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传洲
(华中农业大学,武汉 430070)
2014年春节前猪价异常走低让养猪人始料未及,并蒙受了重大损失。同行们分析了其中原因,但我以为,这些原因只是表象,归纳有如下几点:
1)有曰:近来反腐力度加大,大刹吃喝风,当官的不敢赴宴。其实,猪肉是大众消费食品,当官的、有钱人的宴席上未必有多少猪肉,他们的宴席上多是山珍海味。反腐导致公款吃喝减少可能是影响猪价的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
2)有曰:人们改变了爱吃腌肉的习惯,春节前用于腌肉的鲜肉需求量减少。其实,这一点,特别是对于广大农民,未必是普遍现象;再说,国人的这个习惯也并非一朝就可改变的。
3)有曰:洋猪肉冲击,进口猪肉增加。据国家统计局资料,2013年1—12月,我国猪肉进口58.4万t,同比增加了11.7%。也就是说,进口猪肉比2012年增加了6.8万t,对于偌大的中国,区区6.8万t猪肉难道就会使全国猪肉价格春节前走低?
4)有曰:猪的屠宰体重变大了,以往猪的屠宰体重一般在90~100 kg,现在130~140 kg。其实,猪屠宰体重的变化也并非自今日始,这种体重的变化已有好些年了。
5)有曰:屠宰业垄断,有意压低猪收购价。其实,屠宰行业垄断不了价格,市场经济,物以稀为贵。猪的数量供过于求才是猪价低的根本原因。
养猪业无序发展导致生猪饲养量过剩是春节前猪价低的根本原因。
据统计(严格说应该是估计)资料显示,我国母猪存栏量近年来徘徊在4 900万头左右,2013年已达到 5 000万头。作者认为,这一估计数可能还低于实际存栏数。近年来随着养猪规模化的迅速扩张,尽管散养户大量退出养猪界,但是其退出的数量远远赶不上规模化扩张母猪增加的数量。规模化扩张的表现,一是原有规模化企业的再扩张,二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跨行业的巨额资金迅速进入养猪业。他们一掷数亿、数十亿投向养猪业,猪场规模动辄就是年出栏数十万头、甚至百万头。这些资金之所以进入养猪业,除了来挤占养猪人的一点本来就不高、且风险极大的利润目的外,还有就是正如樊福好在《规模化养猪未必完全适合中国国情》一文(北方牧业,2012,17期 )中指出的:“某些人还有鲜为人知的目的,比如:套取国家项目资金,占用国家土地资源,谋求更大的资本积累。尤其国家项目资金是一块极具诱惑力的‘肥肉’,看着这块肥肉,没有不眼馋的、没有不流口水的”。
在规模化养猪浪潮一浪高过一浪的形势下,跨行业巨资大规模猪场的新建和原有规模化猪场的扩建是导致生猪饲养量过剩的主要原因。同时,养猪业内的这种无序发展也打乱了所谓“一年赚、二年平、三年亏的轮回周期”,使养猪人猜不透、看不准,无所适从。
中国猪价下滑也引起了国外的关注,据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3月25日报道中分析:当前中国猪肉市场供大于求的状况在某种程度上是养猪规模扩张的结果。
生猪产能过剩,一方面是目前猪肉生产过剩,另一方面从发展看,随着养猪生产力的提高将导致母猪饲养量过剩。这个问题看来在短期内还难以解决,这是因为:
1)生猪饲养量仍在增加。在当前规模化养猪浪潮中,原有规模化猪场的扩增以及新的巨资投资养猪业,使生猪饲养量还在增加。在此,作者大声疾呼:为了减少资金和资源的浪费,为了不至于加剧业内的竞争给养猪人带来更大损失,政府有关部门和业内权威机构采取相应措施,控制生猪饲养总量。
2)规模化猪场的新建者和扩建者是有备而来的,不会轻易退出。养猪利润的周期性似乎使养猪人变“聪明”了:在养猪利润低谷(赔本)期,只要能挺住,一定会迎来高利润期。就这样,你挺我撑,谁也不打算下,更增加了竞争的残酷性。
