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腾
语言文字具有内容、形式两个方面。所谓形式,是对内容来说的。语言文字是记载事物、抒发情意的东西,它的内容是事物和情意,形式就是一个个的词句以及整篇的文字。《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一、第二、第三学段的阅读部分分别提出感受语言的优美、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的要求,就是针对文字形式来说的。
语文学科的内容丰富,随处可见,只要是白纸上写有黑字的东西,当作文字来阅读、探究的时候,都可以是语文的内容,这么多内容,我们就是穷其一生也是学不完的。但我们学习课文的时候,注意力往往容易被内容所牵,容易偏重内容而忽略形式,因为文字的内容有吸引人的力量。现行的教科书,一般是依照文字内容的价值来编排的。例如,为了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于是选了几篇描写自然景观的文字,排成“自然景观”一组,这样一直排下去,排出了“以诚待人”“爱护环境”“小小的发明”等。教学时,我们容易被文字表现出的一个个景色、一件件事情、一个个道理、一片片情感所牵,忘却了文字里的生字、难句,以及文字上的种种格式和方法。这种重内容、轻形式的学习正是语文学习高耗低效的一个重要原因。许多学生文字不通,并不是缺乏内容,十之八九问题出在语言文字的形式上。
语言文字内容各有不同,形式却有相同的地方。每个词语,都有自己应用的方法和习惯;每个句子,都有其构成和彼此结合的方式;每篇文章,都有其段落、章法、结构等共同的形式。此外,文章的体裁各有一定共通的样式,记叙文有记叙文的样式,议论文有议论文的样式,书信有书信的样式,等等,这都是形式上的情形,和文字的内容关系不大。语言形式的数量是有限的,只要花时间,大体上是可以学完的。笔者依据自身的教学实践,总结归纳出以下在语言的形式上学语文的具体操作策略。
策略一:抓传神字词,品味精妙
词语是语言的基础,在语言中占有很高的地位,词语教学应该贯穿于整个中小学阶段语文学习的全过程。《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中的常用字部分为2500字,似乎只要认得这些常用字,就可以看懂或运用一切的文字了。其实不然,常用字数目不多,可是每个字组成词语的数量却多得惊人,且随着时代的变迁,还会源源不断地创造出新词来。因此,教学中,应致力于辨别有新鲜感的词语。词语教学的着眼点,除了词语的意义,还有词语的情味与用法。就是同一个字词,在不同的语境中,也有不同的情味。请看一位教师在教授人教版四年级《猫》一课中时,对“蹭”这个单字词的讲解:
师:能说说“蹭”在这儿的意思吗?
生:是“摩擦”的意思。
师:那作者为什么不用“摩擦”而用“蹭”呢?请大家再读课文,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体会其中的不同。
生1:我觉得用“摩擦”的话,猫就不够可爱了。
生2:不用“蹭”字,猫好像就不温柔了。
师:看来“蹭”虽然有摩擦的意思,但绝不仅仅是摩擦那么简单。大家联系上下文看看从这个“蹭”字还能体会出什么新感觉?
生3:我觉得“蹭”字暗含猫向主人表示亲热的味道!
生4:“蹭”还有一种撒娇的感觉。
师:体会得真好,猫这样轻轻地、温柔地、撒娇地“蹭”老舍的腿,还“蹭”出了什么呢?
