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怡然
(河北省委党校图书馆 河北 石家庄 050000)
图书馆馆刊是“由图书馆主办的,以宣传先进思想、传播科技知识、记录业务工作、介绍馆藏资源、开展学术研究为主要内容,面向馆员、读者及社会的正式与非正式出版物。”[1]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图书馆开始重视馆刊建设。一份优秀的馆刊,不仅是图书馆整体风貌、发展状况的具体体现,也是连接图书馆和读者之间的桥梁,彼此进行信息沟通与交流的重要平台。
本文以“211工程”院校图书馆馆刊为研究对象,在馆刊名称、数量、类型划分、出版特征等方面做全面调查,以期宏观掌握我国高校图书馆馆刊的发展状况,进而提出优化馆刊发展的建议。
笔者采用网络调查的方式,以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所提供的院校名单,对教育部认定的112所“211工程”院校图书馆网站逐个进行访问,分别查阅馆刊各项信息并汇总整理。
不同图书馆的馆刊名称亦不相同。有的馆直接称“图书馆馆刊、馆讯、通讯”,如北京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复旦大学;有的馆称“图书馆与读者”,如清华大学、东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还有一些高校图书馆采用了其他名称,如中央财经大学的《读者文苑》、上海交通大学的《思源知讯》。
在调查的112所高校图书馆中,共有63所院校图书馆有馆办刊物,占院校总数的56.25%。大部分院校图书馆都只办有一份馆刊,也有一馆多刊的情况,如北京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均办有4份,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和武汉大学各办3份。此外,11所院校拥有两份馆刊,其余45所院校拥有一份馆刊。根据统计,拥有1份、2份、3份、4份馆刊的院校图书馆在总量中所占百分比分别为71.43%、17.46%、6.35%和4.76%。
通过对91份电子馆刊(注:网络调查发现,112所“211工程”院校共有馆刊91份,但其中9份无法进行网络访问,因此在进行表2和表3中的“设有栏目”和“出版频次”统计时,有效电子馆刊总数为82份)的调查,笔者发现现有馆刊从内容上大致可分为两类,分别为图书馆综合信息类和学科信息类。
综合信息类主要包括图书馆日常工作、馆藏资源与利用、读者指南与读者服务等内容,以北京大学的《图书馆通讯》、中国人民大学的《人图通讯》为例,此类馆刊占样本总量的75.61%。
学科信息类主要是针对专门学科领域的学术研究成果及前沿动态的报道,包括期刊文献的摘要汇编或题录精选,比如:北京师范大学的《教育信息摘编》、中国政法大学的《法律文献信息与研究》等,此类馆刊占样本总量的24.39%。
馆刊的出版特征主要包括馆刊的数字化程度、在图书馆页面所占位置、开设栏目情况以及刊物出版频次等方面的要素。如表1所示。
表1 “211工程”院校图书馆馆刊出版特征
1.3.1 馆刊的数字化程度
数字化网络信息的优势是传播快捷、信息量大、交互性强,“减少了信息生产者和用户对中间环节的依赖,传播范围扩大,传播速度提高”[2]。数字化馆刊改变了纸媒时代的传播方式,其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等特性为知识、信息提供了更广阔的传播空间。如表1所示,在91份馆刊中,有90.11%的馆刊拥有电子版本。这些电子馆刊多以html和pdf格式运行,少量为word格式。
1.3.2 馆刊的页面位置
从表1可知,有76.92%的电子馆刊位于院校图书馆主页,另一部分馆刊需通过主页栏目下的链接才可看到。将电子馆刊设于图书馆主页,既体现了图书馆对馆刊的重视,也为用户提供了便利。
1.3.3 馆刊的栏目设置
栏目是若干文章的有机组合体。馆刊的栏目设置,可以反映刊物定位、办刊宗旨及其学术导向,也是塑造和显示馆刊特色与个性的重要手段。然而,在“211工程”院校现有电子馆刊中,笔者发现只有58.54%的电子馆刊设有栏目,其余部分未见栏目设置。
1.3.4 馆刊的出版频次
不论是综合信息类还是学科信息类馆刊,其影响力均取决于刊物时效性与内容性的统一——既要保证刊物的信息动态实时更新、不滞后,又要兼顾刊物的稿源数量、编审质量和可读性。据表1可知,在有效电子馆刊中,有固定出版频次的刊物仅占总量的60.98%,并且其中有8份频次少于4期/年。
馆刊是图书馆之眼,既是图书馆向外界展示工作业绩与综合实力的窗口,又为读者了解、使用图书馆功能打开方便之门。同时,也是学术交流、百家争鸣的园地。
图书馆除了具备高校图书情报资源中心的身份之外,也作为高校的一个重要工作部门存在。图书馆日常工作的开展情况可通过馆刊介绍给读者用户以及学校各工作部门,使校方、读者用户等对图书馆的工作有尽可能全面的了解。
