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社会主义:一种社会形态的复合视角

2014-05-07 14:30张坤晶
关键词:社会主义

张坤晶

摘要: 信息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技术社会形态与经济社会形态复合视角下的又一新的社会形态,它的形成和实现具有现实可能性。技术社会形态与经济社会形态都是研究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的基础性视角,通过对两种社会形态理论与现实社会形态发展历程的比较研究,发现采用两种社会形态理论复合的视角可能会更好地把握社会形态的时代特征。复合视角下的社会形态呈现出多样性的特征,经过研究与分析得出结论:信息社会主义不仅在理论上最具有匹配性,而且在现实中也具有实现可能性。

关键词: 信息社会主义;技术社会形态;经济社会形态;社会主义;社会形态

中图分类号:A81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055X(2014)01-0048-05

信息社会主义是以一种复合了技术社会形态与经济社会形态的理论视角来研究信息时代的社会主义而提出的新社会形态理论。技术社会形态与经济社会形态都是研究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的基础性视角,它们分别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视角研究了社会形态的演变过程,我们认为对于当代社会形态的研究可以从技术社会形态和经济社会形态复合的整合性视角进行,因为这种复合的视角可能会更好地把握社会形态的时代特征。“研究一个社会中的技术形态和经济形态的关系,尤其是对其加以整合性的把握,是了解社会形态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分析科技革命对社会形态影响的一种新视角”。[1]

一、技术社会形态与经济社会

形态的关系

技术社会形态是指“以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产业结构为标准来划分社会发展阶段和社会类型”。[2]对于技术社会形态的划分,学术界比较认同的观点是根据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依次划分为渔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四种技术社会形态。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从生产关系(经济社会形态)角度将人类社会划分了五个阶段,即: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是它的第一阶段),它也被称为“五形态说”。

技术社会形态与经济社会形态是两个既相区别又相互联系的范畴,我们既不能简单的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角度认为,技术社会形态决定经济社会形态,也不能简单的认为经济社会形态可以包含技术社会形态。因为从人类历史上社会形态演变的历史看,技术社会形态与经济社会形态是交替出现的,没有绝对的先后顺序和决定关系,例如:资本主义社会经历了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两种不同的技术社会形态;而在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中同时存在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两种不同的经济社会形态。

首先,技术社会形态决定经济社会形态的演变,但要避免陷入“技术决定论”的误区。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分析,可以认为技术社会形态决定经济社会形态,因为技术社会形态是生产力的代表,经济社会形态是生产关系的代表。正如马克思的经典论述:“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3]列宁也说过:“蒸汽时代是资本主义的时代,电气时代是社会主义的时代。”[4]历史上的技术社会形态演变都会对经济社会形态产生巨大的影响,但它不一定会自然而然地带来经济社会形态的演变,如果不能认识到这一点,将会陷入“技术决定论”的误区。

其次在一定程度上,经济社会形态对技术社会形态演变具有牵引作用。从社会形态理论的视角看经济制度对于技术发展带来的促进作用,就可以看到经济社会形态对技术社会形态演变所具有的牵引作用。例如马克思指出,英国所制定的工厂法律制度有力地促进了技术进步,在加速技术发展的同时也加大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和工人与机器之间的竞争。从资本主义这一经济社会形态角度看,只有当资本主义的经济社会形态产生后,才能为新的技术和科学革命创造相应的制度条件,才能为新的技术社会形态产生创造条件。西方学者卢卡奇通过研究近代科技发展的社会根源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间的关系后得出结论:近代科学技术发展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资本主义制度与科学技术之间存在一种默契关系。霍克海姆也认为科技活动与资本主义生产部门密不可分,它是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分工和生产方式的结果。我国经济学家吴敬琏指出,如果没有经济制度的变迁,就不会有19世纪初的产业革命,因为“产业革命其实是商业革命的直接后果”。[5]通过上述观点分析信息技术和信息社会产生的原因,就会发现直接原因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巨大推动作用,深层原因是经济社会形态的变化导致,是资本主义发展到新阶段为了寻求更多的全球垄断利润而导致战争和因战争需要的信息技术产生和发展,再导致信息产业革命,最后促进了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转变。

