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10年出品的电影《黑天鹅》,讲述芭蕾舞女演员妮娜为表演《天鹅湖》中黑天鹅的角色,在内心的渴望和外界的压力下,不断对自我进行挖掘,在内心困境中涅槃重生并成功饰演黑天鹅的故事。这部影片从文本故事到拍摄技巧上有诸多特色,笔者将从主题的神话原型、人物形象及内心的深度挖掘、电影语言的特色这三个方面分析其艺术技巧。
关键词:黑天鹅;神话原型;人物;电影语言
一、主题的神话原型
电影文学与其他所有的文学作品一样,在故事的架构上有神话原型作为基础,神话原型基础上的再创作,能使人对文本产生认同感和共鸣,并由此生发新的感受。影片《黑天鹅》的原型十分明显。其整个故事架构在“天鹅湖”的故事之上,让人感到熟悉又新鲜:一个美丽的女孩被坏人所害变成白天鹅,需要真爱让其摆脱魔咒。在王子即将解救白天鹅之际,淫邪的黑天鹅魅惑地引诱了王子。白天鹅在绝望中自尽,在死中获得重生。《天鹅湖》的故事先在影片开端以一段芭蕾舞展示,其后在总监卢莱选角色时重现,最后又以妮娜的舞台表演收尾。前后呼应,主题鲜明。这个简单的故事作为影片的主线,不仅是主人公妮娜所要表演的芭蕾舞剧,亦是妮娜自我涅槃的明显暗示。
除此之外,“天鹅”本身是一个内涵非常丰满的原型。在古希腊神话中,众神之神宙斯,为斯巴达王廷达瑞俄斯之妻丽达的美貌所倾倒,变为天鹅与其野合。由此可见,天鹅可以是纯洁高雅的代表,也可以是魅惑与肉欲的化身。另外,从圣桑的《天鹅之死》、谚语“天鹅之歌”能看出,天鹅还象征着艺术家的诗意唯美。“天鹅”神话原型的内蕴在本部影片中得到丰满展现:妮娜从事的芭蕾舞表演有着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其表演的黑白天鹅角色,更是天鹅原型的多面性表达;影片中其他人物,如莉莉、贝丝,则代表着欲望、诱惑、黑暗面的集结体黑天鹅。
二、人物形象及内心的深度挖掘
影片最出彩之处莫过于对妮娜这一人物形象及其内心的深度挖掘。影片中,这一挖掘主要从两方面进行:一是该人物的自我展示,二是该人物与其他人物的冲突展示。
1、人物的自我展示
影片中,妮娜的自我展示非常到位,这得归功于导演对几个意象的把握。首先,色彩意象。电影以白色、粉色、灰色、黑色为主色调,用颜色的变化表现妮娜的内心状态及成长。影片一开始,妮娜身穿粉色外套,戴着白色绒毛状围巾,房间是粉色和白色的结合,连睡衣都是带蕾丝花边的粉色或者白色。这两个颜色及衣饰象征着妮娜的雏鸟状态——妮娜是美丽、怯弱、柔顺的乖乖女,虽然28岁了,心理上却还没有长大。其后,随着妮娜有意识地从雏鸟状态中挣脱、反抗,妮娜的服饰渐渐变成灰色和黑色,她把房间里的娃娃扔掉,把八音盒推倒,穿灰色睡衣、黑色蕾丝背心。灰色象征着她内心本我欲望的挣脱,象征内心的剧烈挣扎和改变,黑色则表明她诱惑、性感、黑暗面的爆发。色彩的过渡、变化是妮娜人物心理蜕变的典型体现。
除此之外,妮娜后背上莫名出现的抓痕、手指甲的流血,象征着其内心“黑天鹅”一面的觉醒和出现。影片中,妮娜后背的抓痕屡次显现。她在卢莱引导下,性意识苏醒,在浴池里自慰,这时候手指甲的鲜血是其内心真实自己挣扎欲出的表现。如果说前面的铺垫还不够明显,那么在首映前夜,妮娜在巨大压力下精神分裂,出现幻像,看見自己的抓痕处长出黑色羽毛,眼睛发红,双腿变成禽类的爪子,则是对伤痕喻意的明显指示。伤痕和血的祭奠,说明妮娜发现自我的过程是痛苦的,也说明一切成长都需要付出代价。
