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伙子古德曼·布朗》是霍桑浪漫主义文学心理分析小说的开山之作。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的完美融合,也让它成为了美国文学中的典范。在这篇小说中,非但人物的姓名、年龄有其暗示,连所使用的器物及所在环境等都各有其象征意义,值得读者去体会感悟。
关键词:霍桑;《小伙子古德曼·布朗》; 象征
纳撒尼尔·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1804-1864)作为享誉世界的美国19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他本人及其作品一直是学界探讨的热门对象。他的作品融合了美国本土的民族、文化背景,展现了精湛的艺术技巧,也反映了作者本人对于人性和人生的思考与见解。与一些身后声名远扬的作家不同,对于霍桑的研究从他在世时就开始了。自1836年帕克本杰明在《新英格兰杂志》上首发关于霍桑作品的研究起,此后1976年“霍桑研究会”在美国成立,会刊《霍桑评论》发刊等。尽管不同时期人们关注的重点不同,但有关霍桑的研究在近两百年间不曾间断。
欧美现代派文学中产生最早、影响也十分深远的一支流派即象征主义。它将作者和众人的目光由客观外部世界转向主观内心世界,意圖通过主观观察与体悟来反映个人眼中的世界,以象征、隐喻、暗示、自由联想等方式表达作者思想,使作品更具想象力与感染力。而霍桑作为美国浪漫主义文学心理分析小说的开创者,也深受象征主义的影响,故象征手法和寓意的完美结合也是《小伙子古德曼·布朗》十分显著的创作特色。在这篇小说中,非但人物的姓名、年龄有其暗示,连所使用的器物及所在环境等都各有其象征意义。下文将就此做一具体论述。
一、人物姓名及其特征的象征意义
1.人物的姓
首先,从小说原文篇名Young Goodman Brown便可看出,主人公古德曼·布朗的姓布朗(Brown),这个姓氏中包含了两种寓意。其一,这个姓氏在那个时代是一个极为普遍毫无特色的存在,这可以反映出作者不仅在叙述主人公古德曼·布朗一个人的故事,而是以小见大式地折射出当时社会的普遍状况,是故事普遍性的暗示。常见的布朗正如他的姓一样展示当时的大多数人曾经经历过的事:一个普通的善良人,好奇地探索未知的世界,不顾劝阻执着前行,在黑暗与光明间游走徘徊,并在选择和承担中度完余生。另一方面,“布朗”(Brown)在英文中有棕色的含义,这是一种灰暗沉郁的色调,这也为他在森林中的遭遇埋下伏笔,为他后面的人生定下基调。更甚至,纯洁无暇、单纯如纸并非霍桑的人性观念,这种与生俱来的姓氏中的低沉阴暗恰如人性中不可逃避的邪恶与罪孽一般用随左右,即宗教意义上的“原罪”。
2.人物的命名
其次,男主人公的名字“古德曼”(Goodman)与英文中“好人”(good man)同音,这其中隐含着主人公有好人特质的暗示,读者可以理解为他是一个普通的敬畏上帝的好心人。而女主人公费丝(Faith)的取名也耐人寻味。Faith在英文中含有“忠实”、“信仰”之意,这其中隐含了纯洁无辜、忠贞不坚、神圣等意味。小说中第一次提到费丝时说:“她的名字恰如其分”,显然这清晰地显示了她——布朗新婚三月的爱人,象征着布朗对于爱情、宗教、人性和善良的信仰。
然而当布朗不顾费丝的挽留,执意离开,他已选择了背离信仰;见到牧师等往日尊敬甚至想与之忏悔的人后,他的信仰已摇摇欲坠。此时,费丝的出现犹如最后一根稻草,压倒了他以往所坚定不移的信念。虽然最后好人布朗还是守住了底线,没有卖身于魔鬼,但是他平静的生活已被彻底颠覆。
3.人物的年龄设置