3)随着外来种猪对中国饲养环境(包括病原环境)的逐渐适应,抗逆性增强,发病死亡率下降以及科学技术的普遍推广和应用,猪的生产性能会逐步提高。中国在5年内,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数(PSY)从目前的14头提高到18头是有可能的。这就会多出约1 000万头母猪,其中哪些猪场会因此被淘汰,也只能是通过竞争使破产者出局。
4)进口猪肉对国内市场的冲击也不可小觑。从长远看这未必不是好事,用国外的饲料和能源生产出低价、且不污染国内环境的猪肉,这对饲料、能源缺乏、环境污染严重的中国应该是可取的,但在宏观上应该予以控制,不能使其过度冲击国内养猪业。
5)国人肉食结构变化的走向会使猪肉的需求相对下降。国人肉食结构中猪肉比重:1979年为97%,1989年为80.8%,1999年 为67.4%,2008年 为63.5%。看来,猪肉比重下降的趋势还将延续。在今年2月份国务院转发的、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制定的《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14—2020年)》中要求国人“传承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动物性食物为辅的优良膳食传统”,“大力发展畜牧业,提高牛肉、羊肉、禽肉供给比重”。
我们再比较一下中国和世界人均猪肉消费量:
表 1 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猪肉年人均消费量 kg
从表1看出,中国人均猪肉消费量低于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地区以及欧盟,但大大高于美国、加拿大等国。与人均猪肉消费高的国家(地区)比,一些业内专家和企业家满怀信心,认为中国生猪饲养量还会有较大上升空间。作者认为:根据中国土地、饲料、能源资源匮乏、环境污染严重的国情,根据国人肉食结构悄悄演变的现实,中国养猪饲养量不会有很大上升空间。
总之,作者认为,我国生猪产能过剩是不可回避的事实。要解决好这个问题也并非一蹴而就,需要一些时间。要减少养猪数量,哪些猪场能继续发展?哪些猪场被淘汰?惟有通过竞争才能分高下。因此,养猪业内必然面临着一场激烈的竞争。
有人认为,解决生猪饲养量过剩的问题很简单,猪场自行压缩猪群规模即可。但是这种“只走和尚不拆庙”的做法虽然可以暂时缓解生猪过剩的矛盾,一旦行情好转,空着的猪栏马上又会被填满,再度重演现状。如果我们看不到生猪饲养量过剩且在发展的形势,不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生猪总量,生猪总量过剩的问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养猪的危机就会周而复始地出现。
4.1.1 降低生产成本——竞争核心
如何计算养猪生产成本?因为市场一般都是按肥猪的体重来收购的,所以肥猪生产成本就是以每单位增重需要多少费用来核算的。降低生产成本是竞争的核心内容。生猪的生产成本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变动成本中包括饲料费、疫苗药品费、水电费、母猪饲养摊销费等;固定成本中包括工资、折旧和管理维修费等。生产成本的高低取决于对种猪的选育和配套系的利用、饲料原料的选择和配方设计、疾病防控的策略和措施以及猪场生产和人员的管理等。总之,提高生产效率,提高猪的出栏率是降低生产成本的根本所在。
4.1.2 改善猪肉品质——提升利润
改善猪肉品质,形成差异化产品,提高产品卖价,可谓开源增收。当前国内出现的所谓“优质肉”、“生态肉”、“土猪肉”、“黑猪肉”、“野猪肉”等就是产品差异化的体现,其价格比普通猪肉高很多。这是否能真正开源增收取决于市场的需求量和生产成本。
