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之兵 周俭初 祖强
中国城乡统筹发展模式研究
——以江浙两省城乡为例
蔡之兵 周俭初 祖强
江浙两省都是经济强省,因此城乡统筹发展也走在全国前列并各具特点,故以江浙两省为研究对象,试图将江浙两省各自的城乡统筹发展道路上升为具有规律性的、代表性的城乡统筹发展模式,从而为全国其它省份地区制定和实施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可提供了具体的模式参考。采用因子分析对两省城乡统筹发展道路的不同特征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江浙两省的城乡统筹发展道路各自特征明显并存在显著差异。江苏省的城乡统筹道路可基本归纳为“在政府主导下的城市带动农村型”的城乡统筹发展模式;而浙江省的城乡统筹战略可基本归纳为“在市场主导下的农村包围城市型”的城乡统筹发展模式。
江苏省 浙江省 城乡统筹发展模式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自1978至2011年32年间,中国GDP的年均增长速度达到9.6%,如此快速和长久的增长在世界历史上很可能是绝无仅有的。然而值得我们反思的是,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过程中,中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并没有随之缩小,反而进一步扩大。1978年中国农村居民收入为133.6元,城市居民收入为343.4元,城市居民收入是农村居民收入的2.57倍;然而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2010年中国农村居民的收入为5919元,城市居民收入为19109元,城市居民的收入是农村居民收入的3.23倍。图1清楚地展示了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并没有随着改革开放战略逐渐缩小反而有逐渐扩大的趋势。
改革开放战略的最终目的是共同富裕,实现途径是让一部分人先富,然后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近些年来,党和国家以统筹城乡发展为纲,不断出台一系列重要文件推进城乡统筹发展。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统筹城乡发展放在第一位。2004年,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关于城乡统筹“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2006年,党中央、国务院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出台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的一号文件。2007年6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重庆市和成都市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09年,国务院专门针对重庆出台三号文件,即《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2014年中央连续11年在中央1号文件对城乡统筹发展任务做出重要部署。
经过十年左右的发展,城乡统筹在各地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取得很大进展,为了更好地借鉴和推广先进地区城乡统筹战略的发展经验,我们选取江苏和浙江两省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城乡统筹发展道路进行研究并试图从中归纳出中国城乡统筹模式的特点。
图1 1978-2010年中国城乡居民收入
自我国政府正式提出城乡统筹发展战略以来,国内学者在城乡统筹各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较大进展。如:陈锡文(2004)、陈钊、陆铭(2008)、章元(2011)分别从三农问题、城乡分割、农民工现状等层面阐述实施城乡统筹战略的原因;姜作培(2004)、张馨(2007)、马珂(2011)又对城乡统筹的内涵以及最新进展做了较有价值的分析和研究;章国荣等(2003)、张丽艳等(2005)、刘锡良等(2010)、耿卫新(2011)又从户籍制度、土地制度、财政政策、基础教育、社会保障、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对目前阻碍我国城乡统筹进展的主要障碍进行了分析;李佐军(2004)、陈国铁(2007)、仇晓洁等(2009)、贾康等(2011)则根据我国城乡统筹进程中存在的障碍从户籍制度、土地制度、就业制度、财政制度、金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方面提出了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对策与建议。
