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味的形式
——玻璃艺术主题教学小记

2014-05-02 09:20:07吴欧红
关键词:假山意味玻璃

吴欧红

有意味的形式
——玻璃艺术主题教学小记

吴欧红

在玻璃艺术设计专业有针对性地实施主题教学,其目标不仅是要让学生有能力完成玻璃的铸造工艺以及大部分冷加工工艺,而且要积极培育学生自由创作的精神,逐渐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玻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在对外学术交流过程中采众家之所长,最终形成带有自我标识和民族特色的设计风格,这种本土生存法则是培养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重心,也是在教学中所一贯倡导的。

主题教学 玻璃艺术 形式

有意味的形式是一切艺术的共同本质,“美”作为“有意味的形式”需要经历一个由内容到形式的积淀过程:一般来说即是由再现到表现,由写实到符号。将这一美学理念作为主题引入玻璃专业课程之中,其目的正是希望引导学生通过对艺术的“意味”与“形式”的理解,进而把握玻璃艺术的本质。“意味”是玻璃艺术品众多因素之间关系的组合,它并不空洞,而是可以触摸,可以看得见的,可以感觉到的。在这里,“形式”是玻璃艺术品的核心,是玻璃艺术品内所有元素构成的一种纯粹的关系。在某种意义上,“意味”与“形式”存亡与共。在具体不同的玻璃艺术品中,线条、色彩、肌理、质地这些要素以某种特殊的方式构成某种形式或形式的关系,这些给人以美感的形式,这些不同的关系和组合,都可视为“有意味的形式”。玻璃艺术品的形式意味应从它的特殊性中探索规律,即从玻璃材料和制作工艺的特殊性中寻找答案。

一、课程概述

《有意味的形式——玻璃礼品的设计与制作》是一个主题教学的组合课程群,由设计稿绘制、油泥制作、模具制作、玻璃烧制、软件制作等课程组成,课程内容围绕着主题教学贯穿始终。目的是通过这个组合课程群一系列的练习,引导学生在创意表达、素材收集、思维转换和表现技能上有整体的把握和提高。在学生完成主题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面对实际,面对市场需求,不断强化自己,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让学生既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又有主动学习的热情。

“有意味的形式——玻璃礼品的设计与制作”这一主题课程群所针对的是装饰艺术专业玻璃方向二年级的学生,教学内容分为相互关联的三个部分,进行阶段式实施。其中设计与制作部分在三年级上半年完成,此时,学生通过前面专业课的学习,已经熟悉了玻璃的基本制作工艺。三年级导入这一主题设计课程,一方面是本着以学以致用、学有所专目的,使他们在这个阶段打好扎实的基础,掌握一些重要的玻璃品制作专业技能;另一方面也是通过学习玻璃品的创作,使他们学会将构思设计与工艺技巧相结合,从而进一步体会到玻璃艺术品创作中“有意味的形式”。这将使他们成为熟练掌握玻璃工艺技能的巧匠的同时,还能成为一个有思想的玻璃艺术设计者,为毕业后更快地成长为工艺品设计师打下基础。

在整个教学中,采用贯穿全主题的“阶段式”教学模式,将教学任务分阶段进行,加之以工作过程图片保留的作业样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循序渐进的习惯。本学期的课题要求学生在一个大单元的课时(288课时)内,完成玻璃工艺品的制作过程的训练。课程将从玻璃材料的基本认知入手,完成围绕主题主题导入、形式意味研究、搜集素材、构思草图、玻璃制作设计以及入窑烧制这一完整的任务实施过程。

二、课程实施

课程按照“主题导入、有意味的形式的研究、设计稿绘制、艺术品造型表达、玻璃品设计制作”的顺序进行。

1、主题导入

引导学生进入课题,从探寻苏州传统元素入手,在带有吴地文化特色的传统元素精华中去发现“有意味”的形式,培养他们细心观察、认真思考、独立研究分析的能力,尊重他们个性化风格的表达。

2、有意味的形式(苏州元素)的研究

花窗:花窗在苏州园林之内随处可见,既有实用的功能也带有极大的装饰性。(如图1)苏州的花窗纹饰繁多,构图精巧,体现了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将具有传统特色的花窗与现代玻璃艺术巧妙融合,在形式与意味上都有可书之处,既不失原有的传统韵味同时也拥有现代的美感,它所传达给人的感觉是苏州“高雅”的人文特点。

假山:假山常被用于园林造景或被雕成小巧玲珑的盆景,与小桥流水、亭台楼阁、花木园艺共同营造出完整的园林综合艺术品。虽然形态各异,但是其外形轮廓易于概括。山石自然的质地纹理、大小曲直与营造后的虚实起伏、浓淡疏密,使得假山呈现出了各自不同的意趣。(如图2)

昆曲脸谱:昆曲脸谱种类繁多,因角色性格不同而结构各异,朴素简洁,富有装饰性,在构图、色彩、线条等方面具有独特的风格。脸谱因其纹饰多样,局部细节丰富而易于被选取成设计元素,作为饰品设计中的一部分。(如图3)

3、搜集相关资料,完成设计稿的绘制

学生张晨燕的系列作品截取了“花窗”元素,以“凉亭”、“墙壁”、“道路”、“屋檐”、“市花”、“高楼”这些元素为辅助特征,利用花窗中景与景相互衬托的设计手法,在静态中展现玻璃饰品独立的静态美,使画面的层次更加丰富和多样化,结构层面的层次感、空间感加强。(如图4-5)

