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书光,张 英
(1.山东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2.山东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作为人类活动的物质载体,土地是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土地资源的稀缺程度不断加剧,土地集约利用是解决未来土地供需矛盾的唯一途径[1]。一般认为,土地集约利用是指在合理布局下,通过对土地投入的增加,改善土地的经营和管理,以提高土地收益的一种经营方式[2]。通过对土地科学、合理地利用,提高其整体利用效率,以实现土地资源利用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
图1 土地集约利用PSR模型理论框架
土地集约利用是一个系统的动态调整过程。PSR(压力—状态—响应)模型能够很好地契合人类经济、社会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存在的相互作用关系,准确反映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耦合机制,充分体现土地管理的动态过程[3],从而实现对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客观评价。土地利用过程中,面临经济发展、生态保护和人地矛盾的压力(P),表现出现存的土地投入、产出等一系列的经济、社会状态(S),通过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增加土地投入,改变土地利用性质等途径(R),不断改进土地的利用方式,最终达到土地可持续利用,缓解人地矛盾,促进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本文以PSR模型为依托,建立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对山东省17个地市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评价。PSR理论模型如图1所示。
本文采用频度统计的方法,在查阅众多研究者文献的基础上[4-9],遵循客观性、科学性、数据易获取、可更新性强的原则,共选取能够反映压力—状态—响应模型的12个指标,建立土地集约利用指标体系(表1)。
表1 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
山东省地处我国东部沿海,介于东经114°36'-122°43',北纬34°25'-38°23'之间。山东省下辖17个地市,138个县级行政区。截止2012年底,山东省常住人口9684.87万人,GDP总量为50013.24亿元,仅次于广东和江苏,居全国第三位,占全国GDP总量的9.6%。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51768元,按当年平均汇率折算为8201美元,在我国属于经济较发达地区。
山东省土地总面积约为15.71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63%,居全国第19位。人均土地2.29亩,居全国第27位,仅占全国平均水平的6.41%。境内中部山地突起,东部以丘陵、盆地为主,西南、西北低洼平坦。山地、丘陵占全省总面积的28.7%。总耕地面积为751.5万公顷,人均1.21亩。有6个地级市人均耕地不足1亩,其中,淄博市人均耕地低于0.8亩的警戒线,人地矛盾尤为突出。[10,11]
因此,对山东省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展开研究,探求土地集约利用的途径和方法,对于破解山东省乃至全国普遍存在的人地矛盾,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本文以山东省17个地市为样本,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后构建矩阵(数据来源于《山东省统计年鉴(2013)》),采用SPSS19.0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数据的KMO检验和Barlett球形度检验如表2所示:KMO值为0.624,表明适合做因子分析。Bartlett球形度检验的卡方统计值显著性概率为0.000,小于显著性水平0.05,因此拒绝Bartlett球度检验的零假设,说明数据来自正态分布总体,适合进一步分析。
表2 KMO和Bartlett检验结果
根据特征根大于1的原则,可选取四个主成分,其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87.07%,说明所选取的主成分能够涵盖原变量绝大多数信息(表3)。
表3 解释的总方差
得到的因子回归结果与因子回归系数如表4所示。
表4 因子提取结果与因子回归系数
由表1和表4可知,第一主成分(F1)对人口城市化率(A11)、地均GDP(A21)、二三产业占GDP比重(A24)、地均固定资产投入(A31)和地均财政投入(A32)五个指标有绝对值较大的负荷系数,反映的是土地利用效率的指标,可以概括为投入产出集约指标;第二主成分(F2)对人口密度(A23)、地均容纳从业人数(A2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A34)三个指标有绝对值较大的负荷系数,反映的是土地人口承载力的指标,可以概括为人口集约利用指标;第三主成分(F3)对建设用地增长率(A13)、人均交通设施用地(A33)两个指标有绝对值较大的负荷系数,反映的是土地在利用过程中经济发展以及基础设施利用情况的指标,可以概括为用地结构集约指标;第四主成分(F4)对GDP增长率(A12)、人均GDP(A22)三个指标有绝对值较大的负荷系数,反映的是土地经济效益的指标,可以概括为经济集约利用指标。
根据因子回归系数计算各主成分得分,其公式为:
其中,Yik为第i个城市第k个主成分的因子得分,Wj为第j个指标的因子回归系数,Zij为第i个城市第j个标准化后的变量值。
以各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为权数,将各主成分得分综合,得出每个样本城市的综合因子得分,其公式为:
其中,Si表示第i个城市的主成分综合得分值,Vk表示所选用的第k个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依据以上两个公式计算得出各主成分及综合得分(表5)。
