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小焕,严 玮,张士辉
(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信息工程系,甘肃 兰州,730070)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这是高等职业教育理念的重大变革。笔者以为:改革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期提高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这无疑是高等职业教育理念的重大变革。
工学结合模式的推进,必须使企业、学校和学生三方找到校企合作的结合点,都能从中得到利益,体现“多赢”,这是工学结合模式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学校通过工学结合,可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学生的就业能力,同时可以提高教师的“双师”能力和改善师资队伍的“双师”结构。学生可以提高职业素质、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企业则是有目的地培养、选择所需的高技能人才,可以减少培养成本,同时承担社会责任。
我校通过与多家企业的交流合作,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重新进行了审定,把提高教学质量、创新教学模式和打造专业特色作为重点,以信息产业为切入点,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促进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企业工作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1]。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与优化是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专业建设的重点和难点。人才培养方案应包括实现教育目标所必需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实践教学环节等基本内容。专业建设要以培养满足经济社会发展所需人才为出发点,科学制订与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要根据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体现先进科学的专业教育思想,建立有用人部门参与方案的研究制订的有效机制,发挥产学研在人才培养中的协同作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设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设流程图
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设过程中,要以坚实的校企合作为基础,通过与企业的深度交流合作,了解企业有哪些用人岗位,根据企业相关岗位需要的专业素质和技能,确定本专业的课程体系,通过与企业沟通,确定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与考核评价体系。最后以岗位工作任务为导向实施教学。在整个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实施过程中,要紧紧地围绕校企合作展开,只有通过与企业的深入交流,制订出来的人才培养方案才具有实时性和可行性。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面向信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为西部地区的信息化建设服务,将职业目标定位于信息系统建设与管理的工作过程,如图2所示。完整的信息系统建设与管理的工作过程包括售前、售中和售后3个阶段,每个阶段对应的岗位群能力要求具有共性特点,人员、设备和技术要求并无太大区别,同时IT产品的销售贯穿工作过程的始终。
在广泛了解与深入分析信息系统建设工作内容的基础上,按照信息系统建设工作过程,确定专业学生就业岗位,归纳相关岗位所需职业素质及专业能力,全面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图2 信息系统建设与管理工作过程
信息化建设需要学生达到的专业核心能力为“组网”,包括:基本组网、综合布线、网络设备配置选择、操作系统配置安装、安全方案制订与实施、网站建设、系统集成和网络管理与维护等。而系统集成与工程监理、信息安全与网络管理、网络编程3个方向的专业技能分别为“建网、管网、用网”。以网络建设、管理和应用的实际工作过程和职业岗位能力为导向,按照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从低级到高级的知识进阶规律,确立管网、用网、建网、组网、学网五大能力目标,相关能力的关系如图3所示。
在明确了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能力培养的方向后,通过一体化的课程体系以项目设计为载体,整合专业知识,从实际项目中引出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所学的专业知识,使知识传授、能力提升、素质培养和项目训练融为一体。通过“学校—企业—学校—企业—学校”的闭环教学途径,结合以项目为导引的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以项目为载体,以双赢为前提,并让培养人数和培养成本上具有相当的灵活性和可操作性,形成专业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使培养的学生更加贴近企业的需求,实施的专业教学更加贴近生产一线。图4明确地描述了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及项目体系。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必须有坚实的校企合作为依托。通过市场调研,根据企业的用人需求和对专业素质及技能的要求,由专业教师和企业工程师根据专业对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形成支撑目标实现的课程,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建设中,重点在于主干课程及教学要求的设置、主要职业技能训练及教学要求的设计,以及专业教学过程表的编制,从而形成以能力为核心、以素质为本位的专业课程体系。
图3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能力结构图
图4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及项目体系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团队从产业、行业、企业、职业调查入手,广泛听取企业专家、技术能手、企业兼职教师、下企业锻炼教师、顶岗实习学生和毕业生的意见,对专业主要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剖析,得出工作岗位的业务范围,通过归纳得出相应的工作领域,并转换为对应的专业主干课程。在工作过程导向模式下,特别是在对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时,既要对现有网络条件下完成该项任务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分析,又要对在将来网络发展的条件下如何完成该项工作任务的途径进行分析。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学生既具有宽厚的职业基础知识,又具有灵活的应变能力,从而更广泛地获得这种潜在的职业迁移的能力[2]。
