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教材特点 探究教学规律

2014-05-08 03:45闫玉霞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4年4期
关键词:品德儿童教材

闫玉霞

《品德与生活》作为一门新型的综合学科,教材的编写体现了新的课改思想、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教学中如何实现课程目标,体现作者的编写意图,使教材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这是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的难题。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和探究,笔者有以下几方面的思考。

一、新课程下对教材的再认识

据笔者了解,很多教师拿到新教材都觉得画面熟悉好看,学生会有兴趣,但又觉得没什么可教的,常常感到无从下手,不知道从何教起。其实这是在用旧观念看新教材。以往我们把教材当作知识的载体,把它视为教师的教本,学生的学本。教师习惯于教教材,认为教师应忠于教材,教师的任务就是把教材中的内容逐一传授给学生。但是,按照新课标编写的新教材,教材的作用、功能发生了变化。《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的教科书主要不是作为知识的载体来供教师讲授的,它是引发儿童活动的工具,是儿童开展活动时可利用的资源。”因此,新教材不是“教本”,而是教师教的依据,是儿童进行学习活动所凭借的范例,是和儿童对话的文本,是引领儿童进入生活的桥梁,是学习人类文化的拐棍。另外,新教材的主要功能表现为提高、增强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建构的技能,旨在激活学生思维,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促进学生自我建构。

例如,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春天在哪里”第二个话题“走进春天”,就不是作为知识的载体供教师讲授的,而是作为引发学生探究的范例。春来了,花开了,我们要去春游,需要做哪些准备呢?说一说,春游时我们要注意什么?教材中提示了5个准备,4个注意,而“还要准备……”“还要注意……”则要求学生进行探究发现。因此,教材文本中的知识不是唯一和最终的目标,它只是实现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促进学生进行自我构建的一种手段。

再如,“我和小树交朋友”的第一个话题“认识树木”这部分,教科书以“树的组成部分”“树的年轮”“树叶的形状”为切入点,启发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有关树的问题,再通过画面提示启发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整节课可以说没有明确的知识点可供教授,主要是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和兴趣,使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自主地获取信息、整理信息、交流信息,形成正确的认识。

教材的编写旨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自我构建。所以,教师应树立新的教材观,认真研读教材,把握好教材,用好教材。

二、用好教材采取的教学策略

品德与生活课要求教师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形式,结合实际培养儿童的品德和习惯,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引发儿童探索的欲望,让孩子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身心健康地成长。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在使用教材时就应当采取一些新的教学策略。

(一)生活性教学策略

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就是说,教育存在于人的整个生活中,不会有脱离生活的教育。每个儿童都有不同的需要、特点,不从这种需要、特点出发,教育的开展就不可能实现。因此,教育只有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特别是关注学生正在进行的生活,才能做到有效和有针对性。教师应该让图中的儿童与教室里的儿童对话,让图中的场景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对话。例如,在教授“我的事情我来做”一课时,笔者通过教材中一个小学生自己穿衣服、自己叠被子、自己洗脸、自己整理书包的生活自理场景,引发学生关于生活体验的交流。有的同学说,每天晚上自己洗脚,自己睡,不用爸妈帮忙、陪伴;有的说,自己能收拾好自己的房间,经常得到妈妈的夸奖;有的说,能自己洗袜子,刷鞋;还有的说,自己现在不会整理书包,不会叠被子,每天都需要妈妈帮,不过以后也要向书中的小朋友一样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通过这种对话,教材的范例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通过这种对话,学生的生活经验不断地与教科书的思想观念相融合;通过这种对话,教材中的儿童与教室的儿童相依相伴,共同成长。

再如,教学“我们去游玩”一课,教材中是爸爸、妈妈带着孩子到公园去玩。对大多数乡下的孩子来说,他们以前根本没有体验过,更不可能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教学时,笔者让学生看图回忆:星期天自己和爸爸、妈妈去干什么了?觉得高兴吗?为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纷纷发言。他们有的到野外郊游,欣赏到了大自然的美丽风光,非常快乐;有的和爸爸、妈妈下地种棉花,呼吸着田野里清新的空气,一边劳动,一边赏景,也非常开心;有的和父母外出游玩,因家长不遵守交通规则,出了交通事故,全家人都很沮丧……总之,在教学中,只有发挥教材的引领作用,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才会与教材产生情感的共鸣和心理的认同,从而增强教学的实效。

