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模糊教学的实践探索

2014-05-08 20:50杨小莉
广西教育·A版 2014年3期
关键词:探索美术

杨小莉

【关键词】美术 模糊教学 探索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3A-

0124-01

文艺理论家鲁枢元指出:“模糊性实质上是基于艺术家深刻敏捷的感觉能力,是一种理性上渐趋明确、知性上朦胧混沌的模糊。它以模糊的方式实现复杂的精神现象上的精确。”模糊化教学就是教师在教学之初有意识地让学生进入似是而非的状态,进而产生体悟、想象,最终达到准确化学习的目标。其具体教学实践策略如下。

一、模糊即融合,带领学生由象会意

绘画语言一般都有抽象性的特质,作者将自己的情感和个人经验融入作品之中,借助色彩与点、线、面的变化表达自我情感。作为欣赏者,我们不仅仅要看到具体的作品,更要透过独特的表达方式揣摩作者的创作意图。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决定了他们对美术作品理解上的不全面和不准确,容易走入“模糊”状态,一般表现为只看到“象”,体会不到“意”。此时,教师应该丰富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将作品的主流情感传递给学生,建立“象”外之“意”。

比如,在教学人美版小学美术第七册《色彩的冷暖》这部分内容时,由于学生对色彩的理解没有太多的经验积累,为了让他们感受到“冷”“暖”的变化,笔者首先借助多媒体展示一系列暖色图片:红通通的太阳,孩子们在阳光下嬉戏;炼钢厂熔炉中的黄色火苗,工人忙得热火朝天;一片红色的枫叶林,人们在其中欢呼雀跃。在介绍冷色时,笔者让学生观看静谧安详的蓝色海底世界,鱼儿自由自在穿梭其间;幽静的夜晚,凉风习习,月亮安详地吐洒着清辉。接着,笔者将冷色和暖色进行对比:春节一片红色的热闹场景,红灯笼、红对联、红鞭炮,红色的中国结等;追悼会上人们神情凝重,黑色的着装、白色的挽联、青翠的松柏等。学生从中感受到色彩的冷暖是人们对色、光的感觉印象和心理联想的结果。

二、模糊即创生,引领学生尊重实际

美术作品的生命力以尊重事实和科学为基础。德国哲学家谢林研究认为,真正的艺术作品中个别的美是没有的——惟有整体才是美的。小学生的美术创作能力的发展是渐趋成熟的过程,学生在创作之初,对美的整体表现往往缺乏关注细节的能力,仅仅是从主观印象出发,将美的对象强加上自己的愿望之上。教师要允许学生在创作之初出现的认识偏差或错误,然后围绕其不足进行有目的的自主观察,逐步实现对客观对象的科学把握。

比如笔者在带领学生观察春天的景色后,启发他们展开想象画春天。有的学生画出一片绿色,绿色的草、绿色的树,没有色彩的渐变与区别。为此,笔者再次带领学生重回大自然观察、思考景物的特点。有学生发现:树叶并不都是绿色,朝着太阳的那面是深绿,背着太阳的那面是浅绿,还略微呈现黄色;小草越往根部颜色越淡,接近泥土的部分几乎是白色的。还有学生发现:天空的蓝越往远处越显得淡,好像越来越接近地面,越发虚幻缥缈。有了对自然景物的客观认识,学生在画作中表现事物时更趋于真实、自然。

三、模糊即多元,评价应“顾此顾彼”

艺术作品中饱含着作者的情感,是作者和读者间认识和感情传递的桥梁。不同的阅读者面对同一作品,由于所持的心态不同,或个人经历有差异,或所站立的角度有别,对作品的评价和认知就会有区别。西方谚语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科学研究发现,即使是同一个欣赏者在不同时期对同一作品也会产生审美上的差异。小学生的美术创作处在起步阶段,他们不仅仅需要教师的呵护和鼓励,还需要有自由宽松的心理空间放飞想象、驰骋思绪。因此,面对小学生的美术作品,教师很难用“优”和“劣”来进行评判,最为有效的办法就是多用模糊语言传达激励、引导性的信息。

比如,笔者在教学人美版小学美术第二册《香甜的水果》时,有一个学生画出的西瓜是正方形的。笔者说:“你画的西瓜很特别,与众不同。”生答:“老师,我爸爸是卖西瓜的,我觉得圆滚滚的西瓜运输时很不方便,要是西瓜都是我画的这个样子就好了。”笔者及时肯定了他的想法,教室里一下子热闹了起来,有学生说:“我画的葡萄是大个儿的,有苹果那么大,吃的时候去皮吐核更方便。”还有的学生说:“我画的猕猴桃的皮是绿色的,表示环保。”美术创作需要以客观为基础,也需要创意,对于学生的奇思妙想,教师应善意保护学生的创作热情。

美术教学的模糊化策略,是教师尊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表现,其实质是教师教学艺术的高度展现,是教学开放化、生成性、集约化的思想表达,发挥了课程带给人类多元内涵的功能,让学生在学习中形成自由、宽泛、独特的体验和情感。

(责编 杨 春)

猜你喜欢
探索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创设探索情境,让学生在“探”中“学”
面向小学课堂教学的智能闯关游戏设计思路
社会转型期行政权控制的路径探索
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案例教学探索与实施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