还有一个重要意象是镜子。影片中,镜子无处不在,尤其是妮娜独处时,如在化妆间、洗手间、排练室,妮娜都要面对镜子。镜子的存在,加强了影片惊悚、恐怖的效果。拉康的镜像理论告诉我们,镜像阶段是人找寻自我、重塑人格的一个阶段。妮娜在镜中反复审视自己,练习舞蹈动作,表达了她对完美自我的渴求;妮娜对着地铁上的玻璃镜像涂抹口红,表现了其性意识觉醒、渴望变得美丽性感的心理;妮娜在镜中查看自己的抓痕、对着镜子撕下手上的皮,表现了其内心在困境中极力挣扎的惨烈状况。尤其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妮娜在镜中三次看见另一面的自己。第一次,在浴池自慰后,妮娜对镜剪手指甲,却发现镜中的自己变得狰狞可怕;第二次,妮娜在多重镜中发现自己在抓后背的伤痕;第三次,首映前夜,妮娜独自排练,挥动手臂,却发现镜中的自己没有动。现实中的妮娜柔弱温顺,镜中的妮娜却百般狰狞,镜中人格与现实人物的反差,实则是妮娜寻找真实自己的表现。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妮娜渴望自己与镜中一样、希望自己像黑天鹅般性感的心态,是从现实中别人的“看”和“凝视”出发的。她渴望别人的肯定和赞美,并以他人的评判标准为塑造自我的标准。
2、妮娜与其他人物的冲突
妮娜与其他人物的冲突主要表现在妮娜与母亲、莉莉、卢莱和贝丝的冲突上。
首先看妮娜和众多女性之间的关系。用精神分析法的观点来看,本部影片就是妮娜的自我在超我、本我的剧烈冲突下极力挣扎、寻求突破的过程。妮娜的母亲代表着妮娜的超我。母亲永远一袭黑衣,一副禁欲者的模样,代表着清规戒律和严肃庄重。在母亲的束缚下,妮娜的自我被超我束缚包裹,不苟言笑,拘谨温顺,对性避而不谈,在事业上追求完美却缺乏激情。除此之外,母亲还具有慈母、恶母的双重身份,又以恶母形象为突出表现。母亲希望妮娜顺从她的想法生活;在剧团有耳目,盯梢妮娜不让其陷入情爱;在妮娜遭遇精神困境时又阻止女儿,认为女儿“承受不了”。这说明母亲对妮娜一直有着不正常的占有欲和控制欲。妮娜在幻象中两次看到母亲所做的画变成妖魔,冲她喊“乖女儿”,这是母亲形象妖魔化的表现,反映出妮娜对母亲束缚的恐惧。
莉莉、贝丝代表着妮娜的本我。贝丝出场很少,但我们能明显看出,贝丝是妮娜心目中“完美”的代言人。妮娜希望成为贝丝那样的芭蕾舞演员,成为悲剧女王,在事业上达到巅峰。可以说,贝丝代表着妮娜内心的真实渴望、欲望。而莉莉则是妮娜的另一个自己,想在生活中表现出的自己,即本我。莉莉热情、恣肆,一袭黑衣,黑色皮靴,穿性感的内衣内裤,抽烟,嗑药,与男人调情;莉莉在饰演黑天鹅时总是能将黑天鹅舞跳得轻盈、真实、富有激情。这一切都是妮娜所缺少的。因此,妮娜内心对莉莉又害怕又羡慕,如同她现实的自我对挣扎欲出的本我。剧中二者第一次冲突,是在一天夜里,莉莉带妮娜去酒吧。妮娜接受莉莉的毒品、黑色蕾丝内衣,在酒吧与男人大胆调情。也是这天晚上,妮娜出现严重的精神分裂,在幻想中冲撞了母亲,与想象中的莉莉大胆交欢。二人交欢时,莉莉后背上展翅欲飞的黑色羽翼、身着的黑色内衣裤喻示着她是妮娜的本我。这天晚上,妮娜本我的意识真正觉醒。其后,二者最激烈的冲突在首映当天。妮娜将要表演黑天鹅,却在化妆间看见身着黑天鹅演出服的莉莉。她的黑暗面从内心深处爆发,将莉莉撞在玻璃镜上,用碎片杀死这个巨大的威胁体。从后面的剧情可以知道,这里的莉莉是妮娜幻想出来的,妮娜杀死幻想中的莉莉,实则是内心的黑天鹅完全挣脱束缚,本我打败超我控制了自我的表现。