小说篇名在古德曼·布朗这个名字前添加了一个修饰限定语——“年轻的”(young),一方面这是指主人公古德曼年龄尚小,对于未知的世界好奇心重,难以控制内心蠢蠢欲动的窥探魔鬼的意念。另一方面,年轻是与年老相对应的,即指人生中的初期的一个阶段,也预示着人类发展中的一个时期。年轻的布朗在他一生中年轻的时候决定离开村落,去参加魔鬼的聚会。他的祖父、父亲又何尝不是如此?森林中的老者告诉布朗他曾帮助布朗的祖父边打教友派的女信徒,参加过“菲力普王之战”;帮助他爹焚烧过印第安人的村子,一起快活地走过这条路好多次……人们身体深层中之中所隐藏的本性总有释放的时候,而这个时期的人们就像人类发展中的年轻阶段一般,当理性回归,善良之心坚固,不知这鲁莽与错误是否还将继续。
4.人物的角色设置
除了主人公布朗和爱妻费丝外,小说中的其他人物设置也具有各自的象征意义。譬如布朗黑夜之旅的引路人,那个老树下坐着的人。此人出现在布朗自言自语“要是魔鬼本人就在俺身旁”后, 手执一根酷似黑蛇的手杖,而克洛伊斯大娘认出他时尖叫不已。这种种情形都暗示了这位老者作为魔鬼象征的出现,他引领布朗进入魔鬼的领地,嘲讽布朗尊敬的“正派人和虔诚的基督教徒”,揭露这些外表光鲜靓丽的人们背后的丑恶嘴脸。但他并非强行强迫布朗与他同行,这也揭示了这一角色设置的另一层含义:小说在描述“魔鬼”的外貌时强调他“似乎和布朗大爷属于同一个阶级,和他长得很有几分相似,虽然也许主要是神态方面而不在容貌方面”,甚至可以被看作父子俩。这种叙述和设定则表达了作者对于人性和原罪问题的思考,即“魔鬼”并非仅存在于外部世界中,邪恶更多来源于人的内心深处和本性之中。
而文中其他人物如牧师、州会议上露面的人物和乡里乡亲们,则代表世间的芸芸众生。与最终逃离魔鬼聚会的布朗不同,他们选择了另一种更为直接和世俗的人生——看清这善恶并存的世界,并屈服于内心欲望而伪善地
活着。
二、器物的象征意义
1.粉丝带
这里所说的粉丝带是指布朗的妻子费丝帽子上的粉红缎带,它在文中共出现过五次。第一次是故事开端,布朗要离开家去赴约,妻子将漂亮的脑袋伸出门外呼唤着丈夫布朗,任风儿拂弄那粉红丝带。第二次是带着粉丝带的费丝祝福丈夫:“愿上帝保佑你!愿你回家时看到一切平安。”第三次是布朗离开走到拐弯处回首探望,费丝那粉丝带仍在飘扬。粉色这清纯美丽的颜色首先象征着妻子和信仰的本身的性质。有学者认为粉色包含“既非完全堕落也非清白无辜”的意思,因为粉色介于红色与白色之间。而在霍桑的小说中红色常象征罪恶,白色则代表纯洁。其次,飘扬的丝带也表达了布朗本人对于此二者的态度也在魔鬼这场飓风到来之际摇摆徘徊,犹豫不定。与其说这丝带“戴在费丝头上,不如说是戴在布朗头上”。
后来,当布朗内心发生重大变化的关键时刻,粉色丝带又出现了两次。当他逐渐遇到“平常非常虔诚的太太”和 “翌日要在州云议会上露面的人物”后,他的世界遭遇了颠覆,他开始失去他的信仰。而此时从天上飘落的妻子的粉丝几乎是他的最后一根稻草。在痛苦和绝望中他拿着粉丝带大声呼喊: “我的信仰不见了。人世上根本没有善! 罪孽不过是一个空名! 来吧,魔鬼,因为这个世界都归你了。”之后,他再看到费丝头上的粉丝带时他逃离了妻子的怀抱。虽然他最后坚持抵御罪恶,但他的世界已经随之崩塌,粉色丝带也变成了之前生活的极大讽刺。
2.手杖
而在布朗去往深林聚会途中那个神秘的老者手中的拐杖则是另一个重要的象征物。当他踌躇不前,不想继续前往魔鬼之处时,老人将自己的手杖递给布朗以帮助他加快速度。这根手杖像极了一条大蛇,“它弯曲盘绕着,简直就像是活物”。这不禁让我们想起了伊甸园里的撒旦和蛇,他们都引领者人们奔向罪恶,奔向黑暗的万劫不复之地。布朗黑夜之中的引路人象征着魔鬼,指引布朗靠近魔鬼的领地;而手杖就是那条推波助澜的蛇,助魔鬼一臂之力。然而最根本的撒旦和蛇也好,手杖也罢,都只是人类心中恶念的借口,是为人类成全心灵中邪恶之念所寻求的障眼法。手杖和蛇带着布朗进入了森林,人性的本质也便清晰地反映出来。最终,当他由林中逃出,孤单单呆在宁静的夜里,原先那熊熊燃烧的一把垂枝,反而在他脸上洒下冰冷的露水。心之所向,目之所视。手杖只是人们内心的一个折射罢了。
三、环境的象征意义
1.时间
