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

2014-05-09 10:20周倩如王宇
初中生世界·八年级 2014年4期
关键词:南京农业大学教授大学

周倩如 王宇

吴巨友,1982年生,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0年9月进入南京农业大学园艺系学习,2010年获得果树学专业博士学位。2008年至2009年期间,曾赴英国伯明翰大学生物学系做访问学者。2011年至2012年在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做植物细胞发育生物学专业博士后。2012年回国,在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工作。主要从事梨生殖生理与分子生物学、细胞信号转导与发育生物学研究等工作,在国际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多篇论文。

亲爱的同学,你喜欢吃水果吗?在众多水果中,你对梨可有偏爱?你在吃梨的时候,除了觉得它们好吃或者不好吃之外,可曾想过为什么会这样?你可知道,专门有人在为给我们提供口感更好的梨而不懈地钻研着?这次“我与大家面对面”的采访,我们就带大家来走近这样一位专家,他就是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的80后博导——吴巨友教授。

刚一见到吴教授的时候,我们觉得他好像是邻家的叔叔,亲切地问我们从哪里来。吴教授带领我们走进他的工作地点——国家梨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并用浅显的语言向我们解释了他研究的领域。他说:“其实园艺学主要研究的都是和老百姓日常生活相关的东西,如果树、花卉、茶叶等,而我们这个中心专门研究梨,有一千多个品种资源,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让人们能吃到营养更加丰富、口味更好的梨,也让种梨的果农能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我们好奇吴教授为什么选择这样一个专业,以及他是怎样做到这么年轻就成为博士生导师的?吴教授听了我们的问题,耐心地向我们讲述了他的成长经历。

吴教授小时候家在农村,家里兄弟两个,都很调皮。和其他孩子一样,他们爱玩爱闹,经常去河里捉鱼、捉虾,或者打纸牌、拍洋画,玩打仗游戏。和村里其他孩子稍有不同的是,吴教授小时候非常爱看书。而受条件限制,家里和学校都几乎找不到什么课外书读,于是,凡是能找到的书,都被他翻来覆去地读烂了。他印象最深刻的是一本没有封面的书,里面讲的是一个美国小孩到中国留学,怎样跟班里的同学相处的故事。他说,那本书他看了不止五遍。虽然至今不知道那本书的名字,但他还记得里面的许多细节。那时候的他还完全没有想到,自己有一天会到美国留学。

那时,家里唯一的一本名著是《三国演义》。吴教授父亲觉得孩子看课外书会耽误学习,就不许他看,但吴教授还是在假期的时候偷偷地把这本书看了两遍,感觉非常过瘾。吴教授说,在他当时天真的思维里面,对东吴一方尤其感兴趣,因为国号里有个“吴”字,和自己的姓是一样的。

2000年9月,他通过不懈努力,终于考上了南京农业大学。刚进大学时的吴教授,还比较腼腆。在全班的第一次班会上,同学们都能流利地介绍自己的情况,有的同学还出言幽默、妙语如珠,吴教授感到很惊讶。吴教授说,宿舍里“睡在他上铺的兄弟”是校广播站的广播员,特别能侃,经常在宿舍一说就是一个半小时。于是,每天耳濡目染之下,吴教授的口才也跟着突飞猛进了。

为了锻炼自己与人交往的能力,吴教授还参加了学校生活部的管理委员会。如果同学们对学校的一些生活服务有什么问题和意见,比如说饭不好吃了之类的,就反映到他们这边,他们负责跟学校的后勤部门沟通。吴教授说,大学期间是一个人从学习到工作的转折期,学习当然是最主要的,但为了避免成为人们口中的“书呆子”,参加学生会或者其他社团的活动还是非常必要的。吴教授同时还强调,因为学生毕竟是以学习为主,所以他在原则上每次只参加一个社团。

在学习和社团工作之余,吴教授便一头扎进了学校的图书馆里。他终于得以接触大量的书籍,心里非常欢喜,经常在图书馆里一泡就是大半天。他看的书既多又杂,除小说之外,他还阅读了大量的名人传记、历史书籍,如《林肯传》《拿破仑传》《世界简史》《中国哲学简史》,等等。谈到这里,吴教授特别向我们推荐了两本书,一本是《富兰克林传》,因为富兰克林既是一位政治家,也是一位发明家,他的人生经历值得我们借鉴;另一本是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本书告诉我们要“志存高远,活在当下”,让我们懂得珍惜已经拥有的东西这个道理。