最后技术社会形态与经济社会形态发展的非线性和非同步性。经济社会形态的演变除了受到技术社会形态的影响外,还受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矛盾激化程度的影响。所以在阶级社会里,技术社会形态与经济社会形态的发展受阶级力量、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对比状况的制约和影响,同时也受到每个国家所处时代的国际环境影响和制约。所以在不同的技术发展水平基础上,不同国家可以建立相同的经济社会形态;在相同的技术发展水平基础上,相同国家可以建立不同的经济社会形态;在技术发展水平低的国家,因为特定的历史原因,它可能处于较高的经济社会形态阶段;在技术发展水平高的国家,它可能处于较低的经济社会形态阶段。例如:新中国在技术发展水平处于半农业社会半工业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却比工业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先进入了社会主义的经济社会形态。

因此对于技术社会形态与经济社会形态的关系,我们需要辩证地去理解,不能采用单一的视角去判定两种社会形态之间的关系,而是需要采用一种复合的视角来研究技术社会形态与经济社会形态的关系。

二、复合视角下社会形态的多样性

技术社会形态与经济社会形态都是以不同的视角分析同一个客体,从而呈现出不同的社会形态,在现实的社会形态中已经出现了一种技术社会形态包含多种经济社会形态,或者一种经济社会形态包含多种技术社会形态,正如前文所分析,采用单一视角无法准确地把握特定时代的社会形态特征,那么当我们采用技术社会形态与经济社会形态复合的视角是否能更准确地把握特定时代的社会形态特征呢?采用复合视角的目的是为了更准确地把握特定时代的社会形态特征,所以采用复合视角时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复合视角要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对不同技术社会形态与不同经济社会形态之间的复合进行合理的、科学的分析。在历史的社会形态发展历程中,农业社会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具有较好的匹配性,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有较好的匹配性。因而可以采用农业奴隶社会和农业封建社会、工业资本主义和工业社会主义、信息资本主义和信息社会主义这几种复合视角来研究和把握特定历史阶段的社会形态特征。与之相对应,如果把农业社会与社会主义或者共产主义复合,把信息社会与原始社会或者奴隶社会复合是不合适的,因为它们各自对应的技术社会形态与经济社会形态不具有匹配性,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严重脱节。

第二,复合视角的原则是不能超出技术社会形态与经济社会形态所能相互包容的范围。技术社会形态与经济社会形态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在采用复合视角来研究它们前,我们需要明确,这种复合是以“适合”与“不适合”的原则来进行,而不是以“可以”与“不可以”的原则进行。对于两种形态之间的相互包容关系,国内已经有学者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如图表所示,从适合的角度分析,技术社会形态与经济社会形态关联度“强”当然最适合采用复合视角来进行社会形态研究,例如可以复合为:农业封建社会、工业资本主义、信息社会主义;从适不适合的角度分析,如果复合为信息封建社会和农业社会主义就不太合适,我们认为这种复合视角既无法准确把握社会形态的时代特征,同时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上也很不匹配。如果从可不可以的视角分析,以下三种技术社会形态与三种经济社会形态都是可以复合的,因为它们之间没有明显的划界,“社会形态也不是纯而又纯的,每一个社会也有前一个社会的遗留和后一个社会的萌芽”。[6]所以我们认为在表1所介绍的几种形态之间采用复合的社会形态研究视角是可以的,但是其中有些复合视角在当代的社会形态理论研究中是不合适和没有必要的。表1技术社会形态与经济社会形态的关联模式

