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康 沈 冰 费秀丽 张聪翀 刘 琨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金山分院,上海 201599)
生脉注射液治疗频发透析中低血压的临床观察
沈 康 沈 冰 费秀丽 张聪翀 刘 琨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金山分院,上海 201599)
目的观察生脉注射液对维持性血透患者频发透析中低血压的疗效。方法 入选规律血透并频发透析中低血压的患者。每次血透时静滴生理盐水100 mL加生脉注射液60 mL。观察治疗前后连续3月透析中低血压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透析中低血压的发生率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P<0.05)。结论生脉注射液能减少频发透析中低血压患者的低血压发生率。
血液透析 低血压 生脉注射液
透析中低血压(IDH)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生率可达20%~30%[1]。目前已有研究显示IDH易引起心血管事件,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死亡率增加的重要危险因素[2]。针对IDH患者,临床上常采用严格控制血透间期体质量增长、低温、可调钠、减少或停用透析前降压药等方法,但仍有部分患者频繁发生IDH现象。笔者在上述方法的基础上加用中药生脉注射液,取得一定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3年4月至2013年6月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金山分院肾内科血液透析中心规律血透治疗≥6月,年龄≥18岁,频发IDH的患者14例,其中男性6例,女性8例;年龄(61.24±12.53)岁;透析病程(53.76±33.54)月;原发病为慢性肾炎者8例,糖尿病2例,高血压3例,多囊肾1例。频发IHD定义为:入组前3个月发生IDH的频率大于1/3。IDH定义为:透析中收缩压下降≥20 mmHg或平均动脉压下降≥10 mmHg,并伴有低血压症状[3]。
1.2 治疗方法 入选患者在不改变原有治疗方法及透析方案基础上,每次透析开始后1 h给予生理盐水100 mL加生脉注射液60 mL,由肝素泵缓慢泵入2 h。
1.3 观察指标 观察治疗期间发生IDH的次数及频率。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1.0软件。采用χ2检验。
见表1。结果示经加用生脉注射液治疗后,透析中IDH的发生有明显减少(P<0.05)。
表1 治疗前后IDH发生情况比较
IDH的发生原因复杂,相关危险因素多。既有患者自身因素,包括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糖尿病、心功能下降、高龄、营养不良、透析过程中进食等;又有治疗相关因素,包括高超滤率、使用降血压药、透析液温度高、低钠透析液等[4]。
频繁IDH的发生,可以严重影响血液透析的正常进行,经常性出现透析中断及提前下机,最终导致水纳潴留、透析不充分,并且低血压影响机体主要脏器的血供甚至出现休克,增加患者的死亡率。
维持性血透患者多为久病气血亏虚,又因透析时引血于脉外,再加超滤脱水,阴液短时间内大量丢失。IDH时轻者表现为乏力、头晕、哈欠,重者面色晄白、恶心呕吐,脉细微,甚者意识丧失,发生脱证。中医可辨为气阴两虚。
生脉注射液源于《医学起源》生脉散,具有益气养阴,生津敛汗功效。方中君药人参益元气,生津脉,合麦冬以益气养阴。佐以五味子生津敛汗。3药合用使气复津生,汗止阴存,气充脉复,故名“生脉”。生脉注射液是红参、麦冬、五味子的提取物,具有益气养阴、复脉固脱的功效。目前常应用于心血管疾病如心力衰竭、休克、心律失常,对血压有双向调节作用[5]。本临床观察表明,在维持性血液透析中结合生脉注射液,能明显缓解频发IDH的发生,这必将有助于提高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透析质量,降低心血管死亡率。
[1]Palmer BF,Henrich WL.Recent advances in the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of intradialytic hypotension[J].Am Soc Nephrol,2008,19:8-11.
[2]Shoji T,Tsubakilmm Y,Fuji M,et al.Hemodialysis associated hypotension as an independent risk factor for lower mortality in hemodialysis patients[J].Kidney Int,2004,66(3):1212-1220.
[3]余金波,邹建洲,刘中华,等.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中低血压的危险因素研究[J].中国血液净化,2012,11(4):8-11.
[4]Jermy Levy,Julie Morgan,Edwina Brown.Oxford Handbook of Dialysis[M].2nd Edition,Oxford University,2004:106.
[5]赵菁华,钱小平,胡琦,等.生脉注射液对血压双向调节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04,13(6):367-368.
R544.2
B
1004-745X(2014)03-0500-02
10.3969/j.issn.1004-745X.2014.03.053
2013-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