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进程中融合:基于高校大学生洋节与中华传统节日的对比

2014-05-07 14:48张祖群
关键词:洋节传统节日全球化

摘要: 洋节和传统节日并非完全对立的矛盾,是全球化进程中一种必然的碰撞和融合现象。通过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将大学生过洋节与过传统节日行为进行对比,深入挖掘大学生对中西方节日的了解和重视程度,大学生过节的行为习惯,探索根本原因。研究发现:第一,对大学生而言,我国节日文化的教育和传承情况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糟糕,有一定问题存在。第二,西方节日虽在我国大学生中有着普遍高的认知和参与程度,但是未与传统节日文化产生冲突。第三,正确引导大学生培养节俭朴实节日消费观,不要奢侈浪费,要重视节日文化传承意义。第四,面对新潮的西方节日,我们也不应一味抵制,应该正确引导,培养大学生正确的节日观念,让洋节成为传统节日的一种有效补充。

关键词: 洋节;传统节日;全球化;融合

中图分类号: G123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9-055X(2014)01-0108-05

一、引言与问题提出

近年来,西方节日在青少年群体中日益流行,特别是在大学校园,丰富多彩的西方节日越来越受到大学生们的欢迎和重视。查阅期刊网(wwwcnkinet),截止到2013年11月25日以“大学生节日消费调查”为主题的论文共有67篇。特别是2002-2012年猛增为54篇,其中2010年数量飞速增长,2010—2012年仅一年发表的“大学生节日消费调查”主题学术论文便超越了以前的若干年的总和。

实际上,在很多大学校园里,真正让人感觉到有过节气氛的往往不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而恰恰是某些西方节日,譬如圣诞节和情人节。[1]有许多专家学者以及对中国传统节日比较重视的老一代对于大学生过洋节的现象表示难以理解,当然也有一部分能够接受西方文化、相对而言比较“潮流”的人表示支持。那么大学生们对待中西方节日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西方节日与中国节日是否真的产生了冲突?这些都是值得探讨的学术问题。中华传统节日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态,其对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传承中华美德产生了重要作用。[2]2007年,国家也将法定节假日时间安排进行了微小调整:元旦不变,放假1天,春节不变,放假3天,“十一” 国庆节不变放假3天,“五一”国际劳动节减少2天(由3天调整为1天),增设传统节日(清明、端午、中秋)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各放假1天。[3-4]这样形成十大法定节日:新年(西历1月1日)、春节、国际劳动妇女节(3月8日)、植树节(3月12日)、国际劳动节(5月1日)、五四青年节(5月4日)、国际儿童节(6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8月1日)、教师节(9月10日)、国庆节(10月1日)。毫无疑问,增加清明、端午、中秋三大具有民族特色的节日休假是国家鼓励弘扬传统文化的表现,是国家主流意志对传统文化的回归和认同。国务院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中国的“文化遗产日”,5年之后于2011年批准《徐霞客游记》开篇之日5月19日为中国旅游日(非法定节假日)。那么,我们试问:①国家提倡传统节日而洋节不放假的这一举措,是否与大学生更加积极于洋节的习惯产生矛盾?②在大学里为何大学生对西方节日的认知和参与度远远高于传统节日?

为此,笔者所在课题组就高校大学生节日问题进行问卷调查,2013年3月在××大学随机抽取3个班级120份样本,回收率92%。深入挖掘当今大学生过节的行为习惯,探索根本原因,将大学生过洋节与过传统节日行为进行对比。通过搜集大量资料并做出详细分析,了解当代大学生对于过节的一些真实想法。

二、大学生节日调查:

中西方节日的对比

(一)大学生对中西方节日的了解和重视程度

第1期张祖群:在全球化进程中融合:基于高校大学生洋节与中华传统节日的对比

从上面两个表格可看出:①大学生普遍喜欢过传统节日,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还是比较重视的,但是有的学生对西方节日还是情有独钟的。总体而言,大学生对于春节、元宵节和中秋节三大传统节日和圣诞节、情人节这两个西方节日的关注程度较高;②高校大学生对于传统节日和西方节日的了解程度还是较高的,其了解程度和参与程度是成正比的(表1, 表2)。