农业社会 工业社会 信息社会封建社会 强 中 弱资本主义社会 中 强 中社会主义社会 弱 中 强图表来源:陶文昭《论信息时代的两制竞争》。第三,复合视角在高级社会形态之间具有更强的匹配性。如图表所示,信息社会这一技术社会形态与社会主义这一经济社会形态具有更强的匹配性,信息社会与资本主义之间的匹配性相对要弱一些,而信息社会与封建社会之间的匹配性最弱。图表中的划分方式是有一定道理的,信息社会代表着高级的技术社会形态,它所具有的特征是开放性、共享性、互联性和创新性。从封建社会的特征分析,封建社会提倡国家私有制、封建迷信、极端保守主义和阶级特权,这些特征与信息社会的特征基本上都是相斥的,同时也与现代的技术社会形态相背离,所以如果采用信息封建社会这种复合视角研究社会形态,将会构建封建社会的乌托邦,没有任何现实意义。从资本主义的特征分析,资本主义提倡经济利益至上的生产资料私有制、国家垄断主义和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不断创新等,这一经济社会形态与信息社会的技术社会形态有相对较好的匹配性,采用复合的视角一方面可以较好的把握在信息社会中资本主义的时代特征,看到两种社会形态之间的相互促进发展的积极一面;另一方面也可以较清楚的看到两种社会形态相互排斥的消极的一面。从社会主义的特征分析,社会主义提倡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财富全民共享、与时俱进和科学发展观等,这些特征与信息社会的特征具有很多共同点和深层次的高度匹配性,所以对于信息时代的社会主义社会形态特征的把握,可以采用技术社会形态与经济社会形态复合的视角进行分析和研究,即采用信息社会主义的社会形态视角。

三、信息社会主义的实现可能性

信息革命之后的信息技术以日新月异的速度在飞速发展,不知不觉中已经把全世界都带入了信息社会,随着社会信息化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全面实现,信息社会主义这一社会形态也将产生。信息时代的社会主义是信息社会主义的外部表现,而社会信息化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全面实现是信息社会主义的内部表现,以辩证法的视角看,只有当内外部表现在社会主义国家合二为一后才能真正称之为信息社会主义的实现。特此以中国为例,全方位地分析信息社会主义实现的可能性。

首先信息生产力的动力作用在中国与日俱增。中国信息化发展速度全球第一,信息产业逐渐成为中国经济的支柱。从国家统计局《2012年中国信息化发展指数(Ⅱ)研究报告》[7]中的数据显示,一方面中国的产业技术指数从2000年起一直呈增长趋势,截止到2011年底该指数已经达到098,比2000年0646增长了52%;另一方面,从2000—2011年中国信息化发展总指数分析,中国的信息化进程也是逐年递增,截止到2011年底该指数已经达到0732,比2000年0494增长了48%。这些数据充分表明了,随着我国工业化与信息化进程的深度融合,我国新型工业化发展趋势明显,我国信息产业逐步摆脱了过去的产业基础薄弱,核心技术自主化能力差、产业结构落后、市场竞争能力差的问题。中国已经进入了信息化中等发展水平国家的行列。

其次信息经济在中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日益突出。宏观上看我国的信息经济发展势头良好,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统计数据[8]显示,截止到2012年年底,我国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了7万亿左右,比去年增长19%,其中网络广告市场消费达到了700亿人民币,比去年增长40%。从我国的信息消费群体看,截止2012年12月底,手机网民达到42亿,占网民比例由上年的693%升至745%,手机作为第一大网络终端地位更加稳固,这一群体对于信息经济的繁荣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这些数据充分说明了,信息资本在我国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信息资本逐渐成为最具威力的经济发展的加速器。