同时,连续出版的馆刊实际上也是图书馆的历史档案,记载一段时期以来图书馆的工作内容与各项活动,具有完整的记录作用,具有宝贵的历史再现性和收藏价值。
对于大多数馆刊来说,刊登与体现图书馆的工作活动是一项重要内容。馆刊作为宣传媒介向读者传送业务工作、服务项目等信息,可增进读者对图书馆的了解,为用户使用图书馆提供便利条件,更好地履行读者服务的职责。
不论是综合信息类或学科信息类,馆藏资源推介几乎是每份馆刊都不可缺少的内容。图书馆是高校图书情报资料中心,主动的信息推送以及应读者需求所提供的服务功能,都是传播馆藏资源的基本方式,而图书馆馆刊则是一个重要的信息载体、交流工具以及反馈机制。
建设研究型大学,图书馆势必成为学校的信息中心、文化中心与学术中心,是学校教学活动与科研工作的重要基地。馆刊,特别是专门报道、传递学科领域学术研究成果及前沿动态的学科信息类馆刊,是研究者了解学科信息、前沿动态,交流学术成果的重要平台,起到促进学术发展的作用。
作为纸媒时代馆刊的升级版,数字化馆刊具备更多优势。比如更多样的传播方式,更广阔的传播空间、更广泛的传播受众、更优质的传播内容、更大的传播影响力等。由纸媒向数字化的转变,是图书馆馆刊实现实质性发展的重要机遇。
办刊宗旨是一刊之本,规定和引领着刊物的发展方向。馆刊的办刊宗旨“不仅能为其发展指明方向,为编辑组稿、编稿提供依据,也是使其葆有相对固定读者群的基础”[3]。因此,明确办刊宗旨是建设优质馆刊不可逾越的重要一阶。
刊物的特色即其“自身所具有的区别其他同类刊物的内容特点、编辑技巧、版式设计等个性的综合反映”[4]。而“要造成刊物的个性或特色,非有创造的精神不可”[5]。基于创造性的特色,是使馆刊从众多同类刊物中脱颖而出的灵魂气质。
分析发现,综合信息类馆刊一般以自撰稿、征稿为主,而学科信息类馆刊则多以文摘、转载方式组稿。综合运用多种组稿方式,既可以增加来稿渠道、扩大稿源,同时也是对馆刊的一种宣传方式。
3.3.1 合理设置栏目
“期刊的栏目设置是期刊总体设计的形式体现。它既有系统结构的作用,又具有系统要素的性质。”[6]通过栏目设置,“编者不仅将文稿按主题性质与体裁分编理序、‘文以类聚’,而且从多方位、多层次来突出期刊的总体设计水平,丰富相关的信息内容,活跃了期刊版面。”[7]栏目设置是关乎馆刊质量与风格的主要因素,应充分发挥其导编、导读、导投等导向性作用。
调查发现,馆刊在栏目设置上大致可分为主体栏目、临时栏目与特色栏目。主体栏目即适应主要读者的需要,出现频率最高的栏目。例如综合信息类馆刊中的“馆内动态”、“馆际交流”;临时栏目,指根据需要临时设置专题或专栏进行报道,如“校庆专栏”等;特色栏目是一刊所独具的标志,是馆刊风格的重要体现。在主体栏目的设置上,应注重稳定性与连续性;关于临时栏目,则应关注其是否体现热点;而特色栏目能否体现刊物独特性,则是其栏目设置的要件。同时,主体栏目、临时栏目与特色栏目之间应注意保持合理的配比关系和紧密的逻辑联系。
3.3.2 时效性与内容性统一的出版频次
出版频次是刊物的基本特征之一。高质量内容与高效率出版频次是优质馆刊的必备要素。较高出版频次的馆刊更具时效性,由此产生的优先权会创造更大效益,但这并不意味着出版频次越高,刊物水准越高。在争取较高出版频次的同时,必须兼顾馆刊的载文量与编审质量,实现馆刊兼具时效性与内容性。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以主动服务方式取代传统的被动服务方式,即从“pull”向“push”的转变,是今后图书馆的功能演化趋势。
在馆刊网络化的基础上,图书馆可根据用户的使用倾向,通过电子邮件或RSS技术、手机短信等方式,为用户提供个性化信息定制服务、个性化知识推送服务甚至个性化现代远程教育服务。
读者反馈主要指读者用户对图书馆信息服务功能的评价性反应。传统图书馆是以图书馆为中心辐射信息资源,而现代图书馆越来越趋于向“以读者需求为中心”演变。据此,图书馆可建立多种方式的读者反馈机制,比如收集某项工作开展之前读者带有未来导向性的建议,形成事前反馈;或收集一项工作开展之后读者所产生的体验,以此改进工作。以上读者反馈可通过问卷调查、读者采访或馆员信箱、校内BBS等方式完成。
[1]许勇.大学图书馆馆刊的现况调查[J].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工作研究,2009,(4):14-18.
[2]吉玉珠,胡兵.我国学术期刊数字化建设的分析与思考[J].图书与情报,2003,(3):33-35.
[3]康艳.坚持办刊宗旨 推进高校学报健康发展[J].辽宁大学学报,2006,(7):158-160.
[4]刘信中.特色是期刊发展之本[J].新闻传播,2009,(11):66-67.
[5]邹韬奋.经历[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7.
[6]李彦.对中医类期刊栏目设置的思考[J].中华医学写作杂志,2003,(15):1348-1350.
[7]郭林妮.栏目设置在期刊总体设计中的作用[J].编辑学报,1999,(1):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