(二)大学生节日消费状况

在本次问卷调查中,我们除了可以在各高校进行调查,研究大学生的节日偏好以外,还可以通过大学生在节日中的消费类型、规模等看出哪些节日最“火”,最受大学生欢迎。现在越来越多的节假日变成了消费日,消费者总是会在节假日中不由自主地多消费以应节日气氛。那么,对于即将步入社会的青年团体,他们在各大节日的消费状况又是怎样的呢?若如西方经济学家所说,货币是一张选票,那么大学生们又会将这些选票投入哪个节日箱里呢?在此,笔者想以中国春节和西方圣诞节为代表作为对比,看看大学生们更崇尚何者。

图1对春节受访者男女比例图2大学生春节实际消费比例图3大学生春节主要消费支出方向图4对圣诞节受访者男女比例

图5大学生圣诞节的消费意愿

图6大学生圣诞节的消费方式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有39%的大学生在春节的花费超出了自己的预算,同时有35%与预算相若,只有少部分学生(13%)花费了比预算要少的钱。同时通过图4可以发现,接受调查的大学生平均月消费都在1000元左右,相当于每天有约33元的零花钱。在这种消费水平之下,仍有不少大学生愿意拿出100元甚至更多的钱在圣诞节消费。由此看出只要每逢重要节日的确就会让大学生们“破费”不少(图2)。

再来比较图3和图6,大学生在春节的花费主要在必要的节日消费上,比如回乡探亲和送礼等。然而在圣诞节,大学生的花费基本都在个人的娱乐上,比如KTV、聚餐或参加团体活动。圣诞节显然跟春节不太一样,春节是我们必须跟着父母到处拜访亲朋好友,个人活动的机会较少,一般是为了守传统;而圣诞节却是我们年轻一代的专属权利,一般和朋友们一起过,一起聚会、开Party,因此春节与圣诞节的消费类型就会显得十分不一样。

三、问题分析与结论

(一)对大学生而言,我国节日文化的教育和传承情况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糟糕,但是有一定问题存在

通过调查发现,青年群体对我们的传统节日的认识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糟糕,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还是比较高的,笔者认为这源于以下几点原因:第一,高校文化教育活动出色,宣传传统节日文化到位。传统节日对塑造民族性格、凝聚民族情感有很重要的作用,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大学生正是即将步入社会对祖国做出贡献的新青年团体,如果大学校园能够对学生开展有趣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正确引导大学生参与到传统的节庆活动中来,将使大学生受到熏陶,这对大学生了解本国历史文化、深得民族文化精髓、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民族认同感起到了重大作用。[8]如果某一类文化遗产增强了地方的场所感和可识别性,它们不仅能被认同,而且能被分享,获得愉悦的体验,改善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居住质量,那么这种文化遗产无疑就存在进一步维系、经营、延续乡土节日场所等基础条件。[9]高校应积极引导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重视,营造他们对地方情感的文化认同。第二,家庭对于孩子潜移默化的文化传承教育。家庭教育是孩子第二个知识学堂,父母的教育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可以发现在父母较为传统的家庭里,孩子懂得的传统文化知识会比较多。[10]所以家长浓厚的传统意识也是大学生认知传统文化的重要来源。第三,社会节日氛围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大学生。青少年接受能力强,特别容易受社会氛围的感染,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过节越来越讲究,到了节假日就会出现人潮汹涌的现象,网络购物和大商场购物现象也很普遍。比如春节,各家各户张灯结彩,挨家挨户大放鞭炮,相信大学生们也能到处感受到节日的气氛。

(二)西方节日虽在我国大学生中有着普遍高的认知和参与程度,但是未与传统节日文化产生冲突

虽然我国并不重视西方节日,但是西方节日却在青年的心目中占有重要的席位。河南工业大学的学生曾在校园里就 “洋节与中国传统节日” 这一主题被作调查访问,有 200 名大学生接受了采访。其中,在选择“更喜欢过洋节还是中国传统节日”时,大约六成大学生选择了“喜欢过洋节”。对于他们而言,过圣诞等洋节的生活方式从中学就已经形成习惯了。[11]我国青年人群对过西方节日有着较高认同感(图4-图6),特别是全球化的深入和网络信息时代的驱动,使得我国众多青少年能够从网络等新媒体上全新地认识和接触西方文化,同时,也能在网络上传播西方节日文化。比如网络上流行万圣节、圣诞节青年人聚会,开party。普遍地说,西方节日是年轻人的“开心节日”,年轻人过西方节,很大部分原因来自于追求一个放松、宣泄、狂欢的场所。[12]因此,西方节日给大学生带来了新的活力体验,它的存在并没有取代传统节日,相反更应是与传统节日相辅相成。

