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 锜
城市河流边缘公共空间设计中的安全伦理
——以上海为例
施 锜
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城市河流边缘公共空间设计中的安全伦理意识。城市街道环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状况密切相关,合理的城市河流边缘公共空间设计应具有安全性,使人们在其中活动时获得安全感,人们的安全感反过来又使空间获得活力,减少发生不安全事件的可能性,形成良性循环。笔者以河流边缘公共空间设计为例,结合具体实例和调研信息,提出了目前城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可供参考的设计原则。
公共空间 环境心理学 安全伦理 城市景观
图1、上海市虹口区九龙路哈尔滨路河岸
图2、上海市虹口区九龙路吴淞路河岸
河岸可以成为城市中最好的部分,也可以成为最差的部分,河流边的通行道路严格来说虽然不是街道,但也属于线型的公共空间,它时常是半条街道与河岸相加而成的。在城市设计中,我们尤其要注意的是河流边缘空间的布局。
欧洲城市一般在河岸时常会设计水边林荫道、供远眺和野餐的草坪、供人们小坐的咖啡馆及小饭馆等,于是城市的河岸便成为人们度假休闲的好去处。就上海来说,苏州河沿岸的风景颇有风味。然在过去的年代,由于工业生产的需要,以及沿岸居民的生活设施尚不够齐全,上海的苏州河等河流都承担了排污的功能,常常散发出刺鼻的气味,使人们不愿接近,因此也并不重视河流边的景观处理。一些河岸成为堆放杂物、垃圾的地点,或作为建筑背后的无人通道。最近二十年内,为了保证城市交通的顺畅,一些河岸边建造了供车辆行进的闸桥,闸桥的桥面一般会高出实际的河岸,就形成了立体式的地形,河岸边的道路和闸桥的交叉点是桥洞,河边的道路也就向着桥洞延伸,显得阴森、被荒弃,仿佛难以治理。事实上,城市中的河流独特的景观可以成为人们散步的空间,休闲的场所,河流周边地区与周围的城市环境连成一体后,能将城市的风貌充分地体现出来,在河流边设计人们活动的空间,还可以带动周边商业的发展,使河边成为人们时尚生活的一部分。如克利夫·芒福汀在谈论河岸时所言:“在可持续发展城市中,所有的河流、运河和水道都应当与建筑的正立面联系在一起,而它们自身也应作为城市重要的景观因素。”[1](P164)因此,要注意利用河流周边的线性空间,使之成为城市的精彩景观,吸引人们参与空间活动,而非使之无意中成为城市中荒凉危险的无人场所,这就是河流边缘公共空间设计中的安全伦理意识。
就我国大城市而言,要注意的是,河流是一个城市的公共景观。一些开发商选择在河边设立小区,并以河流作为商品房的卖点。但由于小区具有一定的私密性,会阻止外来人口的进入,还会阻断了河岸的连续性,使小区外的河岸空间被隔离开来,产生空间死角,造成危险发生的可能性。如德国学者海因兹·佩措尔德所说:“公共空间逐步贬值,房屋周围的私人空间逐渐扩大;建筑内部装修越来越受重视,而公共空间则被忽略。”[2](P47)占据城市公共景观的小区,正是这种城市规划中功能主义的产物。更何况即便在小区内,黑暗荒僻的河边空间,对小区内居民本身来说也并非安全的场所。
由于河岸可以被看作是一侧元素非常单调的街道,因此,在河岸边最适合建造的是小型商业片区,或是小型商业片区与居民区的混合空间。也可以建造创意产业园、艺术展示区、边界较为柔性的景观花园等。也就是说,要保证人们在河边畅行无阻的可能性,而非将人们隔离在远离河岸的区域,河岸既要保持开放状态,也要保持环境的有序和卫生。一旦有了类似小型商业片区与居民区混合这样的公共空间,河流便能将其魅力充分地发挥出来,河岸不再是荒芜的大型元素,而成为多样性场景的陪衬,避免了河岸容易荒芜等缺点。要注意的是,河岸边商业区的售卖内容应更多指向中青年人群,而非儿童、少年或老年人,因为中青年人群的社会地位最稳定,也有足够的消费能力,能赋予此场所最大的活力。一旦区域的活力被带动起来,儿童、少年、老年人也能安全地在此地活动。将河岸设计成商业片区以招揽人气的另一个优点是易于管理,这样,河流边的空洞区域不再直接暴露于城市表面,而是成为半公园,半商业区的所在,流浪汉或是潜在的犯罪分子在逗留的现象就会减少(这里不讨论流动人员的安置问题),部分保证了河岸附近整片地段有效的安全性。
