识到实践的演绎。因此,基于教学现场、创设真实情境,在教师实践体验的过程中实施培训,是保证培训实效的重要途径。能够解决教学的真实问题,帮助教师走出教学困境,引发教师的反思,促成教学行为的改进。而有效教师培训情境的创设要注重三个方面:首先情境应该是真实的;其次情境应该是直面问题的,要教师带着问题进入教学情境,通过观察、思考、研讨、反思,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寻求问题的答案;再其次,情境还应该具备典型化特征,比如典型问题、典型课例、典型课型、典型设计、典型反思,等等。总之,从培训需求出发,以技能培训为主,直面教学现场,让教师真正从培训中受益,教师才能喜欢培训、积极参训,通过培训提升专业水平,促进专业发展。

《教育》旬刊:除了教师培训外,您认为提高学校教学质量还应该关注哪些方面?

吴松年:良好的管理体系是一个学校进行有效性教学的保障。在学校管理方面,要健全教师的管理制度。《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严格教师资格制度,制定教师资格标准,要深化教育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全面实行聘用制度,加强岗位管理,实施公开招聘,完善流动退出机制,搞活用人制度,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要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建立以业绩为重点,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求构成的人才评价体系。例如,要制定和完善教师编制标准,加强对校长的管理,促进校长的专业化,提高管理水平等等。

猜你喜欢
旬刊师德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在“四史”学习中涵养高尚师德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十年同行
师德考核“ 量化”实践与思考
母 爱
爱是师德的源头活水
中国创办最早的语文期刊之一 中学语文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