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穗桑Morus wittorum的地理分布

2014-05-02 10:59:34陈仁芳范小敏
四川蚕业 2014年2期
关键词:蚕业科学植物

陈仁芳 程 明 范小敏

(1.西南大学生物技术学院,重庆 北碚 400716;2.四川省丝绸科学研究院,四川 成都 610031;3.四川省丝绸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 成都 610031)

桑属由林耐 Carl Von Linne,1753建立[1],之后毛利奇 Morettit G(1842)[2],斯林奇 Seringe N C(1855)[3],布油劳 Bureau E D(1873)[4],小泉源一Koidzumi G(1917)[5]等先后有过研究。中国学者对桑属的研究始于20世纪40年代,陈嵘(1937)将中国桑属植物分为5个种7个变种,胡先骕 (1957)将中国桑属植物分为8个种。张秀实 (1984),吴征镒和张秀实 (1989),武玉壁(1994),曹子余 (1991,1995)对桑属植物进行了新的研究[6-12],中国植物志 (1998)将中国桑属植物分为 11个种,18变种[13]。蚕业界在生化[14]染色体[15-17]柱头超显微结构[18-19]分子生物学[20-28]等方面的研究应用于桑属系统分类几乎也没有停止过,学者们致力于建立一个自然的,令人信服的桑属分类系统。

生物的地理分布也带有系统发育信息。因此,本文通过查阅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标本馆 (HKAS)、贵州生物研究所植物标本馆(HGAS)的桑属植物标本,查阅中国植物志及各地方植物地,特别是搜集、整理近30年桑树资源考察资料,报道长穗桑M.wittorum Hand-mazz.的地理分布,以补充对这一问题的讨论。

长穗桑Morus wittiorum又名黔鄂桑、黄蚕桑,由奥地利植物学家Handel-Mazzetti H(1921)在Anz.Akad.Wiss.Wien.Math.Mat.首次报道并命名;其后et(1929)在Symb.Sin.第7卷89页有报道有记载[19]。中国桑科分类学者张秀实Chang S.S(1984)在中国植物分类学报 (Acta Phytax.Sin)22卷 (1)曾报道为锦屏桑Morus jinpingensis.为长穗桑同种异名错误报道。该种原产我国西南部,常生长在背风向阳石灰岩母质土壤溪沟边。海拔710~1400m山区。主要分布于贵州 (从江、黎平、册亨、望漠、印江、凯里、梵净山、江口、绥阳、毕节、德江),湖北 (咸丰、利川),湖南 (武冈、保靖),广东 (乐昌),广西(平南、大苗山、凤山、全州),云南 (普洱、景洪、芒市、保山、河口、元阳、绿春、屏边、金平)等山区。在印度北部、尼泊尔、缅甸有喜马拉雅桑 (Morus wallichiana)(又名南方凤尾桑),为长穗桑的另一种系 (图1)。

图1 长穗桑地理分布

本种为落叶乔木,树皮灰白色,幼枝褐色。芽卵形,叶长椭圆形,表面绿色,背淡绿色,叶片大,革质,光滑无毛,叶缘全缘或先端疏浅齿,叶尖尾状,叶基圆形或楔形,基生叶脉三出,侧脉3~4对,明显,叶柄短,托叶狭卵形,雄花被片近圆形,雌花无梗,花柱无或极短,多花,聚花果长穗状,长6~16cm。分布区狭窄。植物区系地理成份为北亚热带分布。根据桑属分子生物地理学最新研究成果,长穗桑起源于第四纪冰期后(约2~3Ma)[29-30]。从生态习性来看,喜温湿,因此推断早期由北向南、西南迁移,现今分布于中国西南部、印度东北部、尼伯尔、锡金、不丹、缅甸、越南、泰国、柬埔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 (苏门答腊、爪哇)的奶桑 M.macroura Miq.,及变种毛叶奶桑 M.macroura Miq.var.mawu(Koidz.);分布于越南、老挝、柬埔寨的绿桑M.viridis Hamilton.均为长穗桑向南迁移的地理替代种,按小泉源一的分类,均属长花穗类(Sect.Longispica)。

[1] Linnaeus C V.Species Plantarum.Volume 2 [M].Stockholm;1753(2):986

[2] Moretti,G.Prodromodiuna monograin delle specie del centre Morus[M].1842:1-22.

[3]Seringe N C.Description et Culture des Murierrs[M].1855.pp.423-425.

[4] Bureau,E..Moraceae.in Prodromus systematis naturalis regni vegetabilis.Volume 17 XVIL[M].AIph.de Candolle.(ed.).Paris,France.1873.pp.211-288

[5] Koidzumi,G.Taxonomy and phytogeography of Morus.Bulletin of Sericultural Experimental Station.Botanical Magazine[M].(Tokyo).1917(3):36.

[6]陈嵘.中国树木分类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37,228-231.

[7]胡先骕.植物分类学简编.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57.

[8]张秀实.桑科新分类群.植物分类学报,1984,22(1):64-76.

[9]吴征镒,张秀实.中国桑科的一些新分类单位.云南植物研究,1989,11(1):24-34.

[10]武玉壁.河北桑属二新变种.云南植物研究,1994,16(2):120.

[11]曹子余.中国桑属 (桑科)新分类群.植物分类学报,1991,29(3):264-267.

[12]曹子余.中国植物志资料 (桑科).云南植物研究,1995,17(2):153-154,158.

[13]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23卷 (1).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2-23.

[14]樊孔彰,孙日彦,柏新付.山东桑属主要资源品种过氧化物酶谱相似性的三维排序分析 [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1993.9(4):52-57.

[15]储瑞银,孙晓霞.桑属植物细胞遗传学的研究Ⅱ.四个桑品种的核型分析 [J].蚕业科学1987.13(3):129-132.

[16]储瑞银,孙晓霞.桑属植物细胞遗传学的研究Ⅰ部分桑树品种的染色体数 [J].蚕业科学1996.12(4):199-202.

[17]何大彦,周明珠,何伟.云贵川地区桑属植物细胞遗传学研究 [J].蚕业科学1989,15(1):7-12.

[18]余茂德,陈丽君,宋大可,郭洪荣,袁绍福.新疆桑树雌蕊柱头表面超微结构观察与分类的探讨 [J].蚕业科学1989,15(2):104-105.

[19]余茂德.小官桑雌蕊柱头表面超微结构观察与染色体核型分析[J].蚕学通讯1988(3):12-15.

[20] Kan,G.P.,T.F.,Qu,N.X.Q