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兵
(河南省信阳市中心医院,河南 信阳 464000)
缓肝理脾汤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观察
王 兵
(河南省信阳市中心医院,河南 信阳 464000)
目的 观察缓肝理脾汤治疗肠易激综合征(IBS)的临床疗效。方法 82例IBS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8例与对照组34例,治疗组予缓肝理脾汤,对照组予曲美布汀片,6周后比较疗效。结果 两组治疗后腹泻、腹痛、腹胀等主要症状评分均有下降,治疗组腹泻、腹痛症状改善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89.58%,高于对照组之67.65%(P<0.05)。结论 缓肝理脾汤治疗IBS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肠易激综合征 腹泻 腹痛 缓肝理脾汤 曲美布汀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胃肠道最常见的功能性疾病,一般分为腹泻型、便秘型、混合型3型,其中又以腹泻型最为多见,笔者近年来应用缓肝理脾汤治疗腹泻型IBS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1 病例选择 诊断标准参照罗马Ⅲ标准。病程6个月以上最近3个月来持续存在腹部不适或腹痛,并伴有下列特点中至少2项:(1)排便后症状改善;(2)症状发生伴排次数改变;(3)症状发生伴有粪便性状改变,缺乏可解释症状的形态学改变和生化异常。纳入标准:(1)血常规、血沉、粪常规、肝肾功能、甲状腺功能正常,大便潜血阴性;(2)最近1年内有电子肠镜检查史;(3)最近停用治疗IBS的药物至少1周。
1.2 临床资料 82例病例均来自2010年9月至2013年8月本院门诊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8例,男性30例,女性18例;年龄21~56岁,平均36.50岁;病程1~12年,平均4.4年。对照组34例,男性21例,女性13例;年龄23~55岁,平均37.2岁;病程1.5~12年,平均4.30年。两组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3 治疗方法 治疗组予缓肝理脾汤:人参12g,桂枝9g,炒白芍15g,白茯苓12g,炒白术12g,陈皮12g,山药12g,炒扁豆12g,炙甘草6g,煨姜6g,大枣3枚。水煎服,每日1剂。对照组予马来酸曲美布汀片(开开援生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0.2g口服,每日3次。两组药物服用全程6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主要症状评分改善情况和总体疗效。
1.4 疗效标准 (1)主要症状评分判定标准[1]。①腹痛和腹胀程度评分:无症状为0分;经提示后方觉有症状为1分,轻度;不经提示即有症状为2分,中度;患者主诉为主要症状为3分,重度。②腹泻的频率评分:无症状为0分;<每日3次为1分,轻度;每日3~5次为2分,中度;每日6次以上为3分,重度。(2)疗效评定标准。按改善百分率=(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后总积分)/治疗前总积分×100%,计算症状改善百分率。症状改善百分率≥80%为显效。症状改善百分率≥50且<80%为有效。症状改善百分率<50%为无效。以显效和有效病例数计算总有效率。
1.5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组内以配对t检验,组间以χ2检验、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治疗前后主要临床症状评分比较 见表1。与治疗前比较,两组腹泻、腹痛、腹胀症状均有显著改善(P<0.05)。治疗组腹泻、腹痛症状改善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
表1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主要症状积分比较(分,±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主要症状积分比较(分,±s)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腹胀(n=34) 治疗后 0.87±0.80*治疗组 治疗前 2.21±0.93(n=48) 治疗后 0.85±0.71*对照组 治疗前 2.24±0.85腹泻 腹痛1.48±1.12* 1.23±1.02*2.41±0.72 2.28±0.66 0.92±0.90*△ 0.74±0.73*△2.43±0.71 2.15±0.81
2.2 两组总体疗效比较 见表2。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表2 两组总体疗效比较(n)
2.3 不良反应 治疗组中2例原无腹胀者服药中出现腹胀不适,症状不重,继续服药后症状消失。对照组2例服药后谷丙转氨酶轻度升高,2例腹痛加重。其他观察对象治疗前后肝肾功能,血、粪常规均未见异常。
IBS是一腹痛、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的功能性肠病,其发病机制复杂,涉及肠道动力异常,内脏感觉异常,肠道感染治愈后、胃肠道激素和精神心理等多方面[2]。腹泻型IBS属于中医学“泄泻”、“腹痛”、“痛泄”范畴,肝郁脾虚是其病因病机的关键[3]。唐容川曰“木之性,主疏泄,食之入胃,全赖肝上之气疏泄,而水谷乃化,若肝不能疏泄水气,渗泄中满之证在所难免”。《医方考》云“泻责之于脾,痛责之于肝,肝责之于实,脾责之于虚,脾虚肝实,故令痛泻”。IBS患者平时脾胃素虚,复因情志失调,忧思恼怒,精神紧张,肝木之强,乘侮脾土,脾阳受损,运化失司,谷反为滞,水反为湿,津液糟粕下趋,腹痛腹胀腹泻诸症丛生,故治以健脾缓肝。缓肝理脾汤见《医宗金鉴》卷五十一,具有健脾缓肝的功效,主要用来治疗慢惊风,发时缓缓搐搦,时作时上,面色淡黄,或青白相兼,身必温和,昏睡眼合,或睡卧露睛,脉来迟缓,大便青色,属脾虚肝旺者。方中人参、山药益气健脾,滋补中土;桂枝温运脾阳,化湿利水;白芍养血柔肝,缓急止痛;茯苓、白术、扁豆、陈皮健脾化湿;煨姜固肠止泻;炙甘草、大枣补中益气,缓和药性。诸药配伍使脾胃得健、肝郁得疏、湿邪得祛,故治疗腹泻型IBS亦获效良好。缓肝理脾汤治疗本病疗效明显优于西药治疗,且不良反应少。
[1]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共识意见[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15(7):1062-1065.
[2]葛均波,徐永健.内科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399-400.
[3]张正利,蔡淦.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论治溯源[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1,7(7):48-50.
R574.4
B
1004-745X(2014)10-1943-02
10.3969/j.issn.1004-745X.2014.10.080
2014-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