而在关于城乡统筹模式研究方面,具体可以将现有文献分为研究国家层次城乡统筹模式以及省级城乡统筹模式两类。国家层次方面:何春红(2005),彭景(2008)对韩日美三国的城乡统筹发展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我国应该借鉴这些不同国家城乡统筹发展模式的优点。王卓琪(2007)从中国大陆、台湾地区及国际的经验比较分析了三种城乡统筹模式,即工业区+地产发展模式、农业现代化模式、新农村发展模式等三种模式的优缺点,并认为新农村城乡统筹模式能真正体现城乡统筹,增加内需。马元军(2006)详细介绍了英美韩三国的统筹城乡发展的做法,并结合中国的各种实际问题对这些国家的城乡统筹模式的经验和缺点进行了分析。冯胜(2011)通过比较分析英美日韩四国的城乡统筹发展模式的各自优缺点,认为只有日本的城乡统筹发展模式最符合我国国情,特别是农村工业化战略很值得我们借鉴。省级层次:按照研究的省份的不同,可以将近期研究中国各省份城乡统筹发展的文献进行如下归纳,如表1所示。
在上述文献中,我们发现目前国内对城乡统筹模式的研究有以下不足:
第一,国内学者对于实施城乡统筹战略走在全国前列的地区如成都、重庆、江苏、浙江等地区的研究并不深入,多流于表面现象或只是从单一方面对该地区的城乡统筹道路进行研究,得出的结论往往差别很大甚至截然相反。这些众说纷纭的研究结论很难从理论层面和实际工作层面给予相关决策部门提供有效的支撑,也不利于先进地区城乡统筹发展经验的借鉴和推广;
第二,国内学者选择国内城乡统筹模式的研究对象过于微观,目前国内推行城乡统筹战略成效较为明显和认可度较高的几个地区都是县市级地区包括成都模式、嘉兴模式、昆山模式、义乌模式等。微观研究对象的选择可能与中国各地区经济发展区域差异性极大的特点有关,但是无论如何,在中国如此广袤的土地上,只是研究某个县市的城乡统筹发展规律很难具有较大的实际应用价值;
第三,国内学者在研究和分析国内城乡统筹发展模式时,采用定性分析方法居多,运用现代计量方法进行研究较少。由于定性分析方法受到研究人员主观认识和能力的限制,得出的研究成果的可信性也就大打折扣了,研究成果的应用范围和程度更是大受影响。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知道国内外学者在城乡统筹的相关内容如概念内涵、发展障碍、具体措施等方面已经有了一些基本的认识和共识,但是在有关城乡统筹发展模式的研究上仍然存在明显不足。虽然中国很多地区在城乡统筹建设道路上已经取得较大成就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学界仍然没有对中国城乡统筹的模式的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和归纳总结,也没有得出具有代表性、实用性和适用性的发展规律与发展路径。
表1 有关中国各省城乡统筹进程研究现状
江浙两省都是经济强省,城乡统筹发展也走在全国前列并各具特点,同时基于以下原因将其选作研究对象。
1.城乡统筹发展要求所在经济发展水平到达一定阶段
城乡统筹战略本质上就是一种缩小城乡之间这种差距的协调性发展战略。中国目前城乡二元结构极为明显,城市和农村在经济发展、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等各方面都存在巨大差距。在这种背景下,政府实施这一协调性战略无疑需要大量的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各种资源,而这些资源的提供是需要一定的经济实力的。因此较强的经济实力和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是保证城乡统筹进程顺利推进的前提,没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作为支撑,城乡统筹发展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江浙两省的经济发展水平长期处于全国省级地区前列。2012年江苏省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4万亿元,仅次于广东省的5.7万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5860亿元;2012年浙江省地区生产总值超过3.4万亿元,位居全国第四,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441亿元。两省强大的经济实力和雄厚的财政收入保证了其城乡统筹发展的持续性、可靠性、有效性。相比之下中西部地区虽然也有部分地区城乡统筹取得一定成绩,但是经济实力的不足决定了他们的城乡统筹发展道路可能是存在隐患的,因此选择江浙两省作为比较对象与城乡统筹发展的本质有密切关系。
2.江浙两省经济发展模式一直是两种不同的典型模式
江浙两省虽然经济发展水平位居全国前列,但是从改革开放以来两省的经济发展模式和经济发展轨道就大不相同。江苏省的“苏南模式”和浙江省的“温州模式”一直是理论界和其它区域学习研究的两大典型经济发展模式,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决定了江浙两省不同的经济发展理念、经济发展结构、经济发展途径。因此在推进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江浙两省采取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模式也必将不同。一方面,“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这两大模式已经被认为是两种成功的发展模式,其先进经验已经在各地区开始被借鉴,效果显著。因此江浙两省城乡统筹发展模式是否能够像两省的经济发展模式成为经典的、可供借鉴的模式值得研究;另一方面,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也在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在进化,新苏南模式和新温州模式的出现正是这一进化的最好体现。城乡统筹发展作为中国下一个阶段的重要发展任务,将会在经济转型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因此通过研究江浙两省的城乡统筹发展模式进而为经济发展模式的优化和升级打下坚实基础极具意义。