然而,我国城市,包括上海可能出现一种特有的情况,长期居住在河滨的居民生活所需设施,如菜场、水果摊等占据河岸用地,使河岸呈现出脏乱,占道的状况。笔者在实地调研时,发现虹口区哈尔滨路九龙路附近的河边区域就出现了这样的状况,原因是因为岸边出现了菜场和自由贸易商场,造成垃圾无人清理,摊贩们则占据河岸设摊,甚至还有人在此撒网捕鱼。虽然说菜场和自由贸易市场是生活必需设施,但它们无助于增添河岸的吸引力,尤其是在不依靠河流运输的情况下,将这些容易破坏环境的商业活动设置在河岸边是一种资源的浪费,事实上,在这些看似热闹但实则混乱的河岸前后的线性空间内,又显得荒僻冷清。因为它们起到的作用并非为河岸增添活力,而是降低了河岸的通畅度和吸引力。环境心理学的研究已经确定,人们偏爱“协调有序(条理性)、适中的复杂性和新奇性(两者可合为一类)、自然元素突出、维护良好、视野开敞和富有历史意义”的场所。[3](P240)如果可能的话,城市设计者应尽量不要在河岸边布置这样的商业种类,因为一边的河堤特别容易为菜场中的商铺留下堆放杂物的空间。(图1)
除此之外,要营造良好的河岸景观,除了景观本身的设计需要符合审美标准外,还需注意几点。首先是河岸的铺装,人们总是更愿意在干净的场景中行走,河岸也是如此。体现经过良好设计的河岸公共空间的一大方法就是注重地面的铺装。可采用漂亮而坚固的石材、木材进行铺装,与街道的铺装有所区别。河岸仿佛成为安全的室内私密空间的户外延伸,吸引人们到河岸边散步。同时,优质的地面铺装的另一潜在功用,是能够引导人们的行走路线,划分区域,使人们下意识地知道河岸景观及不同功能区的划分自何时起与何时止。另外,它也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如条形木质的地面铺装能阻止孩子们在地面上溜冰,踢球等行为。相反,如果河岸边的铺装坑坑洼洼,积聚雨水和垃圾,人们就不愿在这里行走,在不得不经过这段线性公共空间的时候随意丢弃垃圾。
第二是河岸边线性空间本身的设计。一般来说,河岸的线性空间如同人行道一样,如能足够宽敞,就能吸引人们行走和逗留。另外,如果有条件设计一些亲水平台的结构,设计较为平整的铺装及空间开敞的座椅,供人们小坐,并形成连贯的、开敞的节点,河岸边的设计元素将会更加多样化。例如在上海虹口区、黄浦区的苏州河边,设计人员已经将原本荒芜的河岸设计成供人们散步小憩的亲水平台,使河岸及岸边的风景都成为人们观赏的内容,漫长的河岸边公共领域失去了原本的空旷乏味的面貌,增添该公共空间中人们活动的安全感。(图2)
第三需要注意的内容是河岸边的绿化,尤其要注意的是,绿化不应阻挡人们的行走视线,更不应将河岸与岸边的街道隔开,更不应由于注重绿化而使人们的行走路线显得狭窄难行。在一些河岸边,为了防止河水泛滥,堤坝建造得较高,使河岸边的行走区域也随之比街道上的马路高出半米到一米左右,作为河岸线性公共空间和街道的边界,这样的落差已经足够,不需要再设置更多的绿化来强化边界。一旦在这样的河岸与街道之间再布置了有一定遮挡作用的灌木乃至乔木绿化,便会造成河岸与街道隔离,街道上与河岸上发生的状况是不能在短时间内互通的,河岸成为街道上一个相对封闭的私密空间,即便看似没有危险,人们也自然地选择不在此处行走,因为相比视野受限的空间,人们更喜爱视野开敞的景色,在环境心理学所作的研究中,让步行者围绕城市的街区行走,然后记录他们所注意的对象,发现街道宽阔和狭窄的收缩变化是步行者的主要体现之一。[3](P247)但这个私密空间看似又并没有闭合,使人们很少警惕其中可能会发生的危险,隐患更为严重。另外,被围合的空间容易导致流浪汉在此逗留,于是人们越发不愿在河岸行走,宁愿选择在街道上行走,于是河岸反而开始变得荒芜起来。
