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丽霞 王坤茜[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昆明 650093]
作 者:马丽霞,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硕士(学术型) ,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及理论研究;王坤茜,博士,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工业设计系主任,研究方向:工业设计及设计符号学研究。
中国绘画伴随中国历史文明的起始,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有萌芽形式的产生,主要为彩陶纹样,是一种对于原始图腾的崇拜,发展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才逐步形成绘画体系,再经过数千年来古代文人墨客孜孜不倦的努力,才逐步形成新近的水墨绘画体系。
20世纪末,文化和艺术发展的大环境是“多元并存”,因而水墨绘画的发展体现在两个方面:一种是对于“现代性”的不断认识和追求,寻求水墨绘画新的载体、技法和形式,其代表人物为徐悲鸿和林风眠;另一种表现在墨守常规保持中国绘画的独立体系,要求画家具有反时代潮流的大无畏精神,保持水墨绘画本来面貌,使其循序渐进地向前发展,其代表人物为齐白石、黄宾虹。
中国绘画的意识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其表现形式并不完善,是一种创作的精神状态描述,其绘画的深层艺术意蕴并不完善,因而只是一种绘画的萌芽意识。
魏晋时期逐步发展成为完整的绘画体系,此时品评绘画体系也逐步建立,初步的品评绘画的框架逐步形成,此时具有代表性的是谢赫的《古画品录》,他在作品中提出绘画的六法:虽画有六法,罕能尽该,而自古及今,各善一节。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形象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摹写是也。①它是绘画的准则还是品评绘画的方法,在历史上一直是一个极具争议话题,如:“气韵生动”不单单是绘画品评一种模式,更是精确的体现中国艺术的审美理论,与顾恺之提出的绘画创作理论近似,追求的目标与中国文学审美精神交相呼应,因而,发展至今仍然对现今水墨绘画创作影响深远,同时也蕴含了中国文学审美的核心精神——儒释道。
隋朝在中国历史上稍纵即逝,但是对于中国绘画的发展在历史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过渡时期,同时对于唐代绘画的发展也起到了推动作用。唐代绘画是在魏晋绘画基础上发展的,其绘画重心有所偏移,绘画题材更加世俗化,新的绘画画论框架逐步形成,乃至五代、两宋时期的绘画都以此为标准向前发展。唐代画家张彦远在其创作的《历代名画记》中对谢赫提出的“六法”进行了新的演绎,是以现实为理论依据而衍生出的绘画创作理论,同时山水绘画领域在这一时期也得到发展,王维以诗入画,创造出了简淡抒情的意境,特别是他首先采用“破墨”之技法,大大发展了山水画的意境,对山水画的变革做出了重大贡献。②同时他也是书、画、诗同源的创始人,因而水墨绘画在这一时期走向了一个新纪元。
中国绘画发展到宋代,水墨绘画的发展形式与当时的人文、社会矛盾紧密联系,于是人文画在这一时期得到快速发展,在唐代王维的倡导和基础上人文画画论更为系统化和理论化。其代表是米家父子的“米家山水”,“二米”的山云是以泼墨技法的表现形式来表现的,并且以积墨和破墨表现形式加以点缀;其绘画画面的紧要处,又常以焦墨来提其神韵。因此其画面墨色的浓淡干湿表现得极为精准,画面层次分明,精准地表现了江南的云山雾水“。二米”的山水属于大写意,其把水墨技法提高了一个层次,对于我国的水墨绘画影响极大,其绘画形式在宋代极具特色,为元朝绘画的发展提供了方向。
图1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图2 八大山人《河上花图》