3.江浙两省城乡统筹发展模式已经取得比较明显成绩
增强学生创新思维的情趣游戏给学生创设出许多性质不同的情景,使学生的眼、耳、口、手、脑等各种感官都“参与”到求知活动中去。这就需要教师能够熟练地把握教材,掌握各种游戏规律,恰当地选择游戏类别,在不同游戏情景中产生出不同的问题,这些问题都与教学需要有关。参与游戏的学生要去认识那些尚未认识的东西,以及要去补充那些在游戏过程中出现的回答不完善的地方。其他学生也会尽可能地积极思维用完善的语言去补充。
把解决某类实际问题的方法总结归纳到理论高度就是模式,能够被归纳为模式必须要求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已经比较成熟和固定。就城乡统筹发展而言,想要归纳出一种模式就必须要求该区域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的发展思路明确、政策体系完备、执行体系完整、实现效果较好。而就这几点要求而言,国内省级区域在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方面能够满足的并不太多。通过搜集资料以及对相关领域的专家的走访发现江浙两省的城乡统筹道路无论是从发展规划、发展途径、发展效果以及发展的稳定性各方面而言,江浙两省的城乡统筹道路都已经具备作为模式来研究归纳的条件。这是国内其他绝大多数地区都不具备的。因此,选择城乡统筹发展道路已经具备可归纳为发展模式的江浙两省作为研究对象是科学的、可信的。
蔡之兵(2013)已经对江苏和浙江的城乡统筹发展度进行测算,测算结果如表2和图2所示,限于文章篇幅,本文将直接利用该结果对江浙两省的城乡统筹发展模式进行进一步研究。
表2 2000-2011年江浙两省城乡统筹发展度
图2 2000-2011年江浙两省城乡统筹发展度
1.指标选取与数据说明
为了进一步分析江浙两省城乡统筹发展道路的不同,本节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江浙两省统筹发展道路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基于全面性、客观性、代表性和科学性的原则,本文选取了包括规模因素、结构因素,公共保障因素、经济政策因素、外向型经济因素和市场经济因素六个大指标的26个变量作为影响城乡统筹发展道路的因子。各变量数据来源于2000-2011中国统计年鉴,2011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和江浙两省历年统计年鉴,运用SPSS18.0软件利用上述26个变量分别对江浙两省行因子分析。选取的26个变量如表3所示。
表3 城乡统筹进程影响因子指标
2.江浙两省城乡统筹模式影响因素的因子分析
本文将利用上述指标体系对影响江浙两省城乡统筹道路的因素进行因子分析,在进行因子分析之前必须检验指标体系是否符合进行因子分析的条件即原有变量之间必须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否则根本无法从中综合出能够反映某些变量共同特性的几个较少的公因子变量来。KMO统计量是用于比较变量之间简单相关系数和偏相关系数的一个指标,其取值范围在0和1之间,当所有变量之间的简单相关系数平方和远远大于偏相关系数平方和时,KMO值越接近1,越适合做因子分析。根据Kaiser给出的度量标准:0.9以上非常适合;0.8适合;0.7一般;0.6不太适合;0.5以下不适合。对26个变量进行KMO检验和Bartlett球体检验,KMO检验值分别为0.896和0.823,Bartlett球体检验显著概率都为0,说明该因子分析模型具有良好的效果。一般来说,确定主成分的个数以特征根大于1的主成分个数为宜,根据此原则,我们一共提取了六个公共因子,其单个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如表4所示。
表4 相关矩阵的特征根与贡献率
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在影响江浙两省的城乡统筹进程的26个指标中都可以提取6个公共因子进行解释。但是公共因子解释度的大小顺序并不一样,江苏省提取的各因子方差解释度分别为27.072%、22.473%、17.293%、13.348%、9.647%、6.046%,6个因子总贡献率为95.879%;浙江省各因子方差解释度分别为28.811%、21.721%、 16.088%、13.378%、11.443%、4.984%,6个因子总方差贡献率为96.425%,因此这6个公共因子很好地解释了江浙两省的城乡统筹发展道路影响因素。
3.城乡统筹发展进程的因子解释
