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淑丽
习作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的过程。对教师而言,它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是语文教学的归宿;对学生而言,它是一种综合性最强、难度最大的作业。小学作文教学使教师、学生倍感困惑。学生苦于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教师苦于习作内容总是枯燥无味、胡编乱抄。一学期训练下来,学生习作水平总不见长,还纷纷患上了“恐写症”。其原因是学生的“内存”太少,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无情可抒。怎样使学生以往所编造的、苍白无力的“蜡团”变成五味俱全的佳作,使学生语无伦次、空话连篇、从早上睁眼写到晚上熄灯的流水账变成内容新颖、构思奇妙的佳作呢?
1.让真实积淀记忆,学会观察生活
诗人何其芳曾说过:“生活是多么的广阔,生活是海洋。”
是的,要使学生笔下有东西可写,教师就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到广阔的生活海洋中感受生活、积累素材。小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往往会看到各具特点的人物形象,景色迷人的田园风光,丰富多彩的活动场面,令人难忘的乡土人情。习作离不开生活,它的源泉来自于平凡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如春天来了,教师可让学生到大自然中放飞风筝,感受春风;饲养小动物,体会生命的珍贵;种植花草、美化环境、陶冶性情,同时把自己经历的过程写下来。还可写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课堂上学会了什么,自己生活中的小秘密、新发现,家庭学校生活中的烦恼、喜悦等,这也就是我们平时所写的开放日记。日记中的学生没有任何遮掩,他们的一颦一笑、喜怒哀乐最为真实,而这种真实正是个性化作文所必需的。这样的练习,可以丰富学生的课本外延,学生对自己的家庭生活、校园生活、社会生活,不再熟视无睹,像娶亲送终、迎来送往的风土人情,雷电风雨、日出日落的自然景观,就会不由自主地步入学生的生活,给他们留下难以忘却的印象。若要动笔,生活中耳闻目睹的大事小节,都会成为学生习作的极佳素材。学生对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不光印象深刻、感受颇多,更重要的是津津乐道、兴趣盎然。这样,从源头上杜绝了习作“假、空、抄袭”的现象。正如叶圣陶所说:“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源泉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
2.让真情感动心灵,学会品味生活
仅仅贴近生活,生活并不会源源不断地进入文章。其实文章成功的关键在于贴近自我的心灵。平时我发现很多学生的习作只是生活的“复印件”,压根就没有惊喜、沮丧、懊恼、悲伤之类的情感因素,习作主体的活力难以显现,文章索然无味。小学生的生活空间是有限的,教师应多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活动,在丰富多彩的活动生活中,让学生学会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鼻子闻,还要用一颗敏锐善良的心去感受。同时告诉学生,当帮助了别人不要把别人的一个笑容、一句谢谢,当做很平常的东西,其实这里面包含着一颗感恩之心;当你受了挫折,不要自怨自艾,这是生活给你无价的馈赠,细细品味,你会明白很多;当你看到别人吵架,不要当做是一场闹剧,你仔细聆听他们的言辞,观察他们的动作神态,体会他们的心理,你会更深入地了解某个人或某件事。学会品味、学会感动,从小要有感恩心,感受生活的艰辛、成功的乐趣、集体的温暖、自然的情趣,让情感的血脉贯穿习作的始终。让学生在对美好事物的赞美中获得激情,在对丑恶现象的鞭挞中体会义愤,从劳动中获得快乐,从父母老师的眼睛里读懂关爱,在和花草树木的对话中放飞梦想……如学校组织全体师生进行感恩教育后,我引导学生搜集自己从小到大父母老师对自己关爱的事例,学生搜集的例子不计其数,“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只有用心去感悟、思索、体验,才能对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每事每物,有所想、有所悟,学生的笔端才能流溢出有灵性、有活力的欢歌。
3.让想象张扬个性,学会创造生活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也是作文的主人。教师要转换自己的角色,不要在习作中掺杂太多自己的喜好,而要积极引导学生在习作范围内爱写什么就写什么,爱哭就哭,想笑就笑,敢怒则怒,让他们拥有自由的情感。情动才能辞发。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让学生无拘无束,超越时空,思接千载。鼓励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自由畅想,通过多种形式的指导来开启学生想象的闸门,如改写、续写、补写、扩写及自由命题等,让学生写放胆文,说自己想说的话。习作的文体可以是图画、日记、记叙、说明、童话、寓言、书信等,让学生的童心得到张扬,童真得到展示。习作的自由度大了,就给学生创设了宽松和谐民主的习作氛围,学生习作的兴趣和表达的欲望会与日俱增,他们会用想象创造一个充满神奇、充满幻想的世界。这正体现了语文的外延和生活外延相等的大语文观。
总之,习作教学没有课本,有的只是一本博大精深的生活无字书。从丰富的生活内容入手,从真挚的情感出发,使学生的习作贴近生活实际,学生也会将作文当成一件乐事、一件趣事。正如叶圣陶说的那样:“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什么文章。”叶老的话道出了生活与习作的真谛。只要我们教师正确积极地引导学生挖掘生活这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小学作文教学的路子一定会越走越宽、越走越好。
(作者单位:甘肃省宁县早胜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