再次中国的电子政务更加民主和高效。信息社会主义的政治形态特征是政务管理的高效、透明、民主,让人民充分享有对国家行政管理的知情权、发言权、投票权等方面的民主权利。从有关部门宣布1999年是中国政府上网年到2013年已经有14年的历程了,如今政府的信息资源得到充分的共享,人民参政议政的热情空前高涨,在官民之间的有效互动中增进了民众对政府政策的理解和支持,政府也广泛采纳群众的意见避免了一些可能错误的决策。在当今中央提出的“老虎与苍蝇一起打”反腐号召中,群众通过新兴的信息通信交流平台“微博”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情报,协助中央惩治了一些大的和小的贪官污吏,大大震撼了贪官们的神经,有效扼制腐败广泛蔓延的势头。中国的电子政务建设加强了政务管理的信息化,借助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人民更好地行使了“当家作主”的权利,国家的政务管理也更加高效、民主和透明,从而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也实现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程序化。

最后中国社会整体信息化程度逐渐提高。中国的社会信息化程度与世界上发达国家比较还是有较大差距,但是把中国的今天和昨天比较,我国的社会信息化程度还是处于上升趋势中。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上看,中国已经开始运用信息文化这一文化与科技整合的新兴文化形态,全面加强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建设和中国的信息文明建设。在计算机通信技术的支持下,文化的传播方式已经超跃了传统媒体技术,它能更有效、更准确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给国民,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国民的行为方式。从国民的信息化生活方式看,国民的信息化生活方式丰富多彩,上网人数增加,上网时间延长,网民向低学历人群扩张,这些变化说明中国没有因为信息化的发展加剧“数字鸿沟①①即在全球数字化进程中,由于对信息的获取、网络技术应用程度的不同以及创新能力的差别产生实质性的信息落差、知识分隔和贫富分化,并随着信息化进程的深入而成为不可逾越的鸿沟。 ”的扩大,反而是对这一矛盾有所缓解。国民的信息化生活方式有:使用即时通信软件进行信息交流、通过搜索引擎收集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免费下载或者收听网络音乐和收看网络视频、通过网络游戏来休闲娱乐、通过微博发布、收看和学习最新的观点与知识、用电子邮件与全世界的朋友交流、通过网络购物来满足全家人的消费需求、通过网络文学平台免费阅读和撰写各种文体的文学作品、网上银行和网上支付让个人和企业足不出户就可以实现资金转移和支付、通过在线旅行预订享受最经济的旅行体验、借助网络的互联功能聚集大家的购买力来团购最实惠的商品、通过网络炒股繁荣中国的虚拟经济市场。据CNNIC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在性别结构上,中国网民中男女比例为558:442;在年龄结构上,10岁至39岁之间网民最多,占797%,而在40岁至60岁以上网民比2011年要增加24%;在学历结构上,高中以上占534%;在职业结构上,除学生以外的网民占749%,其中公司白领和个体工商户占较高比例;在收入结构上,网民月收入在2000元以上的人群所占比例继续提升,达到467%,相比2011年提升了65个百分点;在上网时长上,2012年中国网民的人均每周上网时长达到205小时,相比2011年提升18个小时。从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看,中国借助信息化生产方式有助于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信息社会主义提倡信息化的生产方式,因为它是一种低碳的生产方式,它彻底告别了传统行业的高污染高排放的非生态化生产方式。而中国实行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所提倡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路,就是要实行信息化的生产方式,这也说明了中国与信息社会主义的高度契合。

综上所述,信息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技术社会形态与经济社会形态复合视角下的又一新的社会形态,它的形成和实现是具有现实可能性的。这一社会形态理论的提出有助于把握信息时代社会主义所呈现的新特征,有助于社会主义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有助于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进一步拓展,有助于人民群众利益的进一步维护,从而有力彰显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参考文献:

[1] 肖峰 走向技术形态与经济形态的整合观[J]. 河北学刊 2004(1): 41-46.

[2] 赵家祥 社会形态概念新议[J]. 现代哲学 1986(4): 57-61.

[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42.

[4] 列宁 列宁全集第30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4: 303.

