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彦学
任意选修课是新课程实验的一个亮点。开发时,需要注重规范化、生本化、乡土化和多样化;开设时,要让学生注重自主,注重实践;评价时,要多元评价,让选修课更加完善,更有实效。
当然,选修课的开发与开设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但只要重视,抱着认真积极的态度,就一定会把它搞得更好,更切合实际。作为一名负责任的教育工作者,就应该关心学生发展,关注任意选修课的开发。
自高中新课程实验以来,在组织参加国家级课题《高中任意选修课的开发与开设》研究的过程中,笔者与组员们一起实地考察、问卷调研、汇集资料、分析数据、归纳探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现就高中任意选修课的开发、开设、评价等研究成果与读者共勉。
高中任选课开发的基本原则
重认识 高中任意选修课的开发与开设不同于传统的课程设置,对它的意义、价值和内涵的探究,将会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课题组成员汇总各方面研究资料,认为任意选修课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任意选修课给人们带来的不仅是课程形态的变化,更主要是教育理念的更新。传统课程设置是课本有什么,教师就讲什么,当然学生就得学什么。而任意选修课是以学定教,社会需要什么,教师们就开发什么;学生想学什么,教师们就开设什么。把学生的学习空间拓宽,上至天文地理,下接民俗乡风,无所不有,真正不拘一格地为社会培养各种优秀人才。其二,任意选修课的开发开设,不仅突出了教师主体,更重要的是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开发主要靠教师开发,这样就给教师开辟一个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在开发过程中,教师必须博览群书、踏入社会、与专家交流、与学生对话,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对学生来讲,主体意识更是发挥得淋漓尽致,需求得以满足,兴趣得以呵护,才华得以施展,潜能得以发挥,发言权、选择权、参与权都会空前提高,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其三,任意选修课的开发开设,对转变教与学的方式会起到重大作用。开放、多元、立体的任意选修课程,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四堵墙内教室根本无法适应的新的课程体系,只有走出教室,运用新的教法,新的学法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任意选修课程,也就是说改革的浪潮将推生新的教法学法诞生。此外,任意选修课程还有它的诸多优点,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辨别善恶能力等。总之,明确认识任意选修课程的意义、价值和内涵,充分发挥它的正能量,就能促进学校教育教学。
重规范 任意选修课程是一个新生事物,从开始就必须让它根深苗正,那它才会枝叶繁茂、挺拔向上。任意选修课的开发必须设置《课程纲要》,从课程目标、学习主题、活动安排、组织实施、课程评价、资源条件等六方面进行论证,确保任意选修课有计划性、整体性、实用性和合理性。各学校要制定可行的选修课程的规划,实施方案或实施条例,从制度上规范教师或参与者的行为,同时对学生进行选修课的指导,确保任意选修课程的有效实施。
校本化 校本化体现在两个层面上:一是生本化。学生的兴趣是选修课程生命力所在,所以任意选修课开发的终极目标必须是为了学生——教会学生做人,为学生终生发展负责;教会学生学习,为全体学生发展负责;开发学生潜能,为学生全面发展负责。这就要求在整个运行过程中始终围绕这个核心来开展工作。也就是说,课程目标要明确,要达到什么效果;学习主题要清晰,要让学生学到什么;活动安排要恰当,是否青少年能适应;实施过程需易行,考虑学生各方面特征;评价体系要合理,真正让选修课的功能充分发挥。总之,任意选修课的开发必须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同时还需要配合学生家长,做好学生需求分析,将这些需求反映到课程当中来,逐渐完善,力求实效。二是师本化。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策划、搜集、定格、撰写、核准等一系列繁杂工作都要靠教师或团队来完成,他们是课程开发的主力军,关注、保护、使用、善待这支队伍也应在课程开发的议程之中。
