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2014-05-08 01:26许颖张枝利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4年4期
关键词:习作作文老师

许颖+张枝利

小学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近几年来,我们对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状况进行了调研,发现了诸多问题。从教学效果看,高耗低效,教学质量仍不尽如人意,本文试就一些主要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对策。

问题之一:面对作文,教师缺乏底气

【问题剖析】在调研中,我们发现造成作文教学质量偏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无庸置疑的是我们的老师应承担起相应的责任。长期以来,大部分老师在作文教学中一直存在着畏难的情绪,不愿上作文课,害怕上作文课的大有人在,突出的表现是惧怕教作文,敷衍作文课。大多是当一个单元教学结束时,只是按照单元的写作训练内容布置一个作文题目,提出几点作文要求,然后学生就开始作文。更有甚者,我们的老师本身不会写作。有的老师教了一辈子作文,居然没有写过一篇文章,至少没有写过一篇像样的文章。试想这样的老师怎么能教作文呢?又怎能不惧怕作文呢?

【解决对策】老师惧怕作文教学,其根本原因是缺乏写作实践,从而产生了“文章难写”“作文难教”的心理障碍。为解除这种心理障碍,我们的老师就要勤于写作实践,练就写作的真功夫。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老师教学生作文,要是老师自己经常动动笔,或者能作跟学生相同的题目,或者另外想些什么,就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加快学生的进步。”(《教师下水》)叶老的话言简意赅,不妨可作为解决惧怕作文教学的一剂良药。如果让学生动笔之前,我们先按习作的要求,写和学生相同的题目,那么,这不仅可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又可在作文教学中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

问题之二:目标过高,学生兴趣受挫

【问题剖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学段的习作目标中指出:“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这些习作目标,可以说是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及生活实际而确定的。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因不少老师对作文教学的目的不够明确,对课标没有较好的消化吸收,对年级训练的重点不清,对学生的心理需求不明,作文教学“超标”“拔高”的现象极为普遍。产生了偏高、偏难及对学生作文评估要求过高等现象,使学生觉得写作文“高不可攀”,这种偏离实际的高标准,严要求,只会增加学生们的心理负担,长此以往,学生学习作文的情绪会受到挫伤,产生消沉,厌烦的情绪,从而对作文失去兴趣。

【解决策略】长期以来,不少语文老师把作文课上成了文学作品课。在指导学生作文时,过多地强调“新”“奇”。从而因目标过高,导致了学生作文兴趣的缺失。实际上,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老师要深刻领会课标的精神,按课标的目的要求进行作文教学。课标在关于写作教学中的“目标”设定是这样的:第一学段定位于“写话”;第二学段才开始“习作”。而对习作的目标要求则为:“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叶圣陶先生在论及作文教学时亦指出:“习作一课,我谓宜认定标的,师生全力以赴。标的为何?文理通顺而已。”课标的要求,叶老的见解,都为我们指明了小学生作文的目标方向。如果我们老师把握了这个教学方向,在教学中把握好尺度,这一现象将会得到较好的纠正。同时,在教学中,老师还要善于把学生作文的积极情绪内化为良好的行动,促使学生朝着成功的方向发展。教师应从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和文字表达能力等实际情况出发,从班级的学情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作文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应敞开思想,互相沟通,取长补短,老师信任学生,鼓励学生,使他们增强写作的自信心,促使写作的心境处于最佳状态,从而调动起积极的思想情绪,变“要我写”成为“我要写”。

问题之三:教学封闭,学生生活匮乏

【问题剖析】笔者在调研中了解到,目前,相当部分的老师在作文教学中,仍然袭用旧有的封闭式教学模式,习惯于侧重命题作文的指导,重形式,轻内容,重讲解,轻实践。这样不以学生生活为基础来引导学生的作文教学模式,无异于“闭门造车”,使学生的作文成为无源之水,毫无生活气息和儿童情趣。试想,在这样僵化的思维模式和机械的思维定势引导下,在封闭的校园教室里,学生又怎能热爱作文,写出好的文章来呢?

【解决对策】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作的源头在于生活,若学生生活丰富,接触的事物多,见多识广,视野开阔,感受就会深刻,写作文章就会左右逢源,触类旁通。因此,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认识事物。注重从学生实际出发,广辟作文渠道,求得源头活水,丰富习作素材,为其“找米下锅”。具体来说,一是从社会实践中开辟作文渠道。在教学中,应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开展一些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观察、认识社会,了解生活,从实践中扩大视野,提高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二是从社会体验中开辟作文渠道。农村孩子是在学习和劳动中成长的,劳动给予了他们许多课外知识,造就了他们勇敢,朴实,勤快,独立等性格,同时也让他们品尝到了许多酸甜苦辣。指导学生多留心自己的劳动过程,体验劳动中的真实感受,从而燃起作文兴趣之火。三是从日常生活中开辟作文渠道。农村学生经常参加传统节日庆典,婚嫁迎娶等活动,目睹新人新事,观看人间百态,老师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引导学生去观察,去分析,歌颂新人新事,揭露丑恶现象,这样学生的作文就会言之有物,呈现出百花齐放之局面。

问题之四:缺乏积累,语言苍白无力

【问题剖析】由于农村办学条件较差,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农村,学校图书馆建设如同虚设,图书陈旧、短缺,满足不了农村学生的阅读需求。加之农村文化的缺乏,导致学生见识狭窄,缺乏相应的知识及词语的储备,使学生作文语言枯燥,苍白无力,废话、套话连篇。

【解决对策】“日积月累,方能生悟”。如果说丰富生活,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那么广泛的阅读则可帮助学生补充词语贫乏,苍白无力之不足。这就要求老师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通过大量阅读丰富词语,为习作积累必要的语言材料。一是把课堂阅读与课外阅读紧密结合起来。学校要尽快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图书室建设,采取多种办法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扩大视野,丰富知识。二是老师要根据农村小学生的特点,兴趣,选取思想内容好,语言文字美,适合他们阅读的课外读物,指导学生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注重语言积累。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应该把读书笔记作为作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建立在大量阅读基础上的读书笔记,既是学生对所读读物产生感受和认识的文字记录,也是一种表达能力的训练。”所以,在指导学生大量阅读的前提下,鼓励学生认真积累好词好句,名人名言,优秀片段,以丰富学生语言材料的仓库,为学生作文写话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责任编辑:李雪虹)

猜你喜欢
习作作文老师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习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