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树强
(南京市栖霞区教师进修学校,江苏南京 210028)
基于资源支撑型教学系统的移动学习研究
——南京市栖霞区移动学习应用介绍
☆ 陈树强
(南京市栖霞区教师进修学校,江苏南京 210028)
随着移动终端的日益普及,国内外许多城市已经在教育领域进行了移动学习的相关研究。南京市教育局在2012年也启动了“网络与数字环境下的教学实验项目”。南京市栖霞区几所学校加入到该项目中,开展了基于安卓系统的移动学习平台构建及应用研究。
移动学习;资源支撑型;平台
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选择,为此,国家教育部制定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规划里特别指出了建设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实现教育思想、理念、方法和手段全方位创新,对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构建学习型社会和人力资源强国具有重大意义。
南京市于2012年开展了首批二十所中小学参与的“网络与数字化环境下的教学实验项目”。可以预见未来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根本是要落实到数字化教学,扎根到日常教学的全过程中。
南京市栖霞区移动学习采用的是南京数模微电子有限公司研制的资源支撑型教学系统。该系统由资源支撑型教学平台(产品)、教学应用服务平台(教学模式)和资源支撑型教学流程(教学流程)三个部分组成。
1.资源支撑型教学平台
该平台由终端和服务器构成,通过人机交互界面和服务器数据库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教学资源的动态生成和消费使用,具体由教师平板电脑、学生平板电脑、教室无线局域网、班级空间网络云服务器4个部分组成。平台可无缝接入任何一间配备PC、宽带、投影仪的普通中小学教室,进行日常教学活动。资源支撑型教学平台架构图如图1。
图1
2.教学应用服务平台
该平台是通过对校教学服务实现教学模式的转变,应用服务平台的作用是促使资源支撑型教学平台常态化的使用,以达到资源在日常教学中的生成。对比传统教学方式,资源支撑型教学模式如图2所示。
图2
传统的黑板教学方式如图3所示,对比而言教学模式缺乏资源支持。
图3
3.资源支撑型教学流程
资源支撑型教学流程指班级空间资源在实际教学中的使用,从而达成学生学习效果明显的提升,由预习流程、上课流程、作业订正流程组成。每一个教学流程与班级空间资源之间的依赖与使用关系如图4所示。
图4
班级空间资源平台帮助教师建立规范化的教学流程。规范化的教学流程既保证了教学质量,又确保学校教学能因材施教和实施个性化学习。教学资源通过预习、新课、作业、答疑、诊断、订正、复习7个迭代步骤与学生个体的知识建构过程产生交织,让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群体均能获得对知识点完整的掌握,让学生的学习成绩取得明显提高。
传统教学方式缺乏资源支撑,在建立规范化教学流程方面比较困难,教学资源相比较而言无法通过标准流程与学生个体知识建构过程产生有效交织,往往寄希望于教师的责任心或优秀教师等人为主观努力因素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成绩。从这个意义上讲,建立在资源支撑型教学平台上的教学流程,比起使用黑板+纸质作业等传统手段的现有教学流程,将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校的教学水平。
资源支撑型教学流程同时支持学校用统计数据等量化的方式,通过班级空间资源数据来实现对教学质量的评估和监督管理。
1.学生终端软件包含学生终端信息配置管理模块、学生终端行为控制管理模块、学生终端文件管理模块、学生终端电子课堂交互模块、学生终端电子作业模块、其他工具模块(例如电子书)等(如表1)。
表1
学生终端电子作业模块其他工具模块电子作业收发及管理在线/离线写作业作业订正作业统计信息作业基于手写的答题作业基于摄像输入的答题电子版课本阅读、批注
2.教师终端软件包含教师终端信息配置管理模块、教师终端文件管理模块、教师终端电子课堂模块、教师终端电子作业模块(如表2)。
表2
3.班级空间功能与服务器端营运软件
班级空间是运行在服务器上的教学资源管理平台,包含前台网页和后台与终端设备接口的数据同步。支持学生用户通过登录方式进入班级空间,获取教学资源,支持教师用户进行网上备课和网上教学活动。具体功能包括以下方面。
·虚拟班级组班和学生名册管理。
·回看课堂视频录像。
·基于题库的作业出题。
·基于网络的作业发布和收缴。
·作业状态统计。
·作业分数按班级/题目/学生三大类统计结果。
·学生作业历史记录,个人错题库。
·班级通知发布和班级空间讨论区。
·个人学习资料库,可班级共享或不共享。
·教师年级组备课空间和讨论区。
·开设网络课堂,包括授课和作业练习。
目前,基于资源支撑型教学平台移动终端开始在我区各实验学校使用。我区摄山中学七年级、实验小学四年级、金陵小学四年级都开始常态化使用,尤其是摄山中学在2013年10月份的平板公开课相当成功,教师用平板给学生上课,学生通过平板和教师进行互动、书写家庭作业等,给参观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移动网络学习的研究才刚刚起步,相信在各实验学校的师生共同努力下,一定会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从而带动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1]马宁,赵飞龙,李洁.基于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移动学习模式[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12).
[2]王燕.依托“一对一数字化”移动平台 引领学生数学作业个性化[J].浙江教育技术,2013,(1).
[编辑:昌曙平]
G434
A
1671-7503(2014)05-007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