笔者在虹口区四川北路桥附近,北苏州路的的河岸空间调研时便发现了这样的问题。此处河岸比街道高出一些,而且非常狭窄,由于种植了大量的绿化,这些绿化开始占据人们视线的空间,在街道行走的人看不见河岸上发生的事情,在河岸上行走的人看不见前后发生的事情,造成很多不便。另外,为了方便人们休息,设计者在河岸上每隔一段设置了坐下休息的区域,这些区域并非靠着河流的,而是背对街道的,且受到了绿化的遮挡,无形中又起到了分割河岸和街道的作用。同时,由于河岸的形状并非笔直,而是带有弧度,这些区域由于弧度对视觉的干扰,以及周围茂盛的绿化,成为一些私密性的小空间,最终基本都被一些流浪汉占据了,而这些人占用了空间之后,将生活垃圾随意抛弃,造成该空间卫生状况堪忧,容易使行人感到心理上的不安全,人们更不愿从这些路段经过,造成实质上的不安全。因此,这段河岸虽然位处闹市区,但很少有人行走,显得非常荒凉。同样,上海大厦对面北苏州路的一段河岸绿化过于茂盛,而人行道过于狭窄封闭,因此被倒下的枝条堵塞了行走路线,反而将河岸的人行道荒废,人们只能从外围行走,河岸虽然景致动人,却无人欣赏,这无疑是对城市空间的一种浪费,而从外围行走又容易阻挡车辆行进,导致不安全因素。(图3、4)
事实上,如果河岸的人行道并不足够宽敞的话,不建议设置过于茂盛的绿化带,只需适当种植行道树,或是较为狭窄的小型绿化即可。因为人喜爱的是适度的开敞性,即较低的密度和适当的边界结合的环境,[3](P247)小型绿化可以保证这一点,即保持了视野通畅又保持了开敞性,合适的“视界”(visual scope)是既保证了“视深”(vista),又保证了“全景”的视界。它能加强对场景的记忆。根据环境心理学家(Rapoport,1990)的研究,世界范围192条著名街道,视野的深度、广度和围合是普遍存在的因素。[3](P247)因此,如果要装点河岸的线型公共空间,应如前文所述,将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河岸边的铺装、休闲空间的设计和照明上,尽量用低矮的绿化点缀河岸,如小型草坪或花坛,保持河岸线性公共空间在视觉上深度和广度的通畅,同时保持河岸线性空间与车行道之间边界的柔化通透是维护安全的重要方法。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参考杭州西湖景区湖边区域的设计,绿化呈低矮的点缀状,湖岸和街道之间的边界开放而柔性,方便人们自由地步行观景。另外,如果在河岸边拥有足够的行道空间,还可以在此设计自行车道,使人们有机会在河边进行户外运动。
第四个值得注意的方面是保持河岸线型公共空间的连贯性(coherence)。这样能够帮助人们了解河流的走向及河流附近城市公共空间的形态,使人们能明确方向感,放松地沿着河岸的线型空间散步,而不至于迷路。保持河岸边线型空间的连贯性,实际上就是保持了河岸边人群活动轨迹的连续性,实际上是保持了整个环境的连贯性。而环境心理学有一种观点认为,“连贯性有助于人的生存……赋予自身周围的环境以相对固定的意义,以便环境能够持续起到确保自身安全的作用,所以人有偏爱连贯性的倾向。”[3](P240)确实,连贯性保证了人们对环境的可感知度和可掌控度,使人们在环境中更容易感到安全感。而在上文提到过的对人们有正面影响的环境特性中,除了复杂性和新奇性之外,其他五类属性(自然元素突出、维护良好、视野开敞和富有历史意义)都强调了连贯性。无论是在河边乱堆乱放,乱设摊位或是荒弃的行为,都破坏了河岸的连贯性,“而使用过度(intense uses)、荒废失修、行动受限和混乱无序会减少连贯性,即减少了偏爱。”[3](P241)如果一段河岸是可供人们通行的,另一段河岸边则成为工地,或是用来堆放大量物资,会造成整个一长段河岸都少有人行走。事实上,连贯性也是所有城市公路和街道都应注意的方面,再也没有频繁的施工,架设各种阻断人们行走的障碍物对环境的连贯性,进而对人们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生活破坏更大了。事实上,即便是乱设摊位也是对河岸连贯性的一种破坏,可见连贯性与各个河岸要素都密切相关。对于河岸的线型公共空间来说,因为河岸实际上已经是一端封闭的线型空间,如果再将其拦截成非连贯的,将造成横向和纵向两个方向的死角,会导致整个地段无人问津,产生不安全因素。