乡土化 祖国地大物博,各个地域都有自己传统文化的积淀,也都有自己当地的现实问题。让学生获得地方文化的历史记忆,追求生长的文化之根,探究当地文化之源,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之情是任意选修课程基本目标之一;同时注重区域发展现状与未来,更是选修课的重要目标。引导学生对地方现实问题的了解、关注和研究,把学生学习、生活、志向、抱负与地方发展实际联系起来,树立“现在的学习就是为了将来更好地建设家乡、服务社会”的信念,所以任意选修课的乡土化,即“地方文化+地方发展”是任意选修课比较完整、全面的知识框架。我们的开发就应该围绕这一框架进行筛选,择善而从,构建选修课程体系。用浓厚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底蕴,关注素质教育的人文问题;用优秀的传统文化浸润教育,感染心灵,从而激发生命的智慧成长。这也是学校设置任意选修课的初衷。
多样化 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现代化程度飞速加强,所需人才必须各式各样。青少年的认知、素质、技能、兴趣、性格千差万别,为给每个学生都能提供发展的平台,我们的选修课程体系就必须多样化,人文与社会、科学与经济、艺术与体育、工业与农业、养殖与种植、医疗与卫生、民俗与乡风、名人与史料等都应该涉及。丰富多彩的课程摆在同学们面前,让他们自主选择,在选择中认识自己、充实自己,实现自己的梦想。这样富有大宽度、大跨度的课程体系,基本上能够满足每个学生的需求和社会的需要,那就达到了设立任意选修课的教育目标。
开设任意选修课的有效途径
学校课题组通过对山西省运城市59所普通高中进行实地考察和信息搜集,研究他们的做法,体验他们的感受,最后得出“三注重三结合”确实是开设任意选修课的好途径。
注重指导,与学生生涯设计教育相结合 学校应注重两方面的指导:一方面,编制本学校选修课指导手册,把学校现有和规划中的选修课程详细介绍,从课程名称、教育目标、实施办法、效果意义,授课教师等方面推荐给学生,让学生自主选择。同时,要了解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如家庭背景、兴趣爱好、个性特长、学识基础等,配合家长给他们在选修课过程中加以指导,这样就会让学生各得其所,理性规划自己的未来。另一方面,在指导过程中和学生生涯教育结合,更能凸现选修课程的价值意义。青少年毕竟涉世短浅,看事接物分析判断难免不切实际,学校和教师就得设法弥补这一缺陷,把选修课的指导和生涯教育相结合。通过调查研究,与学生交流,帮助学生分析个性特征,结合社会需求,唤醒学生生涯发展意识。endprint
注重自主,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 以生为本,尊重学生,关注个性发展是选修课的主旋律。在开设学习过程中更应该强调自主。自主是激发学习兴趣,激励个性发展,挖掘学生潜力,发挥学生智能的最佳途径。目标、教师由自己选,合作伙伴由自己挑,学习模式由自己定,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学生学习积极性就会格外高涨,教学效果肯定十分明显。而研究性学习是兴趣相同,性格相近,目标一致的几个伙伴,组成学习小组,同学习,共研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他们在共同成长过程中会达到互利共赢。自主选修加上研究性学习,取得“1+1>2”的效果。