4.1.3 雄厚资金储备——实力抗衡
雄厚的资金储备在养猪业内的竞争中是很重要的。不具备这一条件,在猪价低谷期,若资金链一断,则只能望水流舟,被迫破产。
作者认为:无论规模大或小的猪场,养猪历史长、积累了丰富的养猪经验和
生产规范的猪场,猪群的生产性能较高且稳定,因而生产成本就会降低;如果再加上有一定的资金积累。一般说来,“两本”(即成本和资本)占优的猪场就有较强的竞争力。
下面谈谈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几种类型的猪场。
4.2.1 集团公司猪场
这类猪场的竞争力主要表现:在饲料原料、药品方面可进行集团采购,它们可以比其他猪场得到更质优价廉的原料和药品;猪场设施先进,猪生产性能较稳定;人才济济,技术力量雄厚;猪场员工少,在猪的生产成本中,人员工资比率小。以上几点使其在降低猪的生产成本中比其他类型的猪场有明显优势。另外,集团公司一般都与屠宰业、肉食品加工业形成了产业链,生猪的销售有保障。
1.5 组培苗的移栽 组培苗接到生根培养基30~35 d后,待组培苗已长出不定根,用流水冲洗净组培苗根系上的培养基,将其栽入已灭菌的基质中,其上覆盖塑料膜,保持适合其生长的温度、湿度、光照,10 d左右移栽大田,10 d后观察其成活与否。
集团公司猪场的劣势是:投资大,折旧成本高;原料、产品运输成本大,能源费用高;对环境污染大,粪污难以还田。粪污干湿分离、建有机肥料厂是个好办法。
4.2.2 国有企业猪场
这类猪场几乎具有集团公司猪场相同的优势和劣势。但它还有一个更大的优势就是资金充足,有国库作后盾。
4.2.3 小规模化猪场
作者所定义的小规模猪场是指100头左右母猪的猪场。这类猪场的优势是:在饲料原料方面,虽然不能得到像集团公司那样的廉价饲料,但可以方便地使用较多的廉价农副产品;这类猪场的员工基本上就是自家人,他们全身心地养猪,不计较待遇,不会为分配不公而消极怠工(须知职工的积极性对养猪效益的影响是绝对重要的);水电费、折旧费、管理费低;如果猪场布局合理,猪粪肥田,种养结合,生态养猪,利于环保,无需或者很少治污费。这一优势的前提是猪场布局合理;否则,治污的成本不会比大规模化猪场低。
这里所指的猪场布局合理就是:猪场周边的农田面积足以消纳猪场排出的粪污。武汉银河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胡贤和总经理说得好:“猪粪是害还是宝,看你把它放在什么地方,放错了地方就是害;放对了地方就是宝”。作者对国内猪场布局的建议是:在人多地少的农区,发展小规模化猪场或散养户;在人少地多的农区,发展中、大规模化猪场。
小猪场在竞争中的劣势是:设施简陋,技术缺乏,抗疾病风险能力差。但对此也并非一概而论,那些长期从事养猪、经验丰富的小猪场总是立于不败之地。
对于中等规模猪场而言,其优势和劣势介于大规模和小规模猪场之间,不具备大、小规模猪场各自突出的竞争优势。这类猪场要想在竞争中获胜,必须学习大规模和小规模猪场的优点。例如,向集团公司学习:联合起来,成立组织,实行集体采购,形成生猪生产—屠宰—加工链等。向小规模猪场学习:在饲料上多利用农副产品,待员工如亲人,充分调动职工积极性等。
以上分析了不同规模的猪场在竞争中的优势和劣势,但决非意味着哪类猪场会全胜?哪类猪场会全败?影响胜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作者认为:无论哪类猪场,只要具备了良好的硬件(重点是良好的猪场环境——良好的猪场环境≠全自动化)和软件(主要是管理),加上充足的资金储备,你就可能在竞争中获胜。
最后,作者想表达写此文的初衷:其一,向蜂拥而至的养猪投资者泼泼冷水降降温,中国生猪饲养量已趋于过剩,请慎重入围;其二,提醒养猪同行,请做好准备,迎接行业内的一场激烈的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