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雪萍
我国数学家徐利治曾经提出:“数学教学的目的之一,应当让学生获得对数学的审美能力,从而既有利于激发其对数学科学的爱好,又有利于增长他们的创造发展能力。”这句话正凸现了课标课程改革中数学教学的方向:数学教学具有培养智力,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功能的同时,还具有美育的功能。数学课堂在对学生身心点化和人格润泽的同时也是美的熏陶,充满着生命的灵性和美的光泽。“找规律”是新的小学数学教材新增设的内容之一,分布在多册教材中,它蕴含着深刻的数学思想,活动性和探究性都比较强。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例,谈谈如何遵循学生的年龄特征及认知规律,活用教材,组织有效活动,构建生命的课堂,体验数学的美好。
营造“生命化”课堂
课堂是生命相遇、心灵相约的场所,是质疑问难的场所,是通过对话探寻真理的地方,爱与尊重是所有教育成功的真谛。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的课堂气氛。”尊重儿童是教育的第一原则。在数学课堂中,要让每一个“生命”都得到发展,就必须创设民主的学习氛围,确立师生间的平等关系。教师要以爱与赏识的眼光,善待学生的缺点,重视捕捉学生的闪光点,让星星之火得以燃烧,为数学课堂赋予生机勃勃的生命力。善待“差错”,尊重学生的思维成果,适时鼓励探索中的“闪光点”,帮助学生重拾自信;认真倾听,欣赏学生的真实想法,给他们构建互动赏识的平台,让数学课堂成为一个学习的乐园;顺应需求,关注学生的心灵渴望。“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师生、生生之间的心灵碰撞更能增加数学教学的实效。学生的智慧有很多是潜在的,在课堂创设开放、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潜能的开发,更有利于学生在充满和谐的氛围中合作探究、互相启迪、思变创新和资源共享。
如在教学“找规律填数”时,列出练习2、4、8、( )、( )。很多孩子都能很快找出后一个数是前一个数的2倍,因此括号里分别填16、32。学生叶叶却说,“老师,我觉得该填14、22。”同学们都笑了,说他错了。可笔者还是微笑着鼓励他,让他说说自己的想法。他怯声回答到:“2加2等于4,4加2个2等于8,因此8应该加3个2等于14,14再加4个2得22。”听到这儿,笔者不禁带头为他鼓掌,表扬他的勇敢与认真。从此,他上数学课更加认真了,发言也比以前积极了。
为学生营造“在家”的美好感觉。生命只有在宽松和谐,洋溢美好情感的课堂气氛中才能快乐成长。生命化理念下的“民主课堂”让师生都成为课程资源的享用者和开发者,相互间的和谐互动为课堂的理想境界增添了美丽的翅膀。
构建内在美的教学内容
万事万物虽然平凡,但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留心观察,就会发现它自身所蕴含的潜在之美。“数学就是一门生活的艺术,它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利用数学的生活之美来践行生命化数学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善于通过数学知识的生活特点,挖掘数学学科与人类社会的潜在联系。将数学知识的生活美进行有效的体现,将学生引入到数学生活情境中,使学生在感受数学知识和生活特性的过程中,实现学习能动性的有效激发和增强。即让学生“学生活中的数学,学有用的数学”,教学时,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努力找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原型,设计一个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来导入新课,创设问题情境,给他们一双“慧眼”去观察、读懂生活中的数学,体验数学,让抽象的符号和语言变得丰富多彩、生机勃勃。
如在教学《找规律》“间隔现象”时,出示了班级联欢会的场景:黑板上方按每两个红色气球中间有一个黄色气球的排列方式挂满了彩色气球,黑板上每两朵花之间写一个字的方式设计了活动主题,表演节目时按每两位男生之间有一位女生的方式排列。当要求学生寻找红色气球和黄色气球、字和花、男生和女生的排列规律时,学生兴趣盎然,争先发言,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数学从生活中走来,有目的地提炼出数学问题,再将数学知识回归生活,既能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学会用数学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增强学生生活中的数学意识,又有利于发掘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感受数学乐趣,这无疑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活力源泉”。
在联欢会这样的现实情境中,学生们对数学内容有了亲近感,增强了数学学习的内驱力,同时也激活了他们的认知需求与思维热情,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实际学习活动之中。真正的数学教学,应该充分展示数学的活动过程,让每个学生都会用自己的内心体验,主动去学习数学,感受到数学的内在美及学习、成长的乐趣,体会到自我价值的实现,从而不断地实现自我超越,提升自己的生命价值和意义,焕发出生命的美好活力。
倡导变化美的学习方式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有一种强烈的需求——总想自己是发现者、探索者。他们期望自己获得成功,期望体验到创造的快乐。”因此,教师们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体会数学思想与方法,领悟数学的美好。