根据旋转因子矩阵,我们发现江苏省城乡统筹因子分析提取的因子1(下文简称江苏因子)与浙江省城乡统筹因子分析提取的因子1(下文简称浙江因子)都与城市化率、GDP规模、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指标之间具有较高的相关度,而这些因素对城乡统筹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宏观方面,因此将因子1命名为“宏观经济因子”;江苏因子2与浙江因子4都与最低生活保障、最低工资标准以及包括农村基础设施的公路里程、医院数量有较高相关性,可将其该因子命名为“政府主导因子”;江苏省因子3与浙江省因子5都与城市GDP、城市居民工资、居民就业率以及国企产值具有较高相关性,因此可将该因子命名为“城市经济因子”;江苏省因子4与浙江省因子3都与农村GDP、农村居民收入和农村居民就业率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因此可将该因子命名为“农村经济因子”;江苏省因子5与浙江省因子2都与私营企业产值、民间资本规模、百万富翁数量等指标具有较高相关性,因此可将该因子命名为“市场主导因子”;江苏省因子6与浙江省因子6都与出口贸易额、外商直接投资、外企数量以及外贸依存度间具备较高的相关性,因此可将该因子命名为“外向型因子”。因子解释如表5所示。
表5 因子含义以及对应的主要变量
虽然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可选取6个基本类似的公共因子对两省的城乡统筹道路进行分析,但是这6个因子的解释比重也是不一样的,具体因子大小情况如表6所示。
表6 两省城乡统筹公共因子解释度大小顺序
如表6所示,按照因子解释度的大小顺序,影响江苏省城乡统筹道路的主要因子为宏观经济经济因子、政府主导因子、城市经济因子、农村经济因子、市场主导因子以及外向型经济因子;而影响浙江省城乡统筹道路的主要因子按照因子解释度的大小顺序排列为宏观经济因子、市场主导因子、农村经济因子、城市经济因子、政府主导因子以及外向型经济因子。
本文研究发现,江苏省城乡统筹发展模式可归纳为在政府主导下由城市包围农村的发展模式,浙江省城乡统筹道路模式可归纳为在市场主导下由农村包围城市的发展模式,并且能够得到以下结论:
1.良好的宏观经济运行形势是城乡统筹进程又好又快推进的根本保障。
无论对于江苏省还是浙江省,良好的宏观经济运行形势都是保障城乡统筹进程又好又快推进的保障。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社会目前二元结构明显,城乡之间在经济发展、社会建设等各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而城乡统筹战略本质上就是一种缩小城乡之间这种差距的协调性发展战略,在这种背景下,政府实施这一协调性战略无疑需要大量的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各种资源。因此良好的宏观经济形势包括一定的GDP增速、财政收入和支出增速、城市化速率这些都是保证城乡统筹进程顺利推进的前提。在这一点上,不存在任何空间异质和时间异质的特殊性,而分析的最终结果也有力地佐证了我们的观点。因此各地政府在推进城乡统筹发展进程中,不要为了追求“城乡统筹”而“城乡统筹”,一定要将加快区域经济发展速度,增加区域经济总体规模、提高区域经济效益等作为工作中心。只有这样,才能有实力保证城乡统筹进程又好又快地进行。
2.在两省的城乡统筹进程中,政府与市场、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作用大不相同。
通过因子分析进一步研究发现,影响或主导两省城乡统筹发展水平的因素是不一样的。江苏省更多地是依靠政府主导,着重于城市经济的城乡统筹发展模式;而浙江省更多的是依靠市场,着重于农村经济的城乡统筹发展模式。两种模式各有利弊。江苏省城乡统筹模式的优点在于可以迅速集中大量的财力和物力对农村和城市按照城乡统筹的要求进行统一的布局和建设,这种模式实施简单,用时较短且效果明显;缺点是政府行政力量如果大范围地改变和扭曲市场自发力量的做法,不仅很容易引起各种可能在未来给城乡统筹进程乃至整个经济发展带来威胁的矛盾,而且一旦政府突然转移工作重心或者减小扶持发展力度,城乡统筹进程可能就会减速。金融危机后江苏省城乡统筹发展速度的放缓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浙江省城乡统筹模式的优点在于尊重市场客观经济规律和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实施过程中较为平和,不易引发和激化矛盾;缺点是进展较慢,金融危机以前浙江省城乡统筹的发展速度一直慢于江苏省的同期城乡统筹发展速度就是很好的佐证。
根据上述结论,本文认为江浙两省城乡统筹发展模式各具优势并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因此可以将这两种城乡统筹发展模式进行进一步的归纳、总结和推广,使其能够为中国各个地区的城乡统筹发展提供经验和借鉴。本文认为在实际的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极端的完全偏向这两种模式中的任何一种都是不可取的,而正确和稳健的做法应该是将江浙两省各自统筹发展模式的优点进行有机结合。在当前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背景下,各地区在推行城乡统筹发展战略时,必须把握好政府力量介入市场力量的度和量,既要依靠政府的大力支持保证城乡统筹发展的速度,又要依靠市场力量保证城乡统筹进程的自发性和稳定性从而保持城乡统筹进程的健康发展。
[1]张平军:《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
