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峰
(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甘肃兰州 730030)
重庆武(隆)至水(江)高速公路K41滑坡为一老错落体转化的切层岩石滑坡,沿路线宽度约105 m,主滑动方向为NW33°,基本与路线垂直。滑坡分为前、后两级,前级滑坡垂直路线长73 m,滑体厚度20~24 m,平均厚度18.4 m,体积约为14.1×104m3,属于中型滑坡;后级滑坡垂直路线最大长度147 m,滑体厚度20~29 m,平均厚度23.1 m,体积约为35.7万m3,属于中型滑坡。路基从滑坡的中前部主要以挖方的形式通过,边坡共分七级进行开挖。2009年边坡在开挖时产生了变形,原设计单位在刷方减载之后设置长锚杆进行防护。在锚杆施工过程中,坡体再次出现变形,且变形有进一步加剧的趋势。根据现场监测数据显示,坡体每天变形量在6 cm左右,随时有整体下滑的危险。
该滑坡地貌形态明显,呈一鼓包形,滑坡坡面地形不平顺,北低南高,总体坡度30°~35°,高程在444~550 m。滑坡左右侧界明显,左侧界受右自然冲沟控制,右侧界受自然坡控制。滑坡后缘为基岩(厚层砂岩)陡坎,后缘错壁明显,滑坡出口位于左幅路基左侧一级坡面。
滑坡区岩层呈单斜产出,无断层发育,构造简单,稳定岩层产状为NE35°/SE35°,反倾向山。区内出露的地层主要为三叠系中统须家河组(T2xj)和雷口坡组(T2l),见图1。
图1 滑坡工程地质平面
1)三叠系中统须家河组
砂岩:中~粗粒结构,厚层状构造,斜层理较发育。该组层厚34~131 m,受地质构造影响较大,岩体风化严重。主要分布于边坡坡顶南侧陡崖区。
炭质页岩、页岩:泥质结构,块状构造,页理发育,局部夹薄层石英砂岩,主要由黏土矿物组成。由于受地质构造影响较大,岩体呈土状、碎块状,质软。主要分布于边坡坡顶平台区。
灰岩夹页岩:由碳酸盐矿物组成,隐晶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局部夹灰黑的页岩,主要分布于边坡中上部陡坡区。
2)三叠系中统雷口坡组
页岩、泥岩夹灰岩:其中边坡中上部为灰黄色页岩夹白云岩,其下为紫红色泥岩夹灰色、灰黄色页岩,边坡底部灰黄、紫红色泥岩夹砂岩。页岩、泥岩主要由黏土矿物组成,泥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
滑坡区位于陡坡中上部,有利于地表及地下水的径流排泄。当大气降水时,迅速形成地表径流,向地势低洼处排泄。场地地下水主要为基岩风化裂隙水,主要分布于下伏页岩、泥岩的强风化带中,无统一的地下水水位。区内地下水接受大气降水补给,沿基岩风化裂隙向地下渗透,其补给路径短,排泄较快,具有就近补给就近排泄的特点。
2009年8月,施工单位在进行三级以上坡面防护施工时,发现边坡出现裂缝,并下错贯通,施工单位监测显示,每天变形在6 cm左右。
滑坡前级后缘裂缝在五级平台,下错达2 m。小里程一侧破坏范围发展至凹槽内,大里程一侧二、三、四级平台滑动错开0.5~1.0 m不等。在一级平台下部2~5 m范围剪出口已经形成,且在出口最低处出水。根据以往工程经验如果出水变混浊,就是下滑的征兆,滑坡变形随时都有可能突然下滑。
2.2.1 地层岩性是滑坡形成的根本条件
现场开挖出露的岩层显示一至五级边坡为岩性较差的紫红色泥岩、页岩夹有薄层白云岩。六至七级为二叠系雷口坡组三段的中厚层状灰岩夹页岩,页岩风化严重。七级坡以上的缓坡段为三叠系须家河组一段的炭质页岩、页岩风化土覆盖。错落后部陡壁上出露三叠系须家河组二段的灰岩。构成典型的上硬下软的坡体结构。在地质历史时期,因河流下切、降水等作用产生了古错落。由于公路开挖,加之长期暴露,没有及时支挡,导致错落转化为滑坡。
2.2.2 工程活动是滑坡变形的主要原因
路堑施工开挖后形成高约100 m的高陡边坡,使坡体失去支撑。同时,坡体向临空面卸荷进行应力调整,促使坡体向临空面变形、松弛,使坡体稳定性降低。
2.2.3 水的影响是滑坡变形的重要诱发因素
区域内降雨量大且集中,多次大到暴雨,雨水下渗降低滑带的抗剪强度,产生水压力等。
滑坡变形后,为及时掌握滑坡的稳定性状况,确保在滑坡治理过程中不发生险情,做到及时预警,同时为治理工程设计提供一定的设计依据,对滑坡设置了地表位移监测及深孔位移监测。深孔于2009年8月30日成孔,8月31日获取初始值,变形曲线在地表以下14.7 m处、19.7 m处、22.0 m处有明显拐点。由于当时变形较大,2009年9月2日观测时,发现在地表以下22 m处被剪断,滑体处于匀加速滑动状态。
为尽快扼制坡体变形,为后续治理工程实施赢得时间,采用对坡体扰动较小的主动防护工程对坡体予以加固处理,即在二、三级边坡平台设置钢管桩进行加固。每9根钢管桩为一组,平行路线方向间距0.5 m,垂直路线方向间距0.6 m,各组钢管桩中心间距3.0 m,每组钢管桩桩顶设置C25钢筋混凝土顶板将各钢管桩连接在一起,顶板尺寸1.5 m×1.7 m×0.4 m。其中二级平台钢管桩长24 m,共27组;三级平台钢管桩长27 m,共30组。