最后要注重的是邻近河岸地段的整体规划,河岸边线型公共空间的设计不应被孤立考虑,而应与附近的居民区、商业区域、交通枢纽、公园有所呼应,即使在周围商业不景气的时候,也能有居民们前来散步休闲。如果河岸周围没有可供人们经常活动的场所,就会形成巨大的空洞区域,可能会造成更为严重的衰败和冷清。如2010年上海世博会在黄浦江边曾建造了大量展馆,本意是待世博会结束后,期待江边能成为一个新的文化展览公共区域,为了促成这样的环境,还将当代艺术宫等一些展览建筑规划在这些地段。但由于周围的居民区数量、商业区域数量及交通枢纽数量均无力维持原世博会大面积公共空间的活力,造成该地段成为闹市中的孤岛。再加上该江边空间与人们日常活动的公共空间之间的边界太大,人们需要走过长长的带有铁丝网的隔离带才能到达参观区,若非参观的人群便不会经过此地,人们除了在白天前往该区域参观展览之外,晚上不会在该区域逗留,这对于城市中的安全来说并非是好现象,因为无意中制造了一块无人区。而铁丝网对城市环境的破坏也比我们想象中来得严重,铁丝网看似有保护安全,隔离外界侵扰的功能,但铁丝网却无法使人感到安全感,因为看似严密的,非日常的环境安全措施可能会引发不安全的印象,摧毁城市使人安心的活力。另外,铁丝网的视觉透明感和它实际具有的阻挡作用会将简单的空间复杂化,营造出一种类似迷宫的感受,使人们失去对空间形状和距离的判断力。而铁丝网造成环境空洞、乏味的感觉也会使空间进一步被荒弃。笔者认为,要改变因为空间荒芜而不安全的趋势,首先应将沿江的文化展示区域与人们日常活动的公共空间之间过于宽大的边界去除,将人们赖以日常生活的街道的公共空间与当代艺术宫等展示空间之间的边界柔化并连在一起,同时应在此地营造合适的商业气氛,或建造文化产业园区等区域,尽力带动该地段的活力。如果可能的话,也可以在沿着江边公共空间的街道布置一定量的公交车站以吸引行人经过此地,同时也为公交线路增加城市景致的吸引力。一旦该区域形成景区,咖啡馆、快餐店就会选择此地安家落户,对保护区域安全方面来说更有助益,也使江边的空间更为多姿多彩。如巴尔的摩的内还海港上同样也布置了博物馆,但同时还布置了大型购物中心和新式零售小店,同样,海港的景致也得以保存,既维持了与历史的联系,又适应当代人的生活方式,将零售业和消遣娱乐业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4](P362)总而言之,将周边的区域与河岸或江边的线型公共空间结合起来规划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使线型公共空间变得更为开放,与周围环境有更好的有机融合,面对人们的界面也更为友好,不会成为孤立无援的隔离区。(图5)
总而言之,我们应将城市河岸边缘的线型公共空间更多地看成这个城市的天然资源善加利用,而不能将其看成占据城市地盘的障碍,或是用来排放垃圾的免费露天仓库,也不应将河岸与人们的活动空间隔开。河流及河岸周边空间是需要详细规划设计的部分,因为有河流的城市景致正是营造出温暖的城市氛围和城市文化的公共空间。就安全伦理意识来说,一旦河岸周边的公共区域拥有了让城市中人们依恋的特质,它就能成为人们乐于参与的空间,该处的不安全事件概率便会减少。而一旦河岸成为被人们抛弃的空旷冷清的公共空间,它会比其他区域更容易成为危险多发的区域,因为相比城市公路和街道等城市线型公共空间,河流边的线型公共空间的一端是封闭的,它天然地缺乏公共监视,蕴含着更多的危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图3、上海市虹口区北苏州路近四川北路河岸
图4、上海市虹口区北苏州路近大名路河岸
图5、上海市原世博会浦西滨江片区公共空间
[1](英)克利夫-芒福汀.绿色尺度(Green Dimansion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2](德)海因兹·佩措尔德.城市设计的美学.第欧根尼,2012(2).
[3] 胡正凡,林玉莲.环境心理学(第三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4](美)保罗·贝尔(Pail A. Bell),托马斯·格林(Thomas C. Greene),杰弗瑞·费希尔(Jeffrey D. Fisher),安德鲁·鲍姆(Andrew Baum).环境心理学(第5版).朱建军 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施錡,上海戏剧学院副教授)
2012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城市空间的安全性及其设计中的安全伦理意识》,编号:12YJC76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