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沟道VDMOS器件材料选择

2014-05-10 02:41盖锡民王震宇
宜春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耐压外延导通

盖锡民,王震宇

(丹东安顺微电子有限公司,辽宁 丹东 118002)

VDMOSFET属于功率MOSFET,简称VDMOS。这种器件采用电压控制方式,其特点是具有很高的输入阻抗,良好的热稳定性以及很高的开关速度,因而得到了日益广泛地应用。在VDMOS器件制程中硅外延材料的选择是制程中的第一步,也是十分重要的一步。由于是N沟道器件,选择N(100)晶向的材料是十分必要的,它的表面的界面态密度较低[1],所以几乎所有的MOS器件都选择这一晶向,对于非穿通型VDMOS器件而言,材料的另外两个参数为外延层的电阻率ρ和外延层的厚度We如何选择就成为问题的关键。

在满足VDMOS器件的耐压BVDS中起决定作用的是材料外延层的电阻率ρ。外延层的电阻率ρ越大,器件的耐压值BVDS越高。如果外延层的电阻率选择过大,虽然器件的耐压值BVDS得到了充分的满足,但VDMOS器件的导通电阻Ron也将变大,而VDMOS器件所期望的是在满足耐压BVDS的同时,导通电阻 Ron越小越好[5-6],这就需要对特定参数的VDMOS器件,在制作时所选取的电阻率要恰到好处,在满足耐压BVDS的同时,电阻率不要过高。如果电阻率值选取太低,虽然导通电阻Ron较小,但耐压BVDS就不能满足器件的要求。

对于外延层厚度We的选择,非穿通型VDMOS器件We要满足P-区的纵向结深Xjp,最大反向耐压时PN结的空间电荷区宽度Xmn,以及重掺杂衬底向外延区的自掺杂厚度Hf三者之和,在此基础上稍有余量即可。如果We选择太小,将会使VDMOS器件变成穿通型器件,耐压值变低;We选择太大,同样会使器件的导通电阻Ron变大。

通常VDMOS器件中耐压和电流值是非常重要的两个参数,市场上在不同用途情况下VDMOS器件的这两个参数的要求是多种多样的,任何一家公司的产品都不可能包罗万象,生产所有参数款项的产品。因而在市场对某一特定参数的产品的需求量上升时,各家公司都会争先恐后开发试样,在样品试制过程中重要的是缩短试制流程,及时占领市场。如果选择材料不当,会使样品无法满足市场要求,形成多次选择,多次试样,延长提供样品的时间,失去宝贵的市场先机,这直接有损企业的效益。因此,如何能够快速准确的选择材料,其意义十分巨大。

1 VDMOS器件材料外延层电阻率和厚度的理论计算

图1 N沟道VDMOS器件纵向示意图

对于VDMOS器件,如何获得足够高的耐压和非常低的导通电阻Ron是设计中必须同时考虑的两个重要问题。导通电阻Ron主要由外延层电阻决定。外延层越厚,以及电阻率越高,器件耐压也越高,同时导通电阻Ron也越大。因此,对于VDMOS器件存在耐压与导通电阻的矛盾,两者都主要取决于外延区参数 (厚度和掺杂浓度)。下面以60V耐压的VDMOS器件为例,用理论计算的方法确定材料外延层的电阻率和厚度。

1.1 外延层电阻率的理论计算

外延层的电阻率的大小取决于外延层的掺杂浓度,掺杂浓度越小其电阻率越大。理想情况下外延层掺杂浓度为[2]:

BVDS由器件指标给出,为60V,带入上式得外延层的掺杂浓度为:

而外延层的掺杂浓度与外延层的电阻率关系为[2]:

上式中μ为本征硅的电子迁移率,其值为1350 cm2/V·s,q为电子电荷的电量,其值为1.6×10-19C,ρ为电阻率。

1.2 外延层厚度的理论计算

1.2.1 P区掺杂浓度的确定

P-区掺杂浓度Na和栅氧化层的厚度tox决定了器件的阈值电压VT,但Na还受器件沟道穿通电压的限制,所以应先从满足耐压的角度确定出Na的值,然后再按给定的阈值电压的值求出tox.