为减小施工对坡体的扰动,钢管桩采用套管跟进的施工工艺,至2009年9月10日,滑坡变形明显减缓,见图2。
图2 ZK1#深孔位移监测曲线
指标根据反算、原路线地勘试验值以及经验值综合取值,取C=20 kN/m2,φ=23°。滑坡推力安全系数在自然工况下取K=1.2,在暴雨工况下取K=1.15。滑体重度自然工况 γ=21 kN/m3,暴雨工况 γ=22 kN/m3。选取ZK41+455断面进行计算。经计算,前级滑坡剪出口推力为2 120 kN/m。
根据地勘资料,取 C=20 kPa,φ =23°,经计算,后级滑坡剪出口处推力为4 000 kN/m。
1)预应力锚索墩
在三至五级边坡坡面设置预应力锚索墩进行加固防护。最下一排锚索高出平台2.00 m,以上各排锚索垂直间距3.25 m,水平间距3.00 m,每级边坡设4排锚索。锚索倾角均为25°,其端部设置锚墩,截面为1.5 m×1.5 m×0.6 m,采用C25钢筋混凝土现浇,为确保锚墩与坡体更好地紧密结合,要求锚墩全部嵌入坡面,见图3。
五级边坡锚索长度为36~43 m,钻孔直径为130 mm,锚固段长8 m,锚索由6φs15.2高强度、低松弛的1860级钢绞线组成。三级、四级边坡锚索长度为34~43 m,钻孔直径为150 m,锚固段长10 m,锚索由8φs15.2高强度、低松弛的1860级钢绞线组成。
图3 治理工程断面
2)预应力锚索框架
二级边坡设置预应力锚索框架,锚索长度为28~39 m,钻孔直径为150 mm,锚固段长10 m,锚索由8φs15.2高强度、低松弛的1860级钢绞线组成。锚索端部设置C25钢筋混凝土框架,每片框架由2根竖肋、4根横梁及1根顶梁组成,框架横梁及竖肋的截面尺寸为0.6 m×0.7 m,顶梁截面尺寸为0.3 m×0.7 m,所有框架梁要求嵌入坡面不少于20 cm。
3)锚杆框架工程
在边坡一级坡面布设锚杆框架进行防护。共布置5排锚杆,锚杆长度有6 m和9 m两种,间隔布置,由φ25螺纹钢组成,钻孔直径为90 mm。锚杆沿坡面走向间距3.0 m,垂直距离3.0 m,端部设置框架,框架截面尺寸为0.4 m×0.4 m,嵌入坡面0.1 m,采用C25钢筋混凝土现浇。在框架顶端及周围设置框架梁,截面同框架截面。
4)截排水
在边坡坡口线以外5 m左右的位置及二级、五级平台设置M10浆砌片石截排水沟,截面尺寸0.6 m×0.6 m,阻止地表水流入滑坡体及将滑坡体内地表水尽快排出,降低地表水对滑坡体的不利影响。
在滑坡小里程侧低洼处设置截排水沟,截面尺寸0.6 m×0.6 m,并在对应左线里程ZK41+396.5处二级及一级坡面设置吊沟,将水排入路基侧沟。
在一级边坡滑坡剪出口一线(渗水带)设置一排仰斜排水孔,以疏排地下水。仰斜排水孔间距6.0 m,长25 m,仰角8°。
应急工程实施完成后,根据监测资料显示,坡体变形趋于减缓。至2010年年初,治理工程基本施工完成,滑坡基本停止变形。2010年5月份监测显示,历经多场暴雨之后,滑坡未产生新的变形,说明治理工程效果良好,达到了预期的目的。该滑坡为一老错落体转化的切层岩石滑坡,滑坡的滑动变形不但影响了武水高速公路的如期通车,也给后续的治理工程造成了很大的困难。设计先采用应急工程扼制滑坡变形,再设置永久防护工程根治滑坡病害,最终消除了安全隐患。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西部开发战略的实施,高速公路建设迅速发展。在山区高速公路建设中由于地形地质条件复杂,发生了众多滑坡和高边坡变形,延误工期,增加投资,甚至造成灾害。一方面设计单位对地质选线重视程度不够,对区域工程地质条件研究程度不足,致使高速公路一些区段仍选在大型古老滑坡和滑坡、崩塌等比较发育的地段,开挖后使得老滑坡复活。另一方面,设计人员普遍存在对边坡地段地质情况等了解程度不足,设计的坡形及防护措施与当地岩土特性不符等问题。
该滑坡的发生对今后高速公路的建设是一个教训,同时治理工程的成功实施对同类工程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武水路B11合同段ZK41+400—ZK41+505段滑坡工程地质勘察报告[R].兰州: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2009.
[2]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武水路B11合同段ZK41+400—ZK41+505段滑坡治理工程施工图设计[Z].兰州: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2009.
[3]王恭先.滑坡学与滑坡防治技术[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4.
[4]交通部第二公路勘测设计院.路基(公路设计手册)[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
[5]章勇武,马惠民.山区高速公路滑坡与高边坡病害防治技术实践[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