全球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不可逆转的潮流,并且以更快的速度影响着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同样地,文化全球化作为人类文化发展的一种新态势,己经成为一种事实性的必然存在。[13-14]文化全球化的过程包括了文化融合与文化冲突,此两者是文化发展中的两种趋势,既相互矛盾又相互统一。人类依靠科技征服自然过程中,自然界以生态失衡反过来“征服”着人类。在从农耕时代向工业时代、后工业时代飞跃的过程中,需要思考文化的定位、民族文化的出路;在全球化浪潮中,需要摆脱西方现代主义价值观并且维系多样性与本土化的民族文化。[15]295-296西方节日刚进入中国的时候,我们更多的是持一种不接受的态度,由于西方与东方文化的巨大差异,我们将西方文化定义为“奇异”。尤其是传统的老一辈中国人至今仍对西方文化、西方节日有所抗拒。但是近年来,随着东西方国家的不断交流、学习中,我们更深入了解了西方文化的精粹与内在文化内涵美,使得西方文化于东方文化而言成为了一种补充,为我们的节日气氛带来了活力。而从小就学习西方语言的年轻一代更加是倍受全球化的感染,对西方节日文化表现得尤为热衷。这是东西方文化从冲突走向融合的结果,在人类文明进程中,以更开放的姿态容纳了更多的文化,这不仅仅是我们文化自觉的体现,而且是我们的体现。以圣诞节为例,在中国过圣诞节的有3种人:纯粹的基督教或天主教徒;信众、有西方生活背景的准信众;少男少女(特别是大学生)。前两种人是真的过节,受众小,后一种人则是追求新潮、娱乐发泄,受众多。这样圣诞节在中国大陆逐渐失去原本宗教神圣意义,随着商家炒作,已经演变为一个年轻人社交、狂欢的社会性娱乐节日。君不见:2013年12月24日“平安夜”商店里苹果脱销,少男少女集体狂欢,高校里开圣诞party至深夜。我们认为,对此现象没有必要上升到异国精神文化价值的入侵、本国商人唯利是图的高度,大肆批评。年青一代对自己传统节日兴趣不大,无法形成潮流和时尚,而对西方洋节却表现出时尚的热爱。到底是抛弃传统节日完全按照青年人的从众心理接受洋节,还是摒弃洋节回归本民族的文化传统,这两者形成一个互斥性的诡异逻辑。笔者试问,洋节与传统节日在年青一代是否有整合的可能?

(三)正确引导大学生培养节俭朴实节日消费观,不要奢侈浪费,要重视节日文化传承意义

大学生是未来文化消费的主要群体,因此我们要对当代大学生文化消费心理及现状进行研究,引导他们做出科学的消费决策。[16]我们知道,每逢节日(比如国庆、中秋、圣诞等)淘宝、京东等大型网购网站都会大打折扣,吸引更多的消费者来购买,而大学生正是具有强大购买力的群体之一。我对网购的风行程度实在深有体会,每当遇上随意一个节日,身边的同学都会在网上订许多商品,而在校门外的物流运输车都会堵得不可开交,满地一堆又一堆快递,摞得三层还不够……2013年情人节那天晚上9点,××大学女士宿舍楼下先是某男人给某女士送99朵玫瑰,鲜红的一大片,全楼剩下的女生都集体起哄;接着,另外一个男人送来999朵玫瑰,雇来乐队,唱起彻夜情歌。这样的神奇经历相信各大高校大学生都深有体会,其实这些都是商家的营销手段,聪明的商家正是抓紧每一个机会,铺天盖地的广告,想方设法地营造节日气氛,对自己的产品进行宣传促销,特别是情人节和圣诞节,网络商城的关注度会异常地高涨。[17]大学生作为年轻人,追求新奇、好玩、刺激是很正常的,但是无论如何我们都应理性消费,追求节日气氛很重要,同时控制盲目消费也很重要。