如果从满足耐压的角度来考虑P区掺杂浓度Na可以稍大一点,但这个值与栅氧化层厚度tox一起受阈值电压的约束,也并不是没有条件的越大越好,阈值电压[2]可近似表示为

上式中,QB为耗尽层电荷,不同工艺条件QOX不同,QOX完全由工艺条件决定,工艺操作以及过程如果不同将会使QOX不同,通常可以取QOX=8 ×10-8C;COX= ε0εOX/tOX是单位面积栅氧化层电容;φSS功函数差,可表示为φSS=0.026V·ln(NaNd/ni2)。Nd是多晶硅的掺杂浓度,通常可以取值为8×1018个/cm3。对于低压或高压 VDMOS器件,φf值的范围在0.40~0.45变化不大,在这里可以取φf=0.43。

根据上式 (1-2)并利用牛顿迭代法计算在一定的阈值电压下,tox和Na的对应关系如表1所示,取VT=3.1V。

表1 栅氧化层厚度与P区掺杂浓度的关系表

因为氧化层越厚则器件的频率特性约好,氧化层厚度应该尽量取厚一些,但氧化层太厚会使器件的特征导通电阻变大,两者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的矛盾。根据给定的阈值电压指标,经过综合考虑后,取氧化层厚度为450埃,即tox=450A。则根据表1可以求得Na=3.43×1017atom/cm3。

1.2.2 外延层厚度的计算

如图1所示的那样,外延层厚度We应为

上式中,xmn为PN-结在N-侧的空间电荷区宽度,即为电子漂移区的扩展宽度;Hf为器件在制造过程中经历的高温过程中,N+衬底向N-外延区反扩的深度,即自掺杂的结深。在这三部分当中,xmn可以通过电参数值进行计算[2],

上式中ε0为自由空间电容率,其值为8.854×10-14F/cm,εs半导体介电常数,其值为11.9,将参数指标的耐压60V代入式 (1-3),即可求出PN-结在N-侧的空间电荷区宽度,xmn=2.8um。

在VDMOS器件中,xjp是设计中必须准确给出的量。P区和N+区横向结深差形成沟道,沟道长度L是决定功率器件电流性能的决定部分,因此,必须正确设计各区结深。由于在掺杂的时候,横向结深是纵向结深的0.85倍,所以沟道长度L为[2]

式中xjn为以工艺稳定为前提的N型最小结深,因为xjn越小,特征电阻越小。一般采用砷注入的0.4um工艺。由于采用的是自对准工艺,沟道长L由P区掺杂浓度Na及其退火工艺决定。同样由式(1-2)计算当PN结加反向电压时,在高掺杂P侧耗尽的宽度 xmp为[2]:

代入数值后,求得xmp=0.48um时,为了防止沟道穿通,沟道长度必须大于这个耗尽层宽度,即L必须大于0.48um,为了留出充分的余量,取L=0.7um。代入式 (1-6)得:

在式 (1-3)中的Hf由工艺温度和高温时间所决定,对于60V的工艺取Hf=1.5um。则由 (1-3)式可以求得外延层厚度We=5.6um。

2 外延层电阻率和厚度的理论计算结果的修正

在材料选择上,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完全根据理论计算获得材料的外延层的电阻率和厚度,另一种则是根据经验来确定,但往往两者都无法快速准确地满足实际生产中需求,这就需要相对精确地将二者和谐统一起来,即理论与实践有效地相结合。

如果简单地采用上述理论计算所获得的材料的外延电阻率ρ=0.463Ω·cm,外延层厚度We=5.6um,就会发现所制成的VDMOS器件的耐压值只能达到30V左右,与设计要求的60V有非常大的差距,说明理论值与实际值存在较大的误差。所以必须对误差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对理论计算的结果进行相应地修正。