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相比,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实施建议等几部分阐述详细、明确,特别是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学习基本要求。因此,课程标准的制定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课程标准建设必须解决4个问题:一是课程定位与课程目标必须与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相适应;二是课程内容与标准必须与工作标准相匹配;三是课程教学必须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来组织技术理论知识与技术实践知识;四是课程实施必须是建立在职业情境下的教学活动再设计。而这一切的核心是职业岗位工作任务的确立[3-4]。因此,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的制定,同样需要企业专家及工程师的参与,将企业的岗位技术标准与课程标准衔接起来,将证书考试大纲与课程教学大纲相融合,将职业资格鉴定考核与课程考核相贯通,以实现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的对接。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选取企业工作中的典型项目,根据岗位需求确定教学目标,通过校企合作,确定项目的可行性,完善教学内容设计并实施教学。教学完成后,进一步通过校企合作,通过毕业生回访、企业调研等形式对教学的内容和过程进行评价。具体流程如图5所示。
图5 课程内容选取及教学实施流程图
当今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新型学科和专业不断出现,没有哪一门学科、哪一个专业的课程设置是一成不变的。而课程设置的调整、课程内容的整合、专业课程与其他各门课程之间相互衔接等都应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及市场变化而变化。用脱离市场需求和行业变化的课程设置体系培养出来的学生势必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4-5]。因此,在课程体系设置过程中,我们采用课程置换的方式,将企业工程师的培训课程纳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在我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中,专业核心课程中有将近2/3的课程直接采用企业工程师培训的教材,做到教学和企业用人需求紧密结合,实现了真正的零距离。从某种意义上讲,课程设置的过程就是教学内容为适应市场需求不断整合和更新的过程。
实训基地的建设是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投资,在企业的建议和指导下完成的。要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合作新模式,要借助于企业的资源弥补职业教育发展中遇到的资金困境。共建的内容包括设备购入、技术支持、课程教材和实训指导人员,实现优势互补,共赢共促[6]。通过校企联合,建设和完善“校中厂”实训基地,为课程学习情境的设计提供支持。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必须紧紧围绕高职教育的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贴近学生未来岗位(群)所需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的目标主要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岗位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知识的学习离不开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实践,素质的形成依托实践。建立适合专业培养的实践性教学体系,将能力培养贯穿教学全过程,体现专业课程结构的职业教育特征。因此要设计以校内实验、训练、实习为重点,校外实习、综合实训为延伸,教学一体化为基础,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为方向,企业技术人员为实训教学主体的实践教学体系。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比重,淡化课堂教学的学科痕迹,减少演示性和验证性实验,注重生产性、工艺性、综合性实训,使学生更好掌握从事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技能。
美国教育评价专家斯塔弗尔比姆(Stufflebenm,D.L.)指出:“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教育评价不应局限于评判决策者所确定的教育目标所达到预期效果的程度,而应收集有关教育方案实施全过程及其成果的资料,为决策提供信息。”[7]因此,既要对实践教学过程实行全程督导与监控,及时发现问题,又要通过学生的职业技能状况、企业对学生工作表现评价,以及学生就业情况的反馈,研究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8]。
评价主体主要有教师评价、学生自评、生生评价和企业评价。教师评价是教师对学生一次工作任务完成时间内的知识和技能掌握程度的评价;学生自评是完成某一次工作任务教学内容后,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自我评价;生生评价是以团队组织方式完成工作任务后,要求学生之间通过相互交流,对每个学生任务完成情况进行互评;企业评价是教学项目来源真实企业,因而要由企业进行成果评价。企业是学生最直接的用户,根据用户对学生的评价,更能够充分说明教学的质量,因此,在整个教学评价过程中,我们更强调企业的主体地位。同时,我们注重学生的“再就业”和“二次升迁率”,关注学生在企业的成长。通过了解学生在企业的成长历程,对教学的整个环节进行评价,从而提高教学的整体水平,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
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进一步推进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改革,制订出符合市场发展的可行性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倡导“做中学”和“学中做”的职业教育教学理论,使学生在掌握基本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既提高了学习兴趣,又增强了就业所要求的各项素质,对学生毕业走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是企业的发展与进步,职业教育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设要依托与企业的合作。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经验表明,没有企业作为职业院校的支撑,不可能有高质量的品牌专业,也就不可能实现学生的高质量就业。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不能停留在纸面上,需要全面深入展开,尤其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设过程中,学校需要紧跟企业发展的脉搏,将企业先进的技术和经验引入到课程体系中,从而形成校企互动互惠、效益良好的长效机制。
(
)
[1]高庆.工作过程导向模式下对高职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考[J].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6):18.
[2]吴建设,丁继安.工作任务导向课程标准开发的认识与实践[J].高等职业教育,2010(2):53.
[3]王美琴.基于CDIO的高职网络系统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改革[J].中国电力教育,2011(28):38.
[4]许戈平.专业与企业岗位对接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2(1):62.
[5]隋明山.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的实践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4):44.
[6]张更娥.浅谈构建以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J].教育教学论坛,2012(39):166.
[7]唐高华.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实践教学体系创新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8(36):30.
[8]谢婷,肖玉.“新教学模式下教学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成人教育,2010(24):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