(四)面对新潮的西方节日,我们也不应一味抵制,应该正确引导,顺势引导,培养大学生正确的节日观念,让洋节成为传统节日的一种有效补充

在持续性的传统农耕社会里产生的传统节日代表着某种传统文化现实,人们在传统节日里获得情感价值、行动方式、社会关系、人伦关系、家庭结构、审美情趣等文化原型。在特定条件下,传统节日能够在历史长河传承中断之后“蛹变”为崭新的样态,并重新回归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为民众所遵循、操演和践行[18];多元文化相对于本土传统文化而言是冲突、竞争和矛盾,同时也有可能成为激活本土文化使之融合新生的钥匙,并成为本土文化复兴过程中动力源、变革催化剂。在从旧的世界观断裂、正向新世界观转变过程中,节日习俗面对科学或现代化、全球化的大潮,只有在自觉的条件下理性地大胆地吸收借鉴任何其他优秀文化,在自我设想和建构新的文化空间中才能更多地保留民族文化传统。[19]这是一种以退为进,在前卫中保存自我的必然选择,否则,传统文化节日必定在排斥强势的西方文化面前被打败,被消融。只有秉承文化的多样性,包容中西,才能营造有益人类长久生存发展的文化生态,实现文化多样、和谐相处,共同实现人类进步和长远发展。面对传统节日,我们要继续传承,不断从旧中创新,推陈出新,不断赋予传统节日新的青春、新的活力。面对新潮的西方节日,我们也不应一味抵制,其实抵制也是无效的,应该正确引导,顺势引导,培养大学生正确的节日观念,让洋节成为传统节日的一种有效补充,与传统节日相辅相成。面对洋节热,我们并不应该抵制它,而是应该反省我们国家的传统节日要怎么样重获百姓的关注。某专家对春节就感叹道:“要找回渐渐失去的年味儿,问题在于如何使传统节日的形式变得更加活泼,尤其是能吸引年轻人更多的参与。”[20]其实,洋节和传统节日不需要非此即彼的取舍,两者并非完全对立的矛盾,是全球化进程中一种必然的碰撞和融合现象,而应该相辅相成,保持新旧平衡和文化多样性,让大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愉快地“过节”。

参考文献:

[1]李朗.关于西方节日对大学生影响的调查分析——以清华大学为例[J]. 中国青年研究,2005(5):60-63.

[2]张晓华.传统节日文化研究与精神家园建设[J].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1):30-33.

[3]张丽.旅游黄金周景区拥挤度与游客体验影响因素研究——以桂林七星景区和象山景区为例[D]. 广西师范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学位论文,2008.

[4]焦中国.JIT采购在A公司的应用研究[D]. 华中科技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学位论文,2008.

[5]孙体楠.大学生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现状与对策——以河南省部分高校为例[J].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9(6):111-114.

[6]孙体楠.大学生继承我国传统节日文化与吸收西方节日文化的思考[J]. 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1):42-45.

[7]李朗.关于西方节日对大学生影响的调查分析——以清华大学为例[J]. 中国青年研究,2005(5):60-63.

[8]薛峰,常愉,唐飞.传统节日文化:大学生文化活动教育的新视角[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5):56-57.

[9]朱晓明,高增元,何巍.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合作研究——以浙中三个节日场所为立足点[J].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2(1):35-43.

[10]容中逵.家庭教育:你在传统文化传承中都做了些什么——论当前我国家庭教育中的传统文化传承问题[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16):54-57.

[11]侯爱敏等.“洋节”更有吸引力[N]. 郑州日报,2005-12-26(6).

[12]量之间,郑轶楠.谁在过洋节[J]. 新财经,2000(8):16-17.

[13]潘海英.文化全球化语境下的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J]. 长白学刊,2009(5):158.

[14]王巍.全球化语境下的中西深层文化的拒斥与融合[J]. 学术交流,2008(12):37-39.

[15]向云驹.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博士课程录[M]. 北京:中华书局,2013.

[16]宋振文.文化消费背景下的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A]. 2011年教育科学与管理工程学术会议[C]. 2011:2200-2204.

[17]陶柳清,陈淦添.当代大学生对西方节日的调查分析[J]. 科技创新导报,2009(4):220-222.

[18]张勃.从乞巧节到情人节——“七夕”在当代的蜕变[N]. 中国文化报,2013-08-12(7).

[19]胡兆燕. “洋节”PK民族传统节日[N]. 中国文物报,2007-3-9(5).

[20]白洁当. “洋节”PK“土节”[N]. 临汾日报,2010-1-5(B04).

