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 青,雷招宝
(1.萍乡市第二人民医院,江西 萍乡 337000;2.丰城市人民医院,江西 丰城 331100)
抗菌药物预防手术部位的感染效果肯定,但并非所有手术都需要[1],比如术前待床日 <3d、手术范围不大、年龄<70岁、术中出血<1500mL即可不使用抗菌药物[2];在强化院感管理的基础上,骨科内固定取出术也可以不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3]。骨科骨折内固定取出术为清洁手术,多年来我院临床医生仍习惯使用抗菌药物预防术后感染。为遏制Ⅰ类切口围手术期过度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我院依据卫生部相关规定结合病历检查结果,将内固定取出术纳入原则上不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管理的范围,实践证明,专项整治及持续改进措施可显著降低取内固定术抗菌药物的预防使用率,减少医院耐药菌的产生,可降低患者的医疗费用[4]。本文研究内固定取出术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与不使用抗菌药物术后感染率发生情况,供有关人员参考。
A组: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组。随机抽取2011年7~12月行内固定取出术在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了抗菌药物的出院患者病历100份。B组:未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组。随机抽取2012年5~12月行内固定取出术围手术期未使用抗菌药物的出院的患者病历100份。
骨科内固定术前未发生感染且骨折及伤口愈合较佳的患者入选,术前已有感染或骨折与伤口愈合不佳的患者。
1.3.1 干预措施 根据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和卫生部 [2012]32号文件要求,2012年5月由质控科和院感科联合下发文《关于进一步推进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管理的通知》,将骨折内固定取出术纳入原则上不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范畴。同时临床药师深入骨科和手术室,与临床医师交流,记录手术情况,每月向科室反馈,每季以质控通报的形式向全院反馈。
1.3.2 调查方法 设计Excel调查表,统计患者的性别、年龄、住院号、入院次数、出入院时间、临床诊断、既往病史、手术名称、手术持续时间、出血量、切口大小、切口部位、切口数量。对住院2~3次的患者每次入院诊断都列入调查项目,以防遗漏感染病例。
1.3.3 主要考察指标 统计两组骨科内固定取出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的病例数,以及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病例数,以计算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率和术后感染发生率。
1.3.4 手术切口感染诊断标准 无论切口深部还是浅部感染均为感染病历。表浅切口有红、肿、热、痛,或有脓性分泌物;深部切口引流出或穿刺抽到脓液,或切口有脓性分泌物或有局部有疼痛或压痛发热≥38℃[2]。
A组:100例患者平均年龄40岁,范围6~74岁,男性65例,女性35例。有基础疾病的16例:高血压4例,乙肝病史4例,肺结核、血脂异常、糖尿病、窦性心律T波改变、骨纤维异常增生、截瘫泌尿道感染、巨细胞瘤、心动过缓各1例。B组:100例患者平均年龄34岁,范围6~71岁,男性66例,女性34例。有基础疾病的10例:糖尿病2例,乙肝病史4例,帕金森病2例,窦性心律T波改变2例。
A组内固定取出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率100%,B组抗菌药物使用率0%。
两组平均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大小以及切口感染等情况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情况统计
A组2h内完成手术者85例,B组88例,A组多切口19例,B组多切口8例。A组1例35岁男性患者,行股骨髁上骨折取出术,出血量50mL,切口20cm,手术历时90min,术后6d切口周围渗血及广泛红肿、疼痛,皮温升高。1例74岁男性患者,行胫腓骨骨折取出术+右髁外翻畸形术,出血量30mL,两个7.3cm的切口,手术历时95min,术后6d,胫腓骨切口处肿胀,有分泌物渗出。B组1例53岁男性患者行肱骨髁间骨折取出术,出血量70mL,切口7cm,手术历时140min,术后半个月发生切口周围红肿、疼痛、皮温升高。
骨科内固定取出术为Ⅰ类清洁手术,按照卫生部抗菌药物管理的相关规定,大多无需使用抗菌药物。本文A组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率100%,感染率2%;B组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率0%,感染率1%。说明医院的行政干预可降低骨科内固定取出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使用率,效果明显。这一结果与史艳光等[3]报道一致。说明骨科内固定取出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并不能降低术后感染发生率。本文结果说明医院的行政干预措施对于骨科内固定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具有决定性作用。
骨科内固定取出术中,骨科医生临床手术技能(如无菌操作、清创彻底、术中精细操作、缩小切口、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等)的高低对于术后感染的发生具有重要影响[5,6]。本文两组在无菌操作、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方面均符合不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规范要求[2],故术后感染的发生率均较低。
因此,只要医师术中注意无菌操作、缩小手术切口、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等,同样可以避免术后感染的发生。当然,对复杂手术、多部位手术以及手术时间过长的的患者,除了医生注意提高手术质量以外,抗菌药物仍应该使用,否则术后感染发生的风险将提高。
本文结果表明,医院行政干预对于降低骨科内固定取出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使用率具有决定性作用,抗菌药物在清洁手术中的使用不可代替医生手术技能的提高。医生注意无菌操作、减小手术切口、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等,对于预防骨折内固定取出术术后感染同样重要。
[1]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分会,中华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指南[J].中华外科杂志,2006,44(23):1594 -1596
[2]吴增华,李庆德,陈春,等.内固定取出术抗菌药物的使用与感染率的情况分析[J].贵州医药,2012,36(2):149-150
[3]史艳光,郭秀芳,吴飞雁,等.内固定取出术围手术期是否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对比研究[J].淮海医药,2013,31(2):97-98
[4]刘沙,向萍.取内固定术预防应用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及持续改进的效果分析[J].重庆医学,2013,42(8):874-876
[5]曾绍林,易义娟,钱志松,等.25例股骨骨折内固定术后失败原因分析[J].宜春学院学报,2009,31(S):175-176,192
[6]方冰,李红,刘卓,等.有限内固定结合单臂外固定支架治疗胫腓骨远端粉碎性骨折[J].宜春学院学报,2001,23(S):23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