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理教学须适时有度

2014-05-07 18:26陈丽彬叶秀萍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14年3期
关键词:字义字理人教版

陈丽彬 叶秀萍

了解生字的渊源与演变过程,对学生学好汉字具有积极的作用。不过,小学生毕竟年龄小,阅历少,如果生字教学中过度地运用字理分析,必然适得其反,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只有根据不同的课型,选取合适的汉字和方法,选择适当的时机,进行适度的字理分析教学,才能提高识字效率,促进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现结合我们应用汉字学教学识字与观课的几个案例来谈谈对字理教学的看法。

一、字理教学应找准时机

俗话说:“好钢用在刀刃上。”运用字理知识进行教学也是如此。字理知识的运用应选择最佳的教学时机,用于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上,用于学生学习有困惑的时候,用于合适的教学环节,这样更容易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运用字理,在教学关键处提点。

一篇文章往往会有几个最富表现力、最能帮助读者理解整个作品的重要词句,这些词句如果在题目中,就叫“题眼”;如果在文段中,就是文章的“文眼”,它们通常就是我们的教学关键点。教学时,如果能紧扣题眼或文眼适当渗透汉字知识,并辐射开去,必将对学生理解、感悟全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穷人》一课,讲述的是生活贫困的渔夫夫妇宁可自己受苦,也要收养邻居孤儿的感人故事。文中渔夫的话:“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关键词“熬”值得细究。可这样引导:“熬”字,本义为“干煎”,字从“灬”(“火”的变体),引申为比喻义“忍耐、坚持”。再引导学生想象在火上被慢慢煎熬的痛苦,体会渔夫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助人的决心。接着用“挺”和“撑”两字与之比较,使学生领悟到:“挺”“撑”与“熬”字义相近,却不及“熬”字形象准确。“熬”字更能表现出渔夫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好品质。抓住“文眼”,仔细推敲,不仅使学生深刻地领会了课文的内涵,而且明白了掌握准确的字义在阅读和写作中的重要性。

2.运用字理,在学生困惑时解疑。

教学中经常会出现学生不易理解的字词。因字典、文中注释都只讲字义而不分析字的形、音、义关系,学生查字典或读注释了解字义,却多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教师要选择有效策略帮助学生,方法之一就是引导学生联系语境,深入了解字理,这样常常能化难为易,又能使学生觉得汉字生动有趣。

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的最后一句“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的理解是个难点。这是文言文句式,学生在小学阶段第一次接触,容易根据生活常识,把“家禽”理解为家里养的鸡鸭鹅等。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借助“禽”的字理知识帮助学生理解,那将会水到渠成:出示“禽”的金文“■”,告诉学生“禽”是个形声字,上部是“今”字,做声旁,因此,“禽”的韵母是in音;下部是有柄的捕鸟网,“禽”的本义为“持网捕鸟”,后来引申为“飞行的鸟类”。本文中的“家禽”是两个词,指的是“家里养的鸟”,应读成“夫子家/禽”。这样一来,学生既理解了文言文语言高度凝练的特点,又解决了朗读的断句问题。

3.运用字理,在恰当的环节点拨。

字理知识,在不同的教学环节所起的作用是不一样的。教师在备课时应反复思量,有机地在各个教学环节穿插运用字理教学,使它充分发挥不同的作用,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

如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识字3》中的“隔”字,笔者曾听过某位教师执教,她先出示“隔”字,告诉学生:“隔”字有一个左耳旁。这个左耳,和耳朵没有关系,表示高大的土山,有阻隔作用。再出示“台湾岛,隔海峡”及中国地图,从而让学生明白海峡同样有阻隔作用,并让学生组词理解。

课上到这儿,我觉得这位教师对“隔”的形义教学是很成功的,在识字环节采用这样的字理教学,以“隔”的部首理解字义,简洁明了。接着,这位教师话锋一转,引导学生掌握字形:

师:“隔”字写的时候该注意些什么呢?(出示“隔”的图解文样,让生理解“隔”的右边为鼎状炊具,上方表示蒸笼的好几个抽屉,下方一横表示一口锅。强调不能写成两横。)