(四)面对新潮的西方节日,我们也不应一味抵制,应该正确引导,顺势引导,培养大学生正确的节日观念,让洋节成为传统节日的一种有效补充

在持续性的传统农耕社会里产生的传统节日代表着某种传统文化现实,人们在传统节日里获得情感价值、行动方式、社会关系、人伦关系、家庭结构、审美情趣等文化原型。在特定条件下,传统节日能够在历史长河传承中断之后“蛹变”为崭新的样态,并重新回归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为民众所遵循、操演和践行[18];多元文化相对于本土传统文化而言是冲突、竞争和矛盾,同时也有可能成为激活本土文化使之融合新生的钥匙,并成为本土文化复兴过程中动力源、变革催化剂。在从旧的世界观断裂、正向新世界观转变过程中,节日习俗面对科学或现代化、全球化的大潮,只有在自觉的条件下理性地大胆地吸收借鉴任何其他优秀文化,在自我设想和建构新的文化空间中才能更多地保留民族文化传统。[19]这是一种以退为进,在前卫中保存自我的必然选择,否则,传统文化节日必定在排斥强势的西方文化面前被打败,被消融。只有秉承文化的多样性,包容中西,才能营造有益人类长久生存发展的文化生态,实现文化多样、和谐相处,共同实现人类进步和长远发展。面对传统节日,我们要继续传承,不断从旧中创新,推陈出新,不断赋予传统节日新的青春、新的活力。面对新潮的西方节日,我们也不应一味抵制,其实抵制也是无效的,应该正确引导,顺势引导,培养大学生正确的节日观念,让洋节成为传统节日的一种有效补充,与传统节日相辅相成。面对洋节热,我们并不应该抵制它,而是应该反省我们国家的传统节日要怎么样重获百姓的关注。某专家对春节就感叹道:“要找回渐渐失去的年味儿,问题在于如何使传统节日的形式变得更加活泼,尤其是能吸引年轻人更多的参与。”[20]其实,洋节和传统节日不需要非此即彼的取舍,两者并非完全对立的矛盾,是全球化进程中一种必然的碰撞和融合现象,而应该相辅相成,保持新旧平衡和文化多样性,让大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愉快地“过节”。

参考文献:

[1]李朗.关于西方节日对大学生影响的调查分析——以清华大学为例[J]. 中国青年研究,2005(5):60-63.

[2]张晓华.传统节日文化研究与精神家园建设[J].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1):30-33.

[3]张丽.旅游黄金周景区拥挤度与游客体验影响因素研究——以桂林七星景区和象山景区为例[D]. 广西师范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学位论文,2008.

[4]焦中国.JIT采购在A公司的应用研究[D]. 华中科技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学位论文,2008.

[5]孙体楠.大学生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现状与对策——以河南省部分高校为例[J].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9(6):111-114.

[6]孙体楠.大学生继承我国传统节日文化与吸收西方节日文化的思考[J]. 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1):42-45.

[7]李朗.关于西方节日对大学生影响的调查分析——以清华大学为例[J]. 中国青年研究,2005(5):60-63.

[8]薛峰,常愉,唐飞.传统节日文化:大学生文化活动教育的新视角[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5):56-57.

[9]朱晓明,高增元,何巍.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合作研究——以浙中三个节日场所为立足点[J].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2(1):35-43.

[10]容中逵.家庭教育:你在传统文化传承中都做了些什么——论当前我国家庭教育中的传统文化传承问题[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16):54-57.

[11]侯爱敏等.“洋节”更有吸引力[N]. 郑州日报,2005-12-26(6).

[12]量之间,郑轶楠.谁在过洋节[J]. 新财经,2000(8):16-17.

[13]潘海英.文化全球化语境下的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J]. 长白学刊,2009(5):158.

[14]王巍.全球化语境下的中西深层文化的拒斥与融合[J]. 学术交流,2008(12):37-39.

[15]向云驹.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博士课程录[M]. 北京:中华书局,2013.

[16]宋振文.文化消费背景下的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A]. 2011年教育科学与管理工程学术会议[C]. 2011:2200-2204.

[17]陶柳清,陈淦添.当代大学生对西方节日的调查分析[J]. 科技创新导报,2009(4):220-222.

[18]张勃.从乞巧节到情人节——“七夕”在当代的蜕变[N]. 中国文化报,2013-08-12(7).

[19]胡兆燕. “洋节”PK民族传统节日[N]. 中国文物报,2007-3-9(5).

[20]白洁当. “洋节”PK“土节”[N]. 临汾日报,2010-1-5(B04).