[5] 吴敬琏 改革:我们正在过大关[M]. 北京: 三联书店, 2001: 210.

[6] 陶文昭 论信息时代的两制竞争[J]. 社会主义研究 2006(1): 113-116.

[7] 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信息化统计评价研究组 2012年中国信息化发展指数(Ⅱ)研究报告[J]. 调研世界 2012(12): 3-7.

[8]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J].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2013

最后中国社会整体信息化程度逐渐提高。中国的社会信息化程度与世界上发达国家比较还是有较大差距,但是把中国的今天和昨天比较,我国的社会信息化程度还是处于上升趋势中。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上看,中国已经开始运用信息文化这一文化与科技整合的新兴文化形态,全面加强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建设和中国的信息文明建设。在计算机通信技术的支持下,文化的传播方式已经超跃了传统媒体技术,它能更有效、更准确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给国民,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国民的行为方式。从国民的信息化生活方式看,国民的信息化生活方式丰富多彩,上网人数增加,上网时间延长,网民向低学历人群扩张,这些变化说明中国没有因为信息化的发展加剧“数字鸿沟①①即在全球数字化进程中,由于对信息的获取、网络技术应用程度的不同以及创新能力的差别产生实质性的信息落差、知识分隔和贫富分化,并随着信息化进程的深入而成为不可逾越的鸿沟。 ”的扩大,反而是对这一矛盾有所缓解。国民的信息化生活方式有:使用即时通信软件进行信息交流、通过搜索引擎收集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免费下载或者收听网络音乐和收看网络视频、通过网络游戏来休闲娱乐、通过微博发布、收看和学习最新的观点与知识、用电子邮件与全世界的朋友交流、通过网络购物来满足全家人的消费需求、通过网络文学平台免费阅读和撰写各种文体的文学作品、网上银行和网上支付让个人和企业足不出户就可以实现资金转移和支付、通过在线旅行预订享受最经济的旅行体验、借助网络的互联功能聚集大家的购买力来团购最实惠的商品、通过网络炒股繁荣中国的虚拟经济市场。据CNNIC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在性别结构上,中国网民中男女比例为558:442;在年龄结构上,10岁至39岁之间网民最多,占797%,而在40岁至60岁以上网民比2011年要增加24%;在学历结构上,高中以上占534%;在职业结构上,除学生以外的网民占749%,其中公司白领和个体工商户占较高比例;在收入结构上,网民月收入在2000元以上的人群所占比例继续提升,达到467%,相比2011年提升了65个百分点;在上网时长上,2012年中国网民的人均每周上网时长达到205小时,相比2011年提升18个小时。从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看,中国借助信息化生产方式有助于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信息社会主义提倡信息化的生产方式,因为它是一种低碳的生产方式,它彻底告别了传统行业的高污染高排放的非生态化生产方式。而中国实行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所提倡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路,就是要实行信息化的生产方式,这也说明了中国与信息社会主义的高度契合。

综上所述,信息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技术社会形态与经济社会形态复合视角下的又一新的社会形态,它的形成和实现是具有现实可能性的。这一社会形态理论的提出有助于把握信息时代社会主义所呈现的新特征,有助于社会主义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有助于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进一步拓展,有助于人民群众利益的进一步维护,从而有力彰显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参考文献:

[1] 肖峰 走向技术形态与经济形态的整合观[J]. 河北学刊 2004(1): 41-46.

[2] 赵家祥 社会形态概念新议[J]. 现代哲学 1986(4): 57-61.

[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42.

[4] 列宁 列宁全集第30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4: 303.

[5] 吴敬琏 改革:我们正在过大关[M]. 北京: 三联书店, 2001: 210.

[6] 陶文昭 论信息时代的两制竞争[J]. 社会主义研究 2006(1): 113-116.

[7] 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信息化统计评价研究组 2012年中国信息化发展指数(Ⅱ)研究报告[J]. 调研世界 2012(12): 3-7.