“隔”字学生确实容易写错,这样的指导十分必要。可遗憾的是教师指导后却没有落实“写”,这不但使讲“隔”的字理目的不明,也使指导的作用大大减弱,因为学生不写字实践,对知识很快就会忘记的。如果在学生书写时讲这些字理,字理的效果显然能发挥出明显的功效。

二、字理教学应把握尺度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灵活运用字理知识,根据教学所需而定,注意把握好字理知识运用的准确性、深与浅及选用的合理性,有节度、有方法地传授字理知识,使它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才能真正为课堂教学服务。

1.仔细斟酌,正确选用。

在教学中应用字理知识须准确。教师应严格按照字理知识分析汉字,切不可随心所欲地解构汉字,对汉字的音、形、义进行不科学的解释。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部分教师还是存在随意解析汉字的问题。如有位教师是这样区别形近字“即”与“既”的:

师:(出示汉字“即”与“既”,并在字上注音。)这两个字很容易混淆。请读这两个字,边读边思考它们的声调与字形的右部有什么联系。

(生说不出)

师:“即”的右部是两笔,它的声调是——

生:第二声。

师:“既”的右部是四笔,它的声调是——

生:(恍然大悟)第四声。

2.深入浅出,形象易懂。

运用字理进行识字教学,应该化难为易,利用字理知识帮助学生掌握一些易错易混淆的字,而不是故意为之,使它成为课堂的一种负担。教师应该在自己理解汉字构字原理的基础上,用生动易懂的语言传授给学生。这样深入浅出的教学,学生自然易于掌握,兴趣盎然。

有位教师执教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玲玲的画》一课时,生动地引导学生区分形近字“幅”与“副”,让人印象深刻:

师:“幅”是个形声字。“畐”是声旁,原写作“■”,是酒坛子的象形。“巾”是它的形旁,表示布帛的宽度。“幅”可以当量词,指有一定宽度、一定面积的东西。我们可以说:一幅——

……

师:“幅”有个双胞胎兄弟,就是“副”。“副”字从“刀”,表示分开。原指把酒坛子分成两半。后来就引申为形容两个一模一样的东西。它可以当量词,表示一双。谁能说说,你见过一副——

生:一副筷子、一副手套。

生:一副眼镜、一副对联。

看,这位教师把“幅”与“副”深奥的本义,通过生动、浅显的语言向学生传授,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两个形近字的不同含义,真可谓精妙,有事半功倍之效。

3.因字而异,找准角度。

对于一些学生难掌握、易混淆的生字,或是有助于深入体会文意的字词,为了让学生正确了解字义,应视不同的汉字和不同的情况,选择恰当的方法,不然可能将简单的字义复杂化,增添学生的负担。

“取法乎上,仅得其中”,教师在字理知识的应用教学中,应始终坚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原则,这样才有可能做到适时有度地教学,发挥字理的最大价值。

(作者单位:福建厦门市集美区曾营小学)

(责任编辑 郝 波)

了解生字的渊源与演变过程,对学生学好汉字具有积极的作用。不过,小学生毕竟年龄小,阅历少,如果生字教学中过度地运用字理分析,必然适得其反,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只有根据不同的课型,选取合适的汉字和方法,选择适当的时机,进行适度的字理分析教学,才能提高识字效率,促进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现结合我们应用汉字学教学识字与观课的几个案例来谈谈对字理教学的看法。

一、字理教学应找准时机

俗话说:“好钢用在刀刃上。”运用字理知识进行教学也是如此。字理知识的运用应选择最佳的教学时机,用于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上,用于学生学习有困惑的时候,用于合适的教学环节,这样更容易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运用字理,在教学关键处提点。

一篇文章往往会有几个最富表现力、最能帮助读者理解整个作品的重要词句,这些词句如果在题目中,就叫“题眼”;如果在文段中,就是文章的“文眼”,它们通常就是我们的教学关键点。教学时,如果能紧扣题眼或文眼适当渗透汉字知识,并辐射开去,必将对学生理解、感悟全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穷人》一课,讲述的是生活贫困的渔夫夫妇宁可自己受苦,也要收养邻居孤儿的感人故事。文中渔夫的话:“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关键词“熬”值得细究。可这样引导:“熬”字,本义为“干煎”,字从“灬”(“火”的变体),引申为比喻义“忍耐、坚持”。再引导学生想象在火上被慢慢煎熬的痛苦,体会渔夫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助人的决心。接着用“挺”和“撑”两字与之比较,使学生领悟到:“挺”“撑”与“熬”字义相近,却不及“熬”字形象准确。“熬”字更能表现出渔夫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好品质。抓住“文眼”,仔细推敲,不仅使学生深刻地领会了课文的内涵,而且明白了掌握准确的字义在阅读和写作中的重要性。