(二)活动性教学策略

品德与生活课是一门活动型综合课程,课程的目标是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的。活动是教与学的中介,学生通过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价值判断得到初步培养。因此,要想更好地发挥教材的作用,必须从活动入手,采取活动化的教学策略。教材中有很多插图,教师需要搞清楚的是每幅图表现的是一个活动过程,而不是一个知识点。例如,在教授第一册第一课“认识新朋友”一课时,根据教材中出示的一幅幅图片,我设计了4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见面问声好”。教师创设情境,学生分角色表演见到老师、同学时是怎么做的。学生表演了很多打招呼的方式,从而深切体会到对别人有礼貌时,大家都快乐;第二个活动是“说说我自己”。同学依次作自我介绐,并把自己的特长、爱好等用各种方式表现出来。有的同学一边介绍自己,一边向别人展示自己画的画,有的同学上台表演了自己喜欢的舞蹈和歌曲,还有的现场给大家写了自己最拿手的毛笔字。同学们的展示,使大家很快了解和熟悉了彼此,并产生了主动与同学交往的愿望;第三个活动是“制作小名片”。首先,教师让学生讨论怎样制作出精美的名片,学生可结合课文的插图大胆进行想象和设计,再让学生拿出制作名片的材料开始制作,可小组合作,也可单独制作。最后和好朋友交换名片,加深了解。活动中,学生一直处于兴奋状态,他们创造性地制作出了很多极富个性而又精美的小名片。名片的制作、交换活动,既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发挥,又使学生产生主动交往、表现自己的欲望;第四个活动是“我们都是好朋友”。我把学生带到操场,让他们手拉手围成圈,和同学们一起唱“找朋友”的歌曲,做找朋友的游戏。找朋友唱游活动,使学生体验到与同学、老师在一起的和谐、愉悦,培养他们与人交往的意愿与情感,塑造了学生健康的人格与生活情趣,提高了他们参与集体活动的兴趣。总之,教师设计的课堂要由一系列活动组成,教师是引导者,学生是活动者,师生之间是学习和活动的伙伴关系。教师要立足教材,实施好活动性教学策略,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实现教学目标。endprint

(三)开放性教学策略

品德与生活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世界,重视地方、学校、教师及儿童的创造性。课程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对儿童有意义的题材,评价则关注儿童丰富多彩的的体验和个性化的创意表现。为此,教师在使用教材时应做到以下几点。

1.联系实际,灵活使用教材

教师手中的教材就像导演手中的剧本,导演可以把剧本当成“蓝本”对剧中的人物、事件进行再塑造、再改变、再拓展,教师在使用教材时也同样可以再创造、再拓展。在备课时,教师要考虑本地的实际和儿童的实际,把社会中新的信息、新的科研成果以及儿童生活中的新事物、新问题、新现象等及时吸收到课堂教学中来,这样,才能把课上得真实、自然和鲜活。如二年级《找长处》一课教学目标是:能欣赏自己和别人的优点与长处,心中有榜样,并以此激励自己不断进步。课本上呈现的是这样几组镜头:同学们说本班某一同学的长处并做欣赏卡、互换欣赏卡的情境图。教学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设计。

(1)创设情境,科学评判。让学生听一首叫《小蝴蝶》的儿歌,思考自己喜欢儿歌中的哪个小动物,为什么。无论学生是喜欢小蜜蜂的勤劳,还是喜欢小蝴蝶的漂亮,都是有道理的,都是值得肯定的。教师要借此使学生懂得无论是谁都有自己的长处。

(2)由物及人,做猜谜游戏。先由学生说班上某一同学的特点和长处,看谁猜得准,再由老师说谜面(如:有个同学最勇敢,平时回答问题最积极;有个同学像小蜜蜂一样勤劳;有个同学像小蝴蝶那样能歌善舞,给大家带来快乐),学生说谜底。无论是说的同学,还是猜的同学,都会得到奖励,因为他们都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

(3)给班里的同学制作欣赏卡片。由学生在卡片上写下对其他同学长处肯定和欣赏的话,然后互换、欣赏卡片。

(4)让学生说一说自己今后怎样学习别人的长处,谈谈自己今后的具体做法。

(5)“我最棒”大家谈。学生从刚才收到的卡片中看出自己还有很多优点、长处是同学们不了解的,并详细地向大家介绍,这样,可以使学生充分看到自己的长处,树立做事的自信心。

这样的设计,在课本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了补充、拓展,拉近了教材与学生的距离,把教学目标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使教材的内容鲜活起来,品德教育也变得更有趣味性、实效性。

2.开放教学,关注课堂生成

教师都会有这样的感受:一节课最值得回味的,往往是学生生成问题的那一瞬间。有专家指出“课堂是涌动着的生命”,生成问题的课堂才是有生命的课堂。教师要把课程作为一个开放的动态体系,实施开放教学,将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和需求作为调整教学活动的依据,改变那种将课堂教学过程视为授完教材内容,完成预设教案的不变流程。例如,教授《认识新朋友》一课时,当做完“唱唱跳跳找朋友”的游戏后,我问同学们:“现在你们开心吗?为什么?”很多同学都说:“今天我玩得很开心,因为我找到了很多朋友,大家一起玩真快乐。”而有一个男生却说不开心,因为同学们都不愿意和他一起玩。经了解,是由于他不守规则,爱捣乱。针对课堂上生成的这一问题,我没有责怪学生,而是把这一男生的问题转化成大家的问题,让大家换位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讨论交流,大家一致认识到:有了缺点,及时改正,大家还是愿意和他交朋友的。对于有缺点的同学,我们要帮助他,而不是远离他。面对课堂新问题的生成,教师要把握好有利时机,机智地引导,引发学生积极的体验和感悟,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总之,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教师要把《品德与生活》教材看作是指引学生学习活动的工具。教学时要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恰当地运用生活性、活动性、开放性教学策略,不断提高教学实效。只要广大教师勤于思考,积极实践,新教材一定会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品德与生活课堂也一定会焕发出勃勃生机。

(责任编辑:符 洁)endprint

猜你喜欢
品德儿童教材
教材精读
立德立言,为何重要
好学者贤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品德
少年儿童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着成中值得关注的48个生活细节
“六·一”——我们过年啦!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