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杨斌
数学课堂虽然没有语文等学科丰富多彩,但是数学课堂的效率高低和教师的专业知识、语言表达能力和评价艺术等有着直接的关系。如果这座“桥梁”运用恰当,则能扫除师生之间互动的许多障碍,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数学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
一、准确专业,有效指导
在小学数学基础知识传授中,任何一个数学概念、名词术语、公式等,都有非常明确的含义,其所用的语言文字表述要求准确无误,不包含歧义的词语。我们在教学时,教学语言也要做到准确化、专业化,使学生养成严谨的学习态度,有效地指导学生准确理解教学内容。
例如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高”,在试一试,想一想中有这样的问题:你能量出右图中人字梁的高度是多少毫米吗?此时,教学语言要准确化,要使学生明确 “高度”这个词的含义,以免和下文“高”的概念的理解产生冲突和歧义。此“高度”只是指上面某点(处)至下面某点(处)之间的竖直距离,和数学中“高”的含义有着一定的区别,明白了它们之间的区别,就可为下面学习“高”的概念作铺垫。同时对“高”的概念:从三角形一个顶点到对边的垂直线段是三角形的高进行教学时,教师对学生要进行细化教学,使学生对每一个知识的理解做到准确专业。例如此概念中的关键词语为“三角形”“顶点”“对边”“垂直”,特别是要让学生明确“竖直”“垂直”的区别,使他们明白,此概念中的“垂直”不是“竖直”向下,“竖直”是指“从上到下”,而“垂直”是指“形成直角”,它不一定指“从上到下”。所以只要从准确专业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数学语言的教学,学生在理解概念、名词术语时才不会产生歧义,在解答数学难题时就能迎刃而解了。
二、充满鼓励,收获自信
对于小学生来说,教师一道赞许的目光,一句勉励的话语都能使学生在学习时享受、体验学习的快乐,收获自信。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千万不要吝啬自己的语言,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自信、正确的评价、激情的鼓励。
比如在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认识比》的教学后,我设计了下题巩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小明的妈妈买了24根棒棒冰回家,要小明按5∶3的比例分成两份,一份给妹妹,一份给小明。请问:妹妹和小明分别能分到多少根棒棒冰?他们所得棒棒冰占总数的几分之几?大多数学生经过思考分析后得出结论:妹妹和小明分别分得棒棒冰为15根和9根,比率是8∶5、8∶3。我及时鼓励这些学生:“呀!你一下子就算出来了,真是个小诸葛!”“你真行啊,算得又快又准!”“你真了不起,是个爱动脑、接受能力非常强的学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能接受这些知识点,并能运用它们去解决实际问题。”这些肯定的评价让学生们十分愉悦,学习的兴趣陡增,而且后面的课堂教学气氛明显热闹了许多。所以,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正确地运用赏识教育的手段,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过程中收获自信,培养学习信心。
三、蕴含启发,激活思维
教师的语言除了具有鼓励作用之外,还应该具备启发作用,通过对关键词语的启发,激发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所以,这要求教师在课前要精心备课,什么时候该用什么样的语言,什么时候应该直白,什么时候应该蕴含启发,都应该做到心中有数。
比如在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圆柱和圆锥》教学中,当学生经过观察和交流后,对圆柱和圆锥有了初步认识之后,我继而发问:哪一位同学能告诉我,圆柱和圆锥各有什么特征,它们之间又有什么区别呢?我要看看谁是高手。这样带有激励性的语言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能启发学生进一步观察圆柱和圆锥,促使他们去思考圆柱和圆锥有哪些特征。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就能发现圆柱的特点:上下两面是相同的圆形,而且上下一样粗,侧面是弯曲的。圆锥也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但只有一个底面,其底面是圆形的,另一面是一个顶点,上下两部分的大小不一样,侧面也是弯曲的。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不应把知识强硬灌输给学生,而应该通过启发性的语言,促使学生对知识点或问题进行思考,在思考中真正地吸收知识,内化知识点,使它成为自己的真正的东西,并能使用它们去解决实际问题。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教师的教学语言是充满艺术和科学性的,如果语言能做到准确专业,必能起到有效的指导作用;能做到充满鼓励,必能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能做到蕴含启发,必能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总之,教师语言对于数学教学具有很重要的引领作用,教师一定要不断充电,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使得自己的教学语言能给课堂教学锦上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