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勇
摘 要:随着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与新课标的提出,教学的目的也随之转变:由侧重于知识积累转向强调能力训练、思维训练和以社会责任感为核心的人格素养的培养。语文教学内容也将必然从从对知识接受性的学习转向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语文教学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必须在教给学生语文知识的同时,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关键词:语文教学;注重培养;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6-290-01
在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发展和全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小学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同时,也不断重视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把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统一起来,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他们的智力,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提高。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语文教学强调“以读为本”,读固然重要,但一味强调读,学生不加思考的读,恰恰忽视了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如何培养学生的创创新思维呢?笔者结合多年的语文教改实践,谈几点粗浅的意见.
一、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激发探索知识的兴趣
过去的教学一般从学科知识开始,认为知识之间有一定的逻辑顺序,这样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使学生平稳地由已知向未知、由旧知向新知过渡。这有它的合理性,但是这仅仅是教师单方面按教材和成人的思路设计的教学开端,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语文课以学生感兴趣的语言问题入手,通过一系列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值得注意的是,语文课的问题与杜威的兴趣观不同,不是以学生一时一事的个人兴趣为基础的,而是以语文知识中的基本概念或原理在生活中的表现形式"问题"作为活动的开始,因而不仅学生具有浓厚的探索兴趣,而且使之与系统语文知识的掌握相联系,从而使由兴趣而来的学习动机变成为稳定的、持久的探索动机。
二、扩展延伸知识,提高学生思维敏锐度
思维的敏锐力,指敏于觉察事物,具有发现缺漏、需求不寻常及未完成部分的能力,也就是对问题的敏感度。教材是为学生学习提供的例子,教学中既要依靠它又不要受它的限制,这样才能发展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在教学《鸟的天堂》时,学习了7、8自然段后,我问同学们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时,有同学问“那翠绿的颜色明亮的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中的“有一个新的生命”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在颤动”按以往的要求只让学生理解“榕树的生命力强”,我在教学时,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结合自己生活实际,平时的积累,说说你的理解。结果,学生的回答真是精彩极了:有的说是风吹,有的说是鸟动,有的说是太阳的照射,有的说是树叶绿得可爱,让作者看花了眼,产生了错觉,有的说是因为榕树有着旺盛的生命力。以上几点,不难看出学生完全突破了教材的束缚,找到了新的生长点。这说明学生思维的敏锐力大大提高了。
三、教会学生探索知识的方法,引导学生创新思维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必须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放飞他们自己的想象。我们应注意引导学生学会探索知识的方法,然后在掌握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摸索,只在必要时做适当的引导,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更灵活,让学生在探索中实现质疑的飞跃,以求创新精神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善于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他们掌握足够的知识,以促进学生能够着手发现、认清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思想和新方法,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再次发现。我们必须改变旧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学会合作学习,在他们遇到困难时进行必要的指导,让学生对自己已有的知识进行充分的理解,而且能够渐渐养成敢于除旧、敢于布新、敢于用多种思维方式探讨所学知识的习惯。事实证明,从教导学生创新,到放手让学生创新,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一种重要方式。
四、改革更新课堂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培养创造能力
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采用不同的课堂教学方式。比如教画面感强的课文时,就让学生读读画画;教诗歌,就让学生们背背唱唱;上童话课文和情节曲折的故事课文,就让学生读读演演。学生在画、唱、演中,不仅加深了对课文内容、思想、情感的体会,而且发展了自身的语言,激发了想象力和创造力。
从传统的问答式教学模式为探究、发现的模式教学。教学中,一方面重视读书思考的环节,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使他们人人都能从头到尾读上几遍书,让学生想一想自己读懂了哪些,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另一方面,重视合作学习。利用小组学习和师生交流的机会,互相启发,在讨论中加深理解,从别人的思路中得到启示。
五、课内、课外相结合,为学生提供创造性学习和实践的机会鼓励学生观察周围的事物,养成写日记的习惯。有的同学乱扔垃圾,我引导学生写《爱护清洁,从我做起》的倡议书。还让学生围绕“爱护益鸟”、“保护环境”等主题,搜集资料写成文章。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把课内所学用于生活之中,既能提高语文能力,又能增长才干。
六、及时评价,鼓励学生创新
学生需要体验成就感,满足他们的表现欲。他们总希望自己的知识技能得到表现,得到认可。对学生点点滴滴的创新都要给予重视。教师肯定的评价,对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增强创新信心,有着不可估量的力量。在赞扬声中使学生不仅得到极大的喜悦与满足,还能无形地鼓励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下一次的创新活动中。如此良性循环,学生的创新精神定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