注重实践,与社团活动相结合 选修课程从本质来讲,主要是实践性知识,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积累的实践智慧、实践技能、实践艺术等。这些知识和智慧从实践中诞生,在实践中凝练、结晶,从而形成实践文化和生活文化。现在重新学习和应用,其基本途径应是学生的实践活动,即调查、访问、观察、讨论、探究,也包含体验与领悟。如果和学生社团活动结合起来,更能突出任意选修课的开放性、实践性和综合性。作为课题研究实验基地,笔者所在的山西省永济中学在这方面摸索出了一条新的路子。学校组织学生下工厂,走农村,走访企业家,参观革命圣地,动手做火箭模型,动脑改装孔明木锁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了一种专业知识,掌握了一种生活技能,为踏入社会早做准备。
五元评价使任选课更加完善
五元评价比较科学合理 评价是任意选修课程不可或缺的程序。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周期性对课程执行情况、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从而调整课程内容、改进课程管理,使课程不断更新完善。课题组总结各校经验后一致认为,五元评价比较科学合理:①课程方案评价,重在考察选修课目标、教育方针、学校办学理念的适切度,与学生兴趣,社会需求的一致度,与学校可获得课程资源的吻合度。②教学对象评价,试行学生档案袋管理制,以学生个人为评价基础,通过观察学生的发展幅度来评价学生。反对一个标准,一种模式评价,使每个学生都有进步的成功感。同时,还设有个人自评、小组互评等多种评价方式,从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③指导教师评价,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参与者,最有发言权。教师评价应从下列几方面着想:课程实施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实际过程存在哪些优点和缺点,是否需要删减与填充;课程内容是否适合本校学生,课程感染力与课程资源成本是否合理配比;课程有无发展潜力等。④教学效果评价,主要指执教者的教学实效和学生的实际收获。前者重在过程效果,后者重在学生认知水平、综合素质以及发展状况等。⑤总体效果评价,以上四项评价均属单项指标评价,最后需要将上述四项综合起来全面考查,得出比较科学合理的结论。总之,任意选修课的评价是一个复杂工程,课题组尝试过五分制、等级制、作品展示、技艺表演、对话交流、档案记载等形式,但寻求一种真正呈现任意选修课功能的好方案,需要再努力。
需要关注和商榷的几个问题 一是部分学生对开发开设任意选修课认识不足,只是积极响应,不能全心参与,课改被动推进。部分学校领导只顾高考升学,不问素质教育,影响学生的全面长远发展。二是大校有能力开发,小校资源困乏,出现明显不平衡现象,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协调,建立县级、市级乃至省级教育资源库,让所有学校都有理想的选择。三是固定班级不利于任意选修课的开发开设。选修课程需要校内走班,甚至需要校际走班。然而,在实践中却发现,有的课程门庭若市,而有些课程门可罗雀,如果开设校际走班制,也许情况会得以改观。
任选课开发的特色实践
山西省永济中学是一所名牌老校,又是省新课程实验基地,以“国家课程重执行,地方课程重开发,校本课程重合理,选修课程重实用,新设课程重加强”为开发与开设选修课的指导思想,并在选修课推进实施中,形成了3个鲜明的特色。
重制度,重规范,多样化开启选修课程 开发和开设选修课伊始,学校就开始对选修课实行规范化的管理,制定选修课开发与实践的方案,适时出台《永济中学实施选修课条例》,从制度上规范教师、职工参与校本选修开发的行为,保证如期向学生开设选修课程。本学年,学校对上一学年开设的15门选修课程进行了总结和完善,撤消了部分受学生欢迎程度小的课程,同时又增加了学生感兴趣的课程。目前,经审核已确定向高一、高二年级学生开设的共有4大类、26门课程,包括《蒲坂文化》《永济名胜古迹》《中学生礼仪》等,并全部进入向学生开放、由学生自主选择的阶段。这不仅体现了选修课的自主性和开放性,也体现了学生在课程开发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使选修课的开发与实施真正成为教师、学生成长的需要,也成为学校发展与特色培育的需要。