学生单培文的系列作品中,假山元素被用于修饰小型物件,以层次、空间感来模拟假山的突出,以多样性模拟出假山的形状各异。作品的外形轮廓就是对假山整体的高度抽象概括,力求在整体上给人视觉冲击效果。(如图6-7)

学生王正云的饰品以“脸谱”为设计基本元素,采用脸谱中的一部分或整体进行设计整合,在整体与局部上协调一致,没有明显的突兀之感,视觉上具有一种简约的美感。我们可以看到线与面的生动结合,线条简单明了不失华丽,更符合女性审美需求,作品镂空和半镂的设计手法也极具现代的时尚气息。(如图8)

4、艺术品造型表达

设计稿完成之后进入油泥制作阶段,即将草图转化为泥稿的形式,事实上,这也是一个不断完善草图的过程。根据自己的设计稿进行油泥制作,首先需要软化油泥完成基本形,慢慢进行细致刻画,深入雕刻。(如图9)由于油泥表面肌理粗糙、凹凸不同,会影响整个作品的效果,因而需要格外繁荣耐心和细心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如图10)

5、玻璃品设计制作

油泥搞得完成使作品构思由平面进入立体,这一阶段,草图构思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紧接着便是学生自己动手,将设计手稿转化为实物,也就是玻璃艺术品的制作阶段。在这一阶段的课程中,要求掌握所有的工艺技术要点,掌握热加工方法、冷加工方法,了解各种工艺对于艺术表达效果的有效支持范围,并最终制作完成自己的作品。

首先是硅胶模具的制作,制作模具中,固化剂、硅胶和针孔必不可少,硅胶加入固化剂才能凝结成固体,固化剂一般添加量为2%~3%,然而一般硅胶会在20分钟后开始凝固,10到15小时完全固化。(如图11)油泥成品经过三层涂刷之后,放入纱布增加弹力。(如图12)随后进入翻制石膏(如图13)、拆模、分模(如图14)、灌蜡(如图15)、修蜡(如图16)、翻制耐火材料(如图17)、高温失蜡(如图18)、称量(称水算出所需的玻璃料的重量,水与玻璃的比例为1:3)、在模具中填入玻璃料(如图19)等程序,最后放入窑中烧制完成。

6、部分学生作品

单培文的苏州元素假山系列(如图20-21),以苏州园林假山为元素,运用假山凹凸的表面加以艺术化加工,通过玻璃材料的通透、折射和反光的原理,客观直接的呈现了玻璃的层次感,其玻璃的颜色与厚薄关系更加凸显了假山独有的重叠关系,是自然形式抽象的现代阐释。

张晨燕的花窗系列(如图23-24)利用不同厚度的彩色透明玻璃的渐变效果,也是为了表现作品的高低起伏变化,分别运用玻璃薄且色彩明度较高的部分和厚且色彩明度较低的部分形成鲜明对比的手法,在有意味的形式——花窗元素的自然元素中找到灵感,进行了全新的艺术组合与改造。

三、作业安排

作业一:完全从自己的兴趣出发,在大自然中寻找形式意味的素材,用平面或立体的形式表现出来,为做后面的课程作准备。作业数量授课教师适时决定。

作业二:将前期的作业用泥塑的形式体现出来,可以根据形式需要改变,授课教师依照具体的前期作业给出建议,作业量可以以前期的作业量为参照,设法将作业进行保存。

作业三:以收集完成的中国风元素作业为出发点,设计系列礼品,每个同学需设计至少三套礼品(三套挂件或者三个装饰品),设计的中间环节有形状、形态、肌理、色彩等,每个环节都需要手绘精确的草图。作业数量由授课教师适时决定。

作业四:手绘图制作成电脑效果图。作业数量授课教师适时决定。

作业五:用油泥把三套完成的设计图表现出来,数量要求完成三套,要求泥稿准确精致。

作业六:硅胶脱蜡完成。作业数量在作业七的基础上完成。

作业七:将设计的作品制作成品。制作三套作品,须达到做工精致,结构完整。

作业八:每位同学需对自己的单元作业进行完好的保存和记录的工作,适时清理,既要保存好实物,也要做好影像的记录。以完整的资料参加作业回报展览,制作展览版面。

四、课程小结

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每个学生适时将实践以文字和图片的方式加以记录,形成个人课程手册,学会融会贯通地掌握所学知识,探索工艺制作方法和设计多样化,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最大程度地实现主题教学的目的。最终的作品以影像方式装订成册,亦有利于在课程结束之后分析设计制作过程的得与失,为今后下一步的学习积累丰富的经验。

(吴欧红,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假山意味玻璃
假山
摄影中的抽象意味 下
摄影中的抽象意味 上
玻璃中的自然之美
玻璃是怎样炼成的
简述假山在园林中的功能及应用
现代园艺(2017年23期)2018-01-18 06:58:16
我不是玻璃熊
摇篮(2016年19期)2016-12-01 06:32:52
为什么沾水后的玻璃不宜分开?
见微知著与文学意味
小说月刊(2015年6期)2015-04-23 08:49:00
简析园林工程假山施工技术的具体应用
河南科技(2014年7期)2014-02-27 14: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