[8]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J].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2013

最后中国社会整体信息化程度逐渐提高。中国的社会信息化程度与世界上发达国家比较还是有较大差距,但是把中国的今天和昨天比较,我国的社会信息化程度还是处于上升趋势中。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上看,中国已经开始运用信息文化这一文化与科技整合的新兴文化形态,全面加强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建设和中国的信息文明建设。在计算机通信技术的支持下,文化的传播方式已经超跃了传统媒体技术,它能更有效、更准确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给国民,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国民的行为方式。从国民的信息化生活方式看,国民的信息化生活方式丰富多彩,上网人数增加,上网时间延长,网民向低学历人群扩张,这些变化说明中国没有因为信息化的发展加剧“数字鸿沟①①即在全球数字化进程中,由于对信息的获取、网络技术应用程度的不同以及创新能力的差别产生实质性的信息落差、知识分隔和贫富分化,并随着信息化进程的深入而成为不可逾越的鸿沟。 ”的扩大,反而是对这一矛盾有所缓解。国民的信息化生活方式有:使用即时通信软件进行信息交流、通过搜索引擎收集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免费下载或者收听网络音乐和收看网络视频、通过网络游戏来休闲娱乐、通过微博发布、收看和学习最新的观点与知识、用电子邮件与全世界的朋友交流、通过网络购物来满足全家人的消费需求、通过网络文学平台免费阅读和撰写各种文体的文学作品、网上银行和网上支付让个人和企业足不出户就可以实现资金转移和支付、通过在线旅行预订享受最经济的旅行体验、借助网络的互联功能聚集大家的购买力来团购最实惠的商品、通过网络炒股繁荣中国的虚拟经济市场。据CNNIC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在性别结构上,中国网民中男女比例为558:442;在年龄结构上,10岁至39岁之间网民最多,占797%,而在40岁至60岁以上网民比2011年要增加24%;在学历结构上,高中以上占534%;在职业结构上,除学生以外的网民占749%,其中公司白领和个体工商户占较高比例;在收入结构上,网民月收入在2000元以上的人群所占比例继续提升,达到467%,相比2011年提升了65个百分点;在上网时长上,2012年中国网民的人均每周上网时长达到205小时,相比2011年提升18个小时。从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看,中国借助信息化生产方式有助于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信息社会主义提倡信息化的生产方式,因为它是一种低碳的生产方式,它彻底告别了传统行业的高污染高排放的非生态化生产方式。而中国实行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所提倡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路,就是要实行信息化的生产方式,这也说明了中国与信息社会主义的高度契合。

综上所述,信息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技术社会形态与经济社会形态复合视角下的又一新的社会形态,它的形成和实现是具有现实可能性的。这一社会形态理论的提出有助于把握信息时代社会主义所呈现的新特征,有助于社会主义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有助于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进一步拓展,有助于人民群众利益的进一步维护,从而有力彰显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参考文献:

[1] 肖峰 走向技术形态与经济形态的整合观[J]. 河北学刊 2004(1): 41-46.

[2] 赵家祥 社会形态概念新议[J]. 现代哲学 1986(4): 57-61.

[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42.

[4] 列宁 列宁全集第30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4: 303.

[5] 吴敬琏 改革:我们正在过大关[M]. 北京: 三联书店, 2001: 210.

[6] 陶文昭 论信息时代的两制竞争[J]. 社会主义研究 2006(1): 113-116.

[7] 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信息化统计评价研究组 2012年中国信息化发展指数(Ⅱ)研究报告[J]. 调研世界 2012(12): 3-7.

[8]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J].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2013

猜你喜欢
社会主义
“三个代表”对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意义
当代中国“两会”与社会主义民主两种重要形式的关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多维话语系统的构建
借助乡土文化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创新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路径的思考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需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
关于正确认识和处理“两制”关系的几点思考
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建新时期高中思想政治课堂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学生社团建设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