2.运用字理,在学生困惑时解疑。

教学中经常会出现学生不易理解的字词。因字典、文中注释都只讲字义而不分析字的形、音、义关系,学生查字典或读注释了解字义,却多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教师要选择有效策略帮助学生,方法之一就是引导学生联系语境,深入了解字理,这样常常能化难为易,又能使学生觉得汉字生动有趣。

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的最后一句“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的理解是个难点。这是文言文句式,学生在小学阶段第一次接触,容易根据生活常识,把“家禽”理解为家里养的鸡鸭鹅等。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借助“禽”的字理知识帮助学生理解,那将会水到渠成:出示“禽”的金文“■”,告诉学生“禽”是个形声字,上部是“今”字,做声旁,因此,“禽”的韵母是in音;下部是有柄的捕鸟网,“禽”的本义为“持网捕鸟”,后来引申为“飞行的鸟类”。本文中的“家禽”是两个词,指的是“家里养的鸟”,应读成“夫子家/禽”。这样一来,学生既理解了文言文语言高度凝练的特点,又解决了朗读的断句问题。

3.运用字理,在恰当的环节点拨。

字理知识,在不同的教学环节所起的作用是不一样的。教师在备课时应反复思量,有机地在各个教学环节穿插运用字理教学,使它充分发挥不同的作用,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

如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识字3》中的“隔”字,笔者曾听过某位教师执教,她先出示“隔”字,告诉学生:“隔”字有一个左耳旁。这个左耳,和耳朵没有关系,表示高大的土山,有阻隔作用。再出示“台湾岛,隔海峡”及中国地图,从而让学生明白海峡同样有阻隔作用,并让学生组词理解。

课上到这儿,我觉得这位教师对“隔”的形义教学是很成功的,在识字环节采用这样的字理教学,以“隔”的部首理解字义,简洁明了。接着,这位教师话锋一转,引导学生掌握字形:

师:“隔”字写的时候该注意些什么呢?(出示“隔”的图解文样,让生理解“隔”的右边为鼎状炊具,上方表示蒸笼的好几个抽屉,下方一横表示一口锅。强调不能写成两横。)

“隔”字学生确实容易写错,这样的指导十分必要。可遗憾的是教师指导后却没有落实“写”,这不但使讲“隔”的字理目的不明,也使指导的作用大大减弱,因为学生不写字实践,对知识很快就会忘记的。如果在学生书写时讲这些字理,字理的效果显然能发挥出明显的功效。

二、字理教学应把握尺度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灵活运用字理知识,根据教学所需而定,注意把握好字理知识运用的准确性、深与浅及选用的合理性,有节度、有方法地传授字理知识,使它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才能真正为课堂教学服务。

1.仔细斟酌,正确选用。

在教学中应用字理知识须准确。教师应严格按照字理知识分析汉字,切不可随心所欲地解构汉字,对汉字的音、形、义进行不科学的解释。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部分教师还是存在随意解析汉字的问题。如有位教师是这样区别形近字“即”与“既”的:

师:(出示汉字“即”与“既”,并在字上注音。)这两个字很容易混淆。请读这两个字,边读边思考它们的声调与字形的右部有什么联系。

(生说不出)

师:“即”的右部是两笔,它的声调是——

生:第二声。

师:“既”的右部是四笔,它的声调是——

生:(恍然大悟)第四声。

2.深入浅出,形象易懂。

运用字理进行识字教学,应该化难为易,利用字理知识帮助学生掌握一些易错易混淆的字,而不是故意为之,使它成为课堂的一种负担。教师应该在自己理解汉字构字原理的基础上,用生动易懂的语言传授给学生。这样深入浅出的教学,学生自然易于掌握,兴趣盎然。

有位教师执教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玲玲的画》一课时,生动地引导学生区分形近字“幅”与“副”,让人印象深刻:

师:“幅”是个形声字。“畐”是声旁,原写作“■”,是酒坛子的象形。“巾”是它的形旁,表示布帛的宽度。“幅”可以当量词,指有一定宽度、一定面积的东西。我们可以说:一幅——

……

师:“幅”有个双胞胎兄弟,就是“副”。“副”字从“刀”,表示分开。原指把酒坛子分成两半。后来就引申为形容两个一模一样的东西。它可以当量词,表示一双。谁能说说,你见过一副——

生:一副筷子、一副手套。

生:一副眼镜、一副对联。

看,这位教师把“幅”与“副”深奥的本义,通过生动、浅显的语言向学生传授,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两个形近字的不同含义,真可谓精妙,有事半功倍之效。

3.因字而异,找准角度。

对于一些学生难掌握、易混淆的生字,或是有助于深入体会文意的字词,为了让学生正确了解字义,应视不同的汉字和不同的情况,选择恰当的方法,不然可能将简单的字义复杂化,增添学生的负担。

“取法乎上,仅得其中”,教师在字理知识的应用教学中,应始终坚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原则,这样才有可能做到适时有度地教学,发挥字理的最大价值。

(作者单位:福建厦门市集美区曾营小学)

(责任编辑 郝 波)

了解生字的渊源与演变过程,对学生学好汉字具有积极的作用。不过,小学生毕竟年龄小,阅历少,如果生字教学中过度地运用字理分析,必然适得其反,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只有根据不同的课型,选取合适的汉字和方法,选择适当的时机,进行适度的字理分析教学,才能提高识字效率,促进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现结合我们应用汉字学教学识字与观课的几个案例来谈谈对字理教学的看法。

一、字理教学应找准时机

俗话说:“好钢用在刀刃上。”运用字理知识进行教学也是如此。字理知识的运用应选择最佳的教学时机,用于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上,用于学生学习有困惑的时候,用于合适的教学环节,这样更容易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运用字理,在教学关键处提点。

一篇文章往往会有几个最富表现力、最能帮助读者理解整个作品的重要词句,这些词句如果在题目中,就叫“题眼”;如果在文段中,就是文章的“文眼”,它们通常就是我们的教学关键点。教学时,如果能紧扣题眼或文眼适当渗透汉字知识,并辐射开去,必将对学生理解、感悟全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穷人》一课,讲述的是生活贫困的渔夫夫妇宁可自己受苦,也要收养邻居孤儿的感人故事。文中渔夫的话:“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关键词“熬”值得细究。可这样引导:“熬”字,本义为“干煎”,字从“灬”(“火”的变体),引申为比喻义“忍耐、坚持”。再引导学生想象在火上被慢慢煎熬的痛苦,体会渔夫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助人的决心。接着用“挺”和“撑”两字与之比较,使学生领悟到:“挺”“撑”与“熬”字义相近,却不及“熬”字形象准确。“熬”字更能表现出渔夫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好品质。抓住“文眼”,仔细推敲,不仅使学生深刻地领会了课文的内涵,而且明白了掌握准确的字义在阅读和写作中的重要性。

2.运用字理,在学生困惑时解疑。

教学中经常会出现学生不易理解的字词。因字典、文中注释都只讲字义而不分析字的形、音、义关系,学生查字典或读注释了解字义,却多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教师要选择有效策略帮助学生,方法之一就是引导学生联系语境,深入了解字理,这样常常能化难为易,又能使学生觉得汉字生动有趣。

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的最后一句“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的理解是个难点。这是文言文句式,学生在小学阶段第一次接触,容易根据生活常识,把“家禽”理解为家里养的鸡鸭鹅等。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借助“禽”的字理知识帮助学生理解,那将会水到渠成:出示“禽”的金文“■”,告诉学生“禽”是个形声字,上部是“今”字,做声旁,因此,“禽”的韵母是in音;下部是有柄的捕鸟网,“禽”的本义为“持网捕鸟”,后来引申为“飞行的鸟类”。本文中的“家禽”是两个词,指的是“家里养的鸟”,应读成“夫子家/禽”。这样一来,学生既理解了文言文语言高度凝练的特点,又解决了朗读的断句问题。

3.运用字理,在恰当的环节点拨。

字理知识,在不同的教学环节所起的作用是不一样的。教师在备课时应反复思量,有机地在各个教学环节穿插运用字理教学,使它充分发挥不同的作用,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