生5:蹭出了温情。
生6:蹭出了友谊。
生7:蹭出了顽皮。
生8:蹭出了乖巧。
……
教师通过对一个“蹭”字的发掘,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用词的精妙,品味那浓浓的情味,使学生看到了一幅“猫爱人,人爱猫”的动人画面。因此,讲解文章中的关键词语时,不仅要让学生知道一个词语的含义,而且要体会文章用词的情味与用法。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必须将词语放在句子或文章的语境中,通过反复的琢磨,领略词语所释放的风采,启发学生去理解、领悟文字是怎样表情达意的。
策略二:抓特色句子,习得规律
句子是文章的较大单位,考察句子是语言形式学习的重要着手方法。我们读文章、听谈话、留心句式,找出若干有特色的句式品味其秘妙,就可以从无限多的繁杂文字里,看出简单的方法来,这对学习是十分有帮助的。当然,句式学习也不能只停留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上,不能只停留在静态的概念层面上,应在运用中习得语言规律。例如,教授《黄山奇松》(苏教版五年级上册)一课第三自然段:“黄山松千姿百态。它们或屹立,或斜出,或弯曲;或仰,或俯,或卧;有的状如黑虎,有的形似孔雀……”教师通常只关注“千姿百态”这一内容,让学生说说分别有哪些姿态,各是什么样子的,而把“千姿百态”这个特色的句式忽略掉了。教师应引领学生分析一句话中的三个分句,这三个分句的句式是不同的,第一分句用“屹立”“斜出”“弯曲”写姿态,用“或”字连接;第二分句用“仰”“俯”“卧”写姿态,用“或”字连接;第三个分句用“状如黑虎”“形似孔雀”四个字的比喻写姿态,用“有的”连接。由此让我们感受到,黄山松真的是千姿百态,用单一的句式是达不到这个效果的。品味到句式的特色后,再设计相应的练习,让学生写某一物,学生很快就能学以致用,写出精彩的句子:“菊花展上的菊花五颜六色。它们或金黄,或银灰,或粉红;或紫,或蓝,或黄;有的红似骄阳,有的白如冬雪。”因此,只要我们善于发现语言形式之美,既做到“入乎其内”,了解文章写了什么,又“出乎其外”,读懂句子是怎么表达的,再让学生在迁移运用中掌握,就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策略三:抓精彩表达,吸收营养
文字语言的一切技巧,可以说都是表达的技巧,我们心里有一种想法或是感情,用文字写出来或用语言讲出来,这就是表达。表达的方法多种多样,我们学习文章,就是要在文章的表达方法上吸收营养。请看人教版三年级《花钟》一课中的第一自然段:“一天之内,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凌晨四点,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五点左右,艳丽的蔷薇花绽开了笑脸;七点,睡莲从梦中醒来;中午十二点左右,午时花开花了;下午三点,万寿菊欣然怒放;傍晚六点,烟草花在暮色中苏醒;月光花在七点左右舒展开自己的花瓣;夜来香在晚上八点开花;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含笑一现……”本段在表达方法上,可吸收的营养非常丰富:一是修辞的运用。文中用拟人手法来表现“开花”这个意思。二是用词准确。有些花开放的时间加上“左右”一词,表明有的花开的时间不是那么准点。三是词序的变化。有的句子把时间放在句首,有的把时间放在句子的中间,意思不变,避免了呆板单一的弊端。四是标点的使用。分句与分句之间使用分号隔开,表示并列的关系,句尾使用省略号,表示还有其他不同时间开放的花。五是总分的构段方式。整段话都是围绕“一天之内,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这句话来写的。一位教师引导学生领悟这些表达方法和效果后,再让学生试着仿写“夏天,荷花开了”“秋天,菊花开了”“冬天,梅花开了”等句子,学生就能很快学会应用这种表达方法。如:“夏天,荷花张开了灿烂的笑脸;菊花在秋天舒展优美的身姿;梅花却在冬天睁开迷人的眼睛。”由此观之,课本中的选文都是文质兼美的典范之作,它给予学生的是全方位的语言熏陶,我们只要根据学段的目标要求,最大限度地挖掘并内化文章的表达特色,就能达到言意兼得的教学效果。
歌德说:“内容人人看得见,含义有心人可得之,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学习语文,就是要揭开形式这个秘密。当然,在语言形式上学习语文,不能抛开内容一味追求形式。教师只有在感悟语言之意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感受语言形式之美,品味语言表达之妙,搭建扎实的语言实践平台,引导他们在实践中内化语言,运用语言,才能有效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
(责任编辑:符 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