学习方式的转变,最根本的是要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问题让学生去发现,结论让学生去获得,实验让学生去操作,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参与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正是让学生去体验、去感悟、去创造,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而当学生对数学美感最灵敏、最强烈、最深刻的时候,他们的思维也就进入了最佳时期。在《找规律》这部分内容中尤其适合运用,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主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参与探索规律的过程。注重发挥群体优势,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合作、交流、协商,以提高学生间相互合作的意识,数学的自然美、奇异美等。鼓励学生多向思维,标新立异,找出最优方法。教师要善于把握教学机制,创设思维情境,用数学美的引力启迪学生思维。endprint
如教学《找规律》“平移覆盖次数的规律”例1时,解答第一个问题时,让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答,如写一写、圈一圈、连一连、框一框、移一移等,让学生在交流中共享多样的解题策略。交流时,重点请学生介绍先框一框,再移一移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平移法的好处,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第二个问题,引导学生尝试用平移找到答案。第三个问题,先让学生平移操作,再填一填,在学生直观操作形成体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表格,想一想:平移的次数与每次框出几个数有什么关系?得到不同的个数与平移的次数有什么关系?通过交流得出规律:总个数-框出个数=平移次数,平移次数加1得到几个不同的和。教学“试一试”时鼓励学生直接用得到的规律解答,使学生在找规律的过程中进行数学思考,形成对规律的自主认识和体验,体验到数学知识产生、完善以及最终成为规律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规律的含义。这样每个学生都扮演了一个发现者和探索者的角色,体验了知识的发现、发展过程,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生命课堂理念下的数学教育必须要关注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其兴趣与需要,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在获得数学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关注学生的个人知识与直接经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开放地去探索、去“再发现”“再创造”数学知识。教师要把探索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多提供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帮助他们建立学习自信心,当学生突破某种思维局限并出现“解决问题的灵感”,就会给他们带来喜悦和成功后的乐趣。毫无疑问,在他们的脑海中会通过思维的过程构建数学之美,其思维能力自然也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拓展内涵美的延续空间
数学作业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只求“知识性”的作业是远远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不能完成教学的任务的,数学也需要与时俱进的作业。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认真钻研教材,深入发掘和精心提炼教材中蕴含的美育因素,在作业布置中引导学生感受和体验数学的美,从而变数学的学习或教学过程为数学美育的成长过程。
数学作业的优化整合是指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把原先的课堂作业、家庭作业进行有机修改、合并与创新,设计出形式多样、内容有趣、富于思考探究的、能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作业,开发学生潜能。一是阶梯型作业。每天布置的作业都要考虑到不同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能力、兴趣爱好,允许学生自主选择,促进每个人的发展。二是开放型作业。以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为中心,引导学生会思考、善思考、巧思考,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三是实践型作业。用数学解决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课堂教学的生命力不仅与学生的课堂表现有关,而且涵盖了几乎整个与教学相关的主题,其中重点就包括作业布置。因此,教师不仅要有一个正确的作业观,把培养学生能力和创造精神的目标纳入其中,而且要从实际出发,努力设计出符合学生特点的新型作业,使作业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让他们在数学学习中享受到乐趣,从数学美中得到启迪,突破课堂的时间空间,从而达到个性的和谐延伸,培养全面素质,并为他们今后的成长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澜指出:“教师和学生不只是教和学,他们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只有这样的课堂,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们应该将教育教学的发展目标由知识层次提高到生命层次,展现数学的美,让学生在美的熏陶中开启心灵,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唯有这样,数学课堂才会充满生命化的色彩,才会焕发出数学美的活力,最终实现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