(四)面对新潮的西方节日,我们也不应一味抵制,应该正确引导,顺势引导,培养大学生正确的节日观念,让洋节成为传统节日的一种有效补充

在持续性的传统农耕社会里产生的传统节日代表着某种传统文化现实,人们在传统节日里获得情感价值、行动方式、社会关系、人伦关系、家庭结构、审美情趣等文化原型。在特定条件下,传统节日能够在历史长河传承中断之后“蛹变”为崭新的样态,并重新回归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为民众所遵循、操演和践行[18];多元文化相对于本土传统文化而言是冲突、竞争和矛盾,同时也有可能成为激活本土文化使之融合新生的钥匙,并成为本土文化复兴过程中动力源、变革催化剂。在从旧的世界观断裂、正向新世界观转变过程中,节日习俗面对科学或现代化、全球化的大潮,只有在自觉的条件下理性地大胆地吸收借鉴任何其他优秀文化,在自我设想和建构新的文化空间中才能更多地保留民族文化传统。[19]这是一种以退为进,在前卫中保存自我的必然选择,否则,传统文化节日必定在排斥强势的西方文化面前被打败,被消融。只有秉承文化的多样性,包容中西,才能营造有益人类长久生存发展的文化生态,实现文化多样、和谐相处,共同实现人类进步和长远发展。面对传统节日,我们要继续传承,不断从旧中创新,推陈出新,不断赋予传统节日新的青春、新的活力。面对新潮的西方节日,我们也不应一味抵制,其实抵制也是无效的,应该正确引导,顺势引导,培养大学生正确的节日观念,让洋节成为传统节日的一种有效补充,与传统节日相辅相成。面对洋节热,我们并不应该抵制它,而是应该反省我们国家的传统节日要怎么样重获百姓的关注。某专家对春节就感叹道:“要找回渐渐失去的年味儿,问题在于如何使传统节日的形式变得更加活泼,尤其是能吸引年轻人更多的参与。”[20]其实,洋节和传统节日不需要非此即彼的取舍,两者并非完全对立的矛盾,是全球化进程中一种必然的碰撞和融合现象,而应该相辅相成,保持新旧平衡和文化多样性,让大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愉快地“过节”。

参考文献:

[1]李朗.关于西方节日对大学生影响的调查分析——以清华大学为例[J]. 中国青年研究,2005(5):60-63.

[2]张晓华.传统节日文化研究与精神家园建设[J].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1):30-33.

[3]张丽.旅游黄金周景区拥挤度与游客体验影响因素研究——以桂林七星景区和象山景区为例[D]. 广西师范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学位论文,2008.

[4]焦中国.JIT采购在A公司的应用研究[D]. 华中科技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学位论文,2008.

[5]孙体楠.大学生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现状与对策——以河南省部分高校为例[J].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9(6):111-114.

[6]孙体楠.大学生继承我国传统节日文化与吸收西方节日文化的思考[J]. 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1):42-45.

[7]李朗.关于西方节日对大学生影响的调查分析——以清华大学为例[J]. 中国青年研究,2005(5):60-63.

[8]薛峰,常愉,唐飞.传统节日文化:大学生文化活动教育的新视角[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5):56-57.

[9]朱晓明,高增元,何巍.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合作研究——以浙中三个节日场所为立足点[J].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2(1):35-43.

[10]容中逵.家庭教育:你在传统文化传承中都做了些什么——论当前我国家庭教育中的传统文化传承问题[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16):54-57.

[11]侯爱敏等.“洋节”更有吸引力[N]. 郑州日报,2005-12-26(6).

[12]量之间,郑轶楠.谁在过洋节[J]. 新财经,2000(8):16-17.

[13]潘海英.文化全球化语境下的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J]. 长白学刊,2009(5):158.

[14]王巍.全球化语境下的中西深层文化的拒斥与融合[J]. 学术交流,2008(12):37-39.

[15]向云驹.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博士课程录[M]. 北京:中华书局,2013.

[16]宋振文.文化消费背景下的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A]. 2011年教育科学与管理工程学术会议[C]. 2011:2200-2204.

[17]陶柳清,陈淦添.当代大学生对西方节日的调查分析[J]. 科技创新导报,2009(4):220-222.

[18]张勃.从乞巧节到情人节——“七夕”在当代的蜕变[N]. 中国文化报,2013-08-12(7).

[19]胡兆燕. “洋节”PK民族传统节日[N]. 中国文物报,2007-3-9(5).

[20]白洁当. “洋节”PK“土节”[N]. 临汾日报,2010-1-5(B04).

猜你喜欢
洋节传统节日全球化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偶感
全球化陷阱
跟踪导练(五)(4)
反思洋节热加快大连城市节日文化建设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俄青年
国人中的“洋节”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