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兰
一、非语言行为的内涵
非语言行为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语言引导以外,通过肢体行为、表情等方式对学生所发布的交流信号。就其内容和含义来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的角度来看,非语言行为主要是指行为主体以人际交往为目的,如小学数学课堂讲解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相互作为主体,沟通交流的载体是小学数学知识架构和知识点,教师借助非语言符号如表情和肢体动作,来传递情感和要表达的语意。
而狭义的非语言行为则主要表现为个体之间在交往时的一些姿态、动作符号,诸如表情、头、身体发出的声音、手势等动向的非语言符号,而个体所处在的空间固定姿势和身体的行为姿势则被誉为静态的非语言行为,如学生挠脑袋、捂嘴巴、耸肩膀等均可以从不同程度上表示出他们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认识程度的不同。在此方面学生性别的差异性也是非语言行为判定的重要依据。
二、非语言行为的功能
1.言语辅助功能
在课堂上,通过利用一些非语言行为来与讲课方式相互配合,提高课堂教学的附属信息,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老师利用非语言行为所表述的知识信息。所以,当学生的视觉与听觉在课堂上都能够相互协作发生作用时,学生才能够更深刻地掌握所学知识。老师在课堂上采用非语言行为来进行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以及知识的熟练程度,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2.控制管理功能
在教学中,有着一定教学经验的老师一定会在课堂上使用非语言行为来对学生进行课堂管理。在实践过程中,老师并不需要时刻紧盯着学生,而是通过少数几个特定的眼神或者肢体动作就能够起到控制学生的作用。老师在实施非语言行为教学时,可以通过学生的不同情况来调节对学生的控制力度,从而达到更好控制学生的效果。
3.强化习得功能
老师在教学中,应该对学生优秀的地方不断地进行强化。老师在实施教学行为时不仅要使用语言行为,还应该利用非语言行为来与之配合。例如:某老师在进行乘法口诀授课时,不断对学生进行非语言强化训练,老师在每一次上课开始几分钟总要抽查学生的乘法口诀掌握情况,久而久之,老师在上课时只要做出相应的动作,学生就知道老师的问题并作出相对应的回答。老师通过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热情,也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所以,老师通过一些正确的非语言行为来对学生进行鼓励与激励,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数学课堂中非语言行为的表现与运用
1.面部语表达方式
在教学中,老师与学生之间最为直接的了解方式就是面部语。当老师与学生在课堂上做面对面交流时,双方面部表情的变化是最容易被对方所感知的,所以老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面部表情把自身最好的情绪传递给学生,从而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2.身势语表达形式
老师在课堂上可以通过肢体的相互配合来对语言行为进行适当的修饰,以便更好地向学生传递鼓励、赞美或批评等交流思想。根据小学数学教师自身的职业特征来看,可以把身势语分为以下三种:
(1)头势语。老师在教学中对于学生的表现所作出的反应中最为常见的头势语就是点头和摇头。但是对于小学阶段的教学来讲,老师应该是以鼓励学生为主的,所以主要是以点头来表达对学生的赞同与鼓励。
(2)手势语。在生活中,人们通过使用手以及胳膊来表达信息的方式就是手势。在使用手势时,可以利用手掌以及胳膊来形成各种不同的动作,从而表达一些复杂抽象的事物。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老师可以把手势运用到课堂上,更清晰地描述抽象的教学知识,提高课堂效率。
(3)行动语。小学生对事物的注意力时间是有限的,因此老师在课堂上需要不停地变化动作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调查显示,一些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在课堂上对自己的一言一行都非常注意,希望自己能够为学生做一个好的榜样。有时候,老师在课堂上如果发现学生有不专心的情况,可以轻轻拍其肩膀或敲击课桌来以示提醒。当老师安排学生进行自主练习时,老师需要适当地进行巡视,查看学生的做题情况或者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增加师生合作机会。
3.空间距离语表达形式
所谓的身体距离就是每个人之间所保持的位置距离与角度,身体距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告诉我们交际双方当下的关系密切程度以及心理特性。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老师在教室里所处位置与学生之间距离的远近程度能够使学生产生不同感觉。
通过调查表明,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老师能够全面掌控整个课堂的最佳距离是距离学生2至3.5米。例如:在课堂上老师发现某个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则会主动走向学生的座位,这时学生会马上把注意力集中于课堂学习上。老师在讲课过程中,可以不断地在教室中走动,并利用眼神来对学生施加压力,使学生注意力能够高度集中。在对一些低年级的学生进行授课时,老师更应该主动与学生亲近,通过减少与学生的距离感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改善课堂的学习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