表5 山东省17地市主成分及综合得分表
根据表5得出山东省17地市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得分对比图(图2)。
将样本城市的综合得分数据链接入ARCGIS软件,依据类内差异最小,类间差异最大的原则,利用自然最佳断裂点分级(Jenks)方法,将样本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划分为四类,中断值分别为-0.4824、-0.1991、0.2216(图3)。按照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不同,将山东省17地市土地集约利用类型划分为集约利用、合理利用、适度利用和粗放利用四种。
利用ArcGIS10.0软件及山东省行政区划图,制作出山东省各地级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评价专题图(图4)。
图2 山东省17地市土地集约利用综合得分对比图
因子分析四个主成分中,第一主成分所占的方差贡献率最大,达到42.839%,因此该主成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土地的集约利用水平。各地市应该加大对土地的投入力度,大力提升二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加快城镇化步伐,以达到促进经济快速发展,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目的。
图3 自然间断点分割法中断值
图4 山东省17地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空间分布图
达到土地集约利用类型的城市包括青岛、济南、淄博、枣庄四市。青岛、济南和淄博三市土地投入、产出水平均位于全省前列,二三产业占GDP比重高,生态建设力度大,枣庄市在人口密度、地均容纳从业人数这两个指标上均位于山东省最好水平,且在土地投入产出水平,GDP增速等指标上表现优异,因此以上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较好;达到土地合理利用水平的城市包括莱芜、威海、泰安、济宁和烟台。以上五市在土地产出强度、人均GDP、地均容纳从业人数等指标上得分相对较高;潍坊、日照、德州和临沂四市土地利用处于相对合理水平;聊城、菏泽、东营、和滨州四个市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最低,其主要原因为城市自身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土地投入强度、产出强度、生态建设水平相对较弱。虽然东营市在人均GDP、二三产业GDP比重等经济指标上达到全省最好水平,但其地均容纳从业人数以及土地的投入强度上水平都非常低,再加上地广人稀、盐碱地众多和每年新增土地面积较大等原因,导致其综合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较低。
1.从各地市土地集约利用综合得分的排名来看,分值最高的城市为青岛,得分为1.032分,得分最低的城市为滨州,得分为-0.6625分,两者之间的差值为1.6945分,表明山东省17地市间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差异明显;山东省17地市综合得分的平均值为0分,表明山东省17地市土地集约利用整体水平不高。
2.从空间分布上来看,山东省17地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在空间上呈现出一定的规律,鲁中、半岛地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相对较好,鲁西南、鲁西北地区各城市总体土地利用水平相对较低。
3.影响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众多因素中,土地的投入产出水平占有较大的比重。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调整产业结构,大力提升二三产业的比重,加大对土地的投入强度,提高城市化水平,将有力促进土地的集约利用水平,从而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韩冰,陈爱民,朱洪波.近期国内土地集约利用研究综述[J].资源与人居环境,2013(1):41-44.
[2]崔敏娟,季文光.基于AHP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模糊综合评价[J].水土保持研究,2011,18(4):122-125.
[3]陈百明,张凤荣.中国土地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的理论与方法[J].自然资源学报,2011,16(3):197-203.
[4]杨东朗,张晓明,刘萍.基于PSR模型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36):90-93.
[5]崔林娜,王富喜,杜育娟.山东半岛城市群土地集约利用空间差异分析[J].广东土地科学,2012,8(11):32-37.
[6]吴广玲,金丽国,黄凌翔.天津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及影响因素关联分析[J].湖南农业科学,2013(13):59-62.
[7]潘竟虎,郑凤娟,杨东.甘肃省土地集约利用与经济发展的时空差异分析[J].资源科学,2011,33(4):684-689.
[8]翁翎燕,苏建莹,张芳怡,等.广州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5):6946 -6947,6958.
[9]宫少燕.山东省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及时空差异研究[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3,30(3):63-68.
[10]吴书光,张红凤.基于PSR模型的土地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J].经济管理研究,2013(6):66-70.
[11]山东省统计局.山东省统计年鉴(2013)[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