卢莱是剧中最重要的男性角色,他是唯一看透妮娜内心的挣扎状况、引导妮娜寻找本我的人。剧中,卢莱的定位是与异性、权威者两个词联系在一起的。卢莱作为异性,利用性的手段引导妮娜找寻真正的自我。黑天鹅的饰演需要性的存在。因此,卢莱突然强吻妮娜,借此探究妮娜是否具有黑天鹅的性格特征;卢莱故意与其谈论到性,并在排练中直言妮娜没有性的魅力;他还故意引诱妮娜,促使其性意识萌发。可以说,正是在他的引导下,妮娜才真正找到了自己的另一面。除此之外,卢莱也扮演着权威者的角色。或者,我们可以说,所有的男性在女性面前都扮演着权威者的角色。卢莱以自己为主体,引导妮娜成为所有男性都喜欢的那个样子:性感、富有激情、诱人。妮娜也是这么认为的——她始终以“他者”自居,把自己边缘化,以卢莱的意见为中心,排练之后总是期求得到卢莱的肯定,仿佛这样才是真正获得自我。
三、电影语言的特色
影片不仅有丰富的原型、意象、文本故事,还有独特的电影语言。这主要体现在镜头与音乐上。
影片中使用了大量的跟镜头,刻意跟随妮娜行走的电影镜头能使观众紧跟妮娜的个人心理变化及人物命运,镜头的摇晃制造了不稳定、惊悚的效果。除此之外,笔者还注意到几个特色镜头的使用。如,在影片一开始,有个一分多钟的长镜头,由远及近、又由近及远地拍摄了讲述天鹅湖故事的芭蕾舞剧,对影片的展开有良好的铺垫作用。此外,在妮娜以为自己落选,回家排练黑天鹅舞时,此处用了一个慢镜头,使妮娜的旋转舞姿由快到慢又到快,展现了人物内心的失落和煎熬。尤为出彩的是拍摄妮娜与莉莉在酒吧跳舞,运用了闪镜头的方式,这个闪镜头反映了酒吧里人群的迷乱、激情,表现出嗑药之后的妮娜精神上的狂乱,在1小时4分45秒时,闪镜头闪现出妮娜画了浓妆的妖冶的脸,闪现后一瞬间又出现妮娜迷惑的素颜的脸,制造出一种惊悚的效果,暗示妮娜心中黑天鹅的
出现。
除了镜头,影片对背景音乐的处理也非常恰当。在较轻松的时刻,背景音乐是平和、优雅的钢琴曲;在一次次排练的压力下、妮娜与幻想中莉莉交欢的时候,钢琴曲中加入了大提琴和小提琴音效;在妮娜情绪紧张、内心剧烈挣扎的时刻,则配上了人物沉重的呼吸声和诡异的笑声;在妮娜内心本我挣扎欲出、在舞台演绎黑天鹅时,我们能听到扑棱棱的天鹅振翅声。这些音效、音乐的叠加组合,使整个故事的发展显得紧凑有致,产生极强的感染力。
结语:影片从不同的方面、运用多种艺术技巧,塑造妮娜的人物形象,可谓丰满精彩。电影的鏡头、音乐,剧中的种种人物、意象,都是为妮娜本人的形象和心理服务的。影片末尾,妮娜本我挣出,自我涅槃重生,是她人格从软弱变得坚强、战胜自我的体现。“Im perfect”不是指她对黑白天鹅的演绎达到完美,而是指本我被唤醒、真正自我回归,使她人格得以圆满。最后一刻,她悟出的道理,足以引导我们在现代生活中思考、寻找真正的
自己。
参考文献:
[1]朱红荣.论阿特伍德小说中镜子意象的多重叙事 [D].暨南大学,2012.
[2]陈晓颖.看女性难以逃脱的“他者”“被看”地位——从女性主义视角解析电影《黑天鹅》 [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 112-117
[3] 文一茗.身份与符号自我:《黑天鹅》关于身份的命题[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0): 188-192
[4] 范秀丽.《黑天鹅》的色彩意象与妮娜的性格成长 [J]. 电影文学, 2011,(19): 143-144
[5]谢雯.妮娜形象的人格探析——对电影《黑天鹅》的一种精神分析解读[J].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2): 63-65
作者简介:陈泽娅(1994—),女,湖南邵阳人,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2012级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