[2]程志强、潘晨光:《中国城乡统筹发展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3]陆铭、陈钊:《城市化、城市倾向的经济政策与城乡收入差距》,〔北京〕《经济研究》2004年第6期。
[4]马晓河、蓝海涛:《工业反哺农业的国际经验及我国的政策调整思路》,〔北京〕《管理世界》2005年第5期。
[5]齐永忠、于战平:《城乡一体化视角下的中国都市农业发展》,〔北京〕《中国农村经济》2006年第3期。
[6]孙红玲:《区域经济发展新思路:由“三大部”到“三大块”划分》,〔北京〕《经济学动态》2005年第3期。
[7]尹成杰:《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城乡一体化发展》,〔北京〕《农业经济问题》2010年第10期。
[8]周建:《杨秀祯.我国农村消费行为变迁及城乡联动机制研究》,〔北京〕《经济研究》2009年第1期。
[9]刘学军、赵耀辉:《劳动力流动对城市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北京〕《经济学季刊》2009年第2期。.
[10]李勤:《城乡统筹发展评价体系:研究综述和构想》,〔北京〕《中国农村观察》2009年第5期。
[11]蔡之兵、周俭初:《中国各省份城乡统筹发展水平测算——基于ANP模型》,〔广州〕《城市观察》2013年第3期。
[12]蔡之兵、储东涛:《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测度与评价——以江苏省为例》,〔广州〕《城市观察》2012年第4期。
[13]蔡之兵、祖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增长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因子分析模型》,〔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
〔责任编辑:天则〕
A Study of China's Urban and Rural Unified Planning Development M odels—a Case Study of Jiangsu Province and Zhejiang Province
Cai Zhibing Zhou Jianchu Zu Qiang
Since Jiangsu Province and Zhej iang Province,which are both econom ic powerful provinces,take the leading position in urban and rural unified p lanning development in the whole country, the present study takes the two provinces as the research object,attempting to construct regular and representative urban and rural unified p lanning development models based on their development.The researchers conducted a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different features by using factor analysis.The results disp lay that the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of Jiangsu and Zhejiang show their own features and differ remarkably.Furthermore,the researchers can conclude two different models of the urban and rural unified p lanning development for each province,which provide reference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other provinces.
China;Jiangsu Province;Zhejiang Province;urban and rural unified p lanning developmentmodel
蔡之兵,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 100872
周俭初,江苏省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主任 210009
祖强,江苏省行政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教研部教授 210009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外向型经济的影响”(项目编号:09BJY001)、江苏省政府决策咨询重点课题、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课题“江苏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体制机制与政策研究”(项目编号:11EYA006)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