如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识字3》中的“隔”字,笔者曾听过某位教师执教,她先出示“隔”字,告诉学生:“隔”字有一个左耳旁。这个左耳,和耳朵没有关系,表示高大的土山,有阻隔作用。再出示“台湾岛,隔海峡”及中国地图,从而让学生明白海峡同样有阻隔作用,并让学生组词理解。

课上到这儿,我觉得这位教师对“隔”的形义教学是很成功的,在识字环节采用这样的字理教学,以“隔”的部首理解字义,简洁明了。接着,这位教师话锋一转,引导学生掌握字形:

师:“隔”字写的时候该注意些什么呢?(出示“隔”的图解文样,让生理解“隔”的右边为鼎状炊具,上方表示蒸笼的好几个抽屉,下方一横表示一口锅。强调不能写成两横。)

“隔”字学生确实容易写错,这样的指导十分必要。可遗憾的是教师指导后却没有落实“写”,这不但使讲“隔”的字理目的不明,也使指导的作用大大减弱,因为学生不写字实践,对知识很快就会忘记的。如果在学生书写时讲这些字理,字理的效果显然能发挥出明显的功效。

二、字理教学应把握尺度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灵活运用字理知识,根据教学所需而定,注意把握好字理知识运用的准确性、深与浅及选用的合理性,有节度、有方法地传授字理知识,使它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才能真正为课堂教学服务。

1.仔细斟酌,正确选用。

在教学中应用字理知识须准确。教师应严格按照字理知识分析汉字,切不可随心所欲地解构汉字,对汉字的音、形、义进行不科学的解释。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部分教师还是存在随意解析汉字的问题。如有位教师是这样区别形近字“即”与“既”的:

师:(出示汉字“即”与“既”,并在字上注音。)这两个字很容易混淆。请读这两个字,边读边思考它们的声调与字形的右部有什么联系。

(生说不出)

师:“即”的右部是两笔,它的声调是——

生:第二声。

师:“既”的右部是四笔,它的声调是——

生:(恍然大悟)第四声。

2.深入浅出,形象易懂。

运用字理进行识字教学,应该化难为易,利用字理知识帮助学生掌握一些易错易混淆的字,而不是故意为之,使它成为课堂的一种负担。教师应该在自己理解汉字构字原理的基础上,用生动易懂的语言传授给学生。这样深入浅出的教学,学生自然易于掌握,兴趣盎然。

有位教师执教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玲玲的画》一课时,生动地引导学生区分形近字“幅”与“副”,让人印象深刻:

师:“幅”是个形声字。“畐”是声旁,原写作“■”,是酒坛子的象形。“巾”是它的形旁,表示布帛的宽度。“幅”可以当量词,指有一定宽度、一定面积的东西。我们可以说:一幅——

……

师:“幅”有个双胞胎兄弟,就是“副”。“副”字从“刀”,表示分开。原指把酒坛子分成两半。后来就引申为形容两个一模一样的东西。它可以当量词,表示一双。谁能说说,你见过一副——

生:一副筷子、一副手套。

生:一副眼镜、一副对联。

看,这位教师把“幅”与“副”深奥的本义,通过生动、浅显的语言向学生传授,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两个形近字的不同含义,真可谓精妙,有事半功倍之效。

3.因字而异,找准角度。

对于一些学生难掌握、易混淆的生字,或是有助于深入体会文意的字词,为了让学生正确了解字义,应视不同的汉字和不同的情况,选择恰当的方法,不然可能将简单的字义复杂化,增添学生的负担。

“取法乎上,仅得其中”,教师在字理知识的应用教学中,应始终坚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原则,这样才有可能做到适时有度地教学,发挥字理的最大价值。

(作者单位:福建厦门市集美区曾营小学)

(责任编辑 郝 波)

猜你喜欢
字义字理人教版
人教版11.1功-教学设计
“字理识字”与“俗解汉字”两种教学法的有效性研究
“多说一遍”字音字义大不相同!
巧用字理教学提高识字效率
运用字理教学,提高识字教学的实效
字理,风景这边独好
绝和决
燥、躁、噪
一把破扇引发的“憾”与“撼”
人教版必修四核心词汇闯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