在选修课开发上,学校注重内挖外引,合力推进。在校内选拔特长教师组成选修课程编写组,利用内部优势资源,充分开发。如语文教师陶存锁、历史教师戈建勇对河东文化的研究颇有建树,让他们带领一个班组编写永济乡土选修教材,从永济的地理坐标、历史风貌、思想源流、本土资源、戏曲文化、山水诗韵等方面进行介绍,从而使学生更加熟悉、热爱自己的家乡;通用技术教师越仰华对航天航模情有独钟,他开发的小发明小制作选修课备受学生喜爱。除内部挖潜外,学校还派出经验丰富、有编写能力的教师,与高校、职校、企业、社会组织、种植户、加工商等合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在选修课开发、开设过程中,学校非常注重多样化、规范化。多样化是学生的需要,也是社会的需求,学生千差万别,各有所爱;社会行业各式各样,这就要求选修学习必须多样化。学校计划在3年内,根据360名教师每3人合力开发1门选修课的计划,总数将达到百门课程,供学生自由选择。在选修课开发、开设中,要注重规范化,也就是要有统一的标尺、统一的分寸,不能盲目而为、胡乱凑数;选修课程必须符合《永济中学实施选修课方案》的要求,课程目标要明确,课程内容要翔实,课程实施要简捷,课程评价要可行。
廓清理念、多元支撑、多方协助,推进选修课程 其一,选修课程需要理念更新。选修课过去一直是国编教材,以知识拓宽为主,而现在的校本选修则以社会需求、学生需要为主,这在理念上就需要更新转变。学生需求量大,社会需求面广,这就必须重新认识选修课的意义、价值和内涵。教导处成立组织机构,科研处协调聚集专业人才进行培训,掌握必修课程的编写目标、任务、内容实施及评价,形成统一认识,把理念及任务在全体教师中宣传、执行,使选修课程在全校范围内得以开展。其二,选修课需要人才支撑。永济中学是一个大校,专职教师360人,其他职工76人,可以说人才济济、群英荟萃。为此,学校就近选出有关方面人才,为选修课的开发开设广开门路。以永济文化为背景的乡土教材,包括剪纸、曲艺、书画、果树栽培、病虫害防治等就是一些有特长的老师编写的。其三,选修课需要经济支撑。学校每年都要拿出一定资金来支撑选修课程,一部分用来培训教师,一部分用来增加硬件设施,一部分用来出版印刷书籍。其四,选修课需要制度支撑。学校正在完善健全与选修课配套的各种制度,有些还不成熟。比如,与选修课配套的组班制,我们正在研究完善,以更好的组织形式确保从根本上把选修课程开发到位。其五,选修课程更需要社会支撑。选修课程的开发、开设仅靠校内实力明显不足,更需要社会支持,多与社会人士交流沟通,尽力把社会上珍贵的、有价值的内容纳入学校选修课教程。
横向交流、资源整合、追求品位,提升选修课程 社团活动是学校的一大亮点,是学生自我教育的好形式、学会合作的好途径、激发自信的好方法、锻炼提高的好场所。而选修课是学生兴趣爱好的释放点和学以致用的试验田,因此,学校以社团活动为载体,让两者融合渗透,相得益彰。经过选修课的开发开设及课堂指导,加之团委、学生会、政教处组织,目前学校社团百花齐放,异彩纷呈,共有课程拓展类、理论学习类、科技研究类、文学艺术类、体育健身类、社会实践类、综合类等7大类84个,参加学生占总人数的80%。社团活动的开展,不仅得到了广大师生与学生家长的认可,而且受到了社会肯定,获得了各种荣誉与奖励。
文学艺术类的河东文化社团代表队参加央视十台“异想天开”栏目的“破解开元铁牛之谜”系列知识竞赛,独夺二金;清扬文学社承办校报《清扬报》历时14年,参展全国中小学报校刊比赛获二等奖;舞蹈社团积级响应国家“阳光体育”号召,排演了校园集体舞,并把它作为示范校验收的一个亮点展示,受到省专家团的一致肯定。科技研究类的航天航模社团参加全国第十届青少年航模比赛荣获团体奖;电子技术设计社团设计的“红球听令”“冲天火箭”等5件作品获省通用技术作品展二等奖;机械制作社团学生贺文法在校期间就有小创作,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农机局,他发明的节水双头喷雾器还申请了专利,很受农民朋友欢迎。社会实践类的无菌栽培社团有8名会员被蘑菇专业户聘为技术指导员;“绿之韵”社团给环保局提出治理涑水河方案,得到市委重视。实践证明,丰富的社团活动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新途径,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新阵地,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新载体,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催化剂。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