这样的大学生活,吴教授虽然过得很充实,但他对自己的未来其实并没有具体的打算。直到大三时,他才有了一个模糊的想法,将来要读博士。目标渐渐清晰,做事“一根筋”的吴教授,很快投身到中国梨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张绍铃老师门下,孜孜以求,刻苦钻研,完成了硕士和博士学业。吴教授感慨地说:“其实我的求学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曾经在整整六年时间里,吴教授没有发表过任何研究成果。虽然吴教授一直在努力做工作,但在如今论文、专著说明一切的学术氛围中,他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吴教授说,对于一个科研人员来讲,最重要的特质不是聪明,而是勤奋刻苦,耐得住寂寞。他很庆幸自己有一个好的心态,在那六年中没有被浮躁的情绪所左右,而是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默默地将研究做了下来。功夫不负有心人,2010年下半年,吴教授连续在世界知名期刊发表了三篇重要的学术论文,可谓“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凭着这一骄人的成果,吴教授在2011年年初得以到美国加州大学做博士后。如果没有长达六年的扎实积累,吴教授就没有后来的重要成果,更没有到世界上最先进的实验室做研究的机会。因此,吴教授说,一个人一生有很多的机遇,但抓住机遇的,往往是那些之前做了大量准备并努力工作的人。“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这句话的确是至理名言。

对于自己在英国和美国分别留学一年的经历,吴教授说,虽然时间不长,但却让他感觉受益良多。他认为从事科研的人如果有机会,还是要到国外去看看,这对个人眼界的开阔和思维的扩散都很有帮助。在美国做博士后期间,吴教授跟随诺贝尔奖得主的高徒——植物育性领域的顶尖专家之一Julian Schroeder教授学习,得到了很好的学术训练,为他自己科研事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询问吴教授在国外学习和生活与在国内的不同感受是什么,吴教授说,他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国外的同事们十分注意工作和休息并重。在欧洲,如英国、法国这些国家,人们非常重视自己的休息权,到了休息时间一定要休息。上午十点,他们要喝个休息茶;下午三点,要喝个下午茶;然后五点钟准时下班,绝不拖拉。在美国,每到周六周日,外国同事们都会相约到美丽的海滩上去聚会,他们在那里聊天、烧烤、打排球,业余生活过得既充实又精彩。但一旦到了工作时间,外国同事便很忌讳谈工作以外的事,他们会全神贯注地投入到研究中去,因此能够高效地工作,取得引人瞩目的成果。这种公私分明,将工作和娱乐心态弄得泾渭分明的本事,的确是国人所不及的。

我们又问吴教授对国内外中学生的看法有什么不同,吴教授开玩笑说,他觉得中国的学生到国外去读大学还是比较“悲惨”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国内教育模式的特点是“前紧后松”,从小学阶段开始,便狠抓孩子的学习,把孩子逼得很紧,学生每天会有很多学习任务,这种状态会一直到高中毕业。进入大学后,绝大多数学生有一种解放了的感觉,于是只顾着玩,不学习,因为打游戏荒废学业的学生不在少数。而国外的教育模式是“前松后紧”型,外国孩子在初高中时过得都很高兴,而一旦进入大学之后,便会面临繁多的学业,要通过严格的考核才能获得毕业证书。因此,国内的学生选择到国外去读书,就要一直延续自己“一刻也不得放松”的学习生活,所以用开玩笑的方式来说,他们是比较“悲惨”的。但从实际出发,国外大学“宽进严出”的模式还是很值得中国的大学学习的。我们国家目前的现状是“对小学生太狠,对大学生不够狠”,导致虽然看起来教育者们已经很努力了,但是国内的高等教育相对于国外,还有一定的差距。

与吴教授在一起谈话,好像同自己的叔叔甚至大哥哥聊天一样的亲切,没有压力。一个小时的采访很快就结束了,告别的时候,吴教授对我们说:“农大在浦口有一个农场,等到梨子丰收的季节,欢迎你们去参观一下!”我们笑着对吴教授表示感谢,期待着能与他再次相遇!

小记者采访感言

周倩如(南京市浦口区浦厂中学):吴教授谦虚的态度,以及他在做学问时表现出的坚忍和毅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要向他学习这些品质,这样才能在成功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他跟我们说的一句话非常好:“在绝望中寻找希望,终究创造辉煌。”

王 宇(南京市浦口区浦厂中学):记得采访中吴教授曾说过,每个人都是社会中的一根螺丝钉,虽然普通,但尽力做好自己的职责就是最好的。我想,我也是一根螺丝钉,一根不起眼的螺丝钉,可我要尽我所能做到“拧得紧,站得稳,靠得住”。

猜你喜欢
南京农业大学教授大学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稿约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稿约
主编寄语
——庆祝南京农业大学建校120周年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数据库收录和获奖情况
田教授种“田”为啥这么甜
《大学》
刘排教授简介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恐怖的教授
心不在焉的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