《小伙子古德曼·布朗》这篇短篇小说在环境和场景设置上也用心良苦,极具象征意义。
首先,故事发生的时间是费丝惧怕的黑夜,“孤单单孤单单的女人会做些可怕的梦,生些吓人的念头,有时候连自己都害怕。”但是布朗卻认为他的旅程必须在现在和日出之间完成。黑夜在人们的印象中往往与未知、神秘、诱惑、罪恶和地狱等负面含义联系在一起,这也正是为何基督徒选择白日里去教堂追求善的原因。而布朗这次不得不在黑夜中进行的旅行则也表现其性质的黑暗与堕落,他离开光明、背离信仰,逐渐发现人性中的隐藏的“黑夜”。同时,故事中反复出现的“幽暗”、“大黑蛇”、黑暗的洼地、荒野和松树人影等,都烘托了一种阴暗的环境氛围,展现了布朗心境变化时的心里情绪,有效地表达故事的主题和作者思想。
2.地点
广袤的森林对于早期美国殖民者来说显得神秘莫测,令人心生畏惧。同时,森林又充斥着未知与自由,诱惑着人们前来追寻探索。作为《小伙子古德曼·布朗》发生的主要地点,主人公布朗最初的目的地和最终逃离的地方,森林为故事情节发展和主人公心里变化营造了一种神秘、深幽、压抑的氛围。
“阴森森的树木遮天蔽日,挤挤挨挨,勉强让狭窄的小径蜿蜒穿过……荒凉满目……旅人弄不清无数的树干与头顶粗大的树枝后面会藏着什么”——高大茂密的树林在漆黑的夜里显得愈发阴森恐怖,天被遮盖住了,光明也难以寻见。这正如人性的善和虔诚的信仰被遮挡一样,罪恶遍布这昏暗、沉寂的树林之中。狭窄的道路在人穿过后又立即合拢,这象征着布朗陷在邪恶的包围圈中,情形
险恶。
结语:霍桑一直被视为美国本土文学的杰出代表,他擅长运用象征手法和心理描写,并实践发展了浪漫主义心理分析,开创了美国心理分析小说的先河。他以一种曲折隐晦的方式传达他对美国历史、当代社会、政治、宗教、艺术和道德等诸多问题的见解。在《小伙子古德曼·布朗》这篇短小简单的故事中,霍桑通过不同人物及其特征的描绘,以角色、器物和场景等富有内涵的设置表达了他对于人类深层次道德、人性、精神和信仰问题的追问。本篇小说将象征主义渗透到人物、环境的字里行间,运用大量隐喻、暗示、象征和心理描写,其中丰厚的意蕴值得读者不断体味和研究。因此,《小伙子古德曼·布朗》以其深邃的思想与精湛的艺术技巧,散发出持久的艺术魅力,成为当之无愧的美国文学典范。
参考文献:
[1] 纳撒尼尔·霍桑.霍桑小说全集(1-4)[M].胡允桓译.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2] 张勤.唐艳芳主编.霍桑作品导读[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3] 况威.霍桑小说叙事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2
[4] 焦立东.《小伙子古德曼·布朗》中的象征主义[J].黑河学刊,2004(6)
[5] 吕新花.走向心灵孤独的不归路——评霍桑的《小伙子古德曼·布朗》[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169)
[6] 甄珍.以《小伙子古德曼·布朗》为例试论霍桑的写作特点[J].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6)
[7] 伍艳玲.霍桑短篇小说的形式主义阅读——论《小伙子古德曼·布朗》中的象征意义[J].文学观察
[8]江山.人物与粉丝带的隐喻——论《小伙子古德曼·布朗》中的象征寓意[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6)
[9] 徐慧.心灵深处的黑暗——《小伙子古德曼·布朗》中的人性探讨[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14(5)
作者简介:田园,兰州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