水墨绘画发展到元朝时的特点是“逸”与“气”的交叠,与宋代绘画的思想风尚紧密联系,在此基础上迅速发展形成水墨绘画特有的意境美。元朝时期,汉人遭受异族统治和压迫,前朝遗民处于极大困苦中,文化成为他们的宣泄方式,因而这一时期的绘画作品的题材倾向于山林隐逸。这一时期的画家对于自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从画里画外,画家的思想情感和志趣,都清晰可见。其代表人物为赵孟和黄公望。赵孟的书法和绘画造诣极高,他强调绘画中诗、书、画的相互影响,他以其特殊的历史声望和绘画才能,提出此论点,为后世展示了无限的发展空间。黄公望得到舅舅赵孟的传授,融合宋代各大家之所长,到晚年他所创作的《富春山居图》(图1) 举世闻名。这是一幅元代文人画中的实地写生的山水画,笔势雄伟,笔意简远而逸迈,体现了“逸”与“气”的交融。元代绘画在中国绘画史上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为后世水墨绘画的发展提供了发展依据,在绘画历史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点。
明清时期水墨绘画发展到巅峰时代,各类优秀的水墨作品,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此时的水墨绘画可以精确地表达其文人的逸趣和思想情感,即:是融合儒释道核心思想的产物,是寄情于山水的山水精神与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禅宗的顿悟思想以及儒家的中庸思想相互交融的产物。都是为了强调创作主体与宇宙万物的相互融合、相互交融,追求山水一体,万物皆一的自然唯心主义。这一时期八大山人独具特色如(图2) ,其绘画笔逸恣纵、意气恒升,不求完整但得完整,其绘画受黄公望和董其昌影响很大,晚年绘画浑朴酣畅中又不失明朗秀气,其绘画作品蕴含中国核心思想、儒释道精神,体现天人合一、万物皆空的山水精神,是一种逸趣的体现。
明清之后的绘画将随中国的发展而不断进步取得光辉成绩。
现今社会处在一个相互融合、多元并存的时代,其为水墨绘画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和挑战。相互融合,就必然受到外来文化和绘画形式的影响,这不仅开阔了国人的眼界同时为中国绘画注入新鲜血液,丰富了水墨绘画技法、形式和载体,同时也为水墨绘画的发展带来一系列问题。
将“多元化”的发展观念运用到水墨绘画中,必然将水墨绘画的发展推向一个新纪元,同时促使当今水墨绘画衍生出两个具有代表性的画派,传统派和融合派。传统派水墨绘画的绘画论点是墨守成规保持中国绘画的独立体系,要求画家在创作绘画作品时保持水墨绘画本来面貌,使其循序渐进地向前发展,保守历经千年传承发展的水墨绘画语义——儒释道精神,使其自由发展,其代表人物为齐白石、黄宾虹等。融合派是一种对于“现代性”的不断追求,对于水墨绘画的载体、形式、材料不断地认识和研究,寻求新的绘画表现形式,使水墨绘画不断地融合多元文化,其代表人物是一批对于新的绘画形式不断探索和研究的、具有大无畏精神的时代先锋画家徐悲鸿和林风眠。融合派对于水墨绘画向前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是同样也存在一些问题,一些年轻的画家为了追求标新立异,一味地求新,而丢失了中国水墨绘画的内在精神——意,这就为水墨绘画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对于内容和载体的不断创新的同时,切记中国水墨绘画的原则重“意”疏“物”。
纵观古今水墨绘画的发展,无论是唐宋元明清,还是现今水墨绘画的发展,都能看出:自古以来中国水墨绘画重“意”疏“物”,其“意”是指衍生于画家的精神境界、思想情感,以及对于道家天人合一的自然宇宙观的感悟。其不单单是一种山水精神,更加强调创作主体精神世界和人格魅力的感染力,与其所处的时代和当时的主流精神都有着密切的联系,现今水墨绘画如果一味地追求式样,而不注重绘画的精神,那么将偏离水墨绘画的精髓。这值得后人深思和警示。
① 程正喜:《浅谈陶瓷釉上花鸟的发展及审美价值》,《大江周刊》2011年第5期,第78页。
② 熊震:《从中国画历史梳理的角度看当代水墨问题》,《艺术评论》2011年第2期,第32—34页。
[1] 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上册) [M] .北京:中华书局,1980.
[2] 何加林.论“意”[J] .美术观察,201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