2.1 外延层电阻率的修正

外延层电阻率值理论计算的结果ρ=0.463Ω·cm,是指所有的条件都处在理想条件下器件才能达到耐压值60V,实际上制约VDMOS器件耐压值的因素很多,如氧化层内可动电荷数量会对器件的耐压值产生较大的影响[1],尽管采取控制措施,氧化层内仍会存在相当数量的可动电荷使器件的耐压值变低。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P-区的结深也会直接影响VDMOS器件的耐压值BVDS。为了减小器件的导通电阻提高开关速度,P-区的结深控制在1 um ~2 um之间,而较薄的P-区会使结面的弯曲部分的曲率半径较小,从而使器件的耐压值变低[3]。尽管在器件的设计上采取了加场板和分压环等措施,但实际耐压还是与理论值相差较大。实际采用的电阻率应在理论值的基础上乘以一个修正因子K,对于耐压值低于200V的VDMOS器件,K值一般在2~3左右。所以上述电阻率的实际值应选范围为:K·ρ≈0.9 Ω·cm ~1.4 Ω·cm。考虑到外延掺杂时,由于设备和工艺的限制,电阻率存在±5%左右的误差,综合考虑,修正以后的电阻率选在1.2±5% Ω·cm。

2.2 外延层厚度的修正

外延层值理论计算的结果We=5.6um,也是指所有条件都在理想情况下所需选取的值。对外延层厚度的修正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一是P-区结深的工艺波动,其幅度一般小于10%,二是自掺杂的厚度Hf,它跟工艺的所有高温过程密切相关,目前衬底N+区都采用重掺砷材料,因为砷的扩散系数较小,所以自掺杂的波动幅度也不大,一般小于10%。另外外延制做过程中,厚度的控制范围在±5%左右,以上因素综合考虑并留取一定余量,外延厚度的选值为:We=7.5±5%um。

3 结束语

对于微电子产品的开发和设计人员,准确地选取材料永远都是重要的课题。以N沟道VDMOS器件为例,以耐压60V为例,不过是以点带面地去进行理论的和实际的探究,藉此抛砖引玉而已。延伸开来,相较于60V的VDMOS器件,具有更低耐压和更高耐压的VDMOS器件,其工艺特点各不相同,比如说基于成本的考虑更小的耐压不会设计较多的分压环,而较高的耐压在场板设计和分压环的设计上则会下些功夫,工艺上也有许多差别,最终在材料的选取上体现在电阻率的修正因子K值则各不相同。一般来说,更低耐压的VDMOS器件K值选择大于3,更高耐压的K值则在1~2左右。而外延层厚度的选取,相较于理论值的偏差则更多的取决于工艺上的过程。当满足了耐压条件之后,为了获得较低的导通电阻,则必须选择最低的电阻率和最薄的外延厚度。

[1]郭维廉.硅-二氧化硅界面物理[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84

[2]曹培栋.微电子技术基础—双极、场效应晶体管原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1

[3]施敏.半导体器件物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987

[4]张华曹,涂序梅.VDMOS击穿电压与导通电阻的最佳设计[J].陕西机械学院学报,1992,(1):27-33

[5]高雅君.VDMOSFET导通电阻的最佳化设计[J].飞机设计,2002,(2):48 -51

[6]赵野,张颖,高嵩,等.低压VDMOSFET导通电阻的优化设计[J].辽宁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8(3):247-252

猜你喜欢
耐压外延导通
环肋对耐压圆柱壳碰撞响应的影响
新型接地导通测试流程分析策略分析
基于Petri网的无刷直流电机混合导通DSP控制方法
钛合金耐压壳在碰撞下的动力屈曲数值模拟
一类防雷场所接地引下线导通测试及分析
耐压软管在埋地管道腐蚀治理中的研究与应用
新型装卸软管耐压试验方法探讨
关于工资内涵和外延界定的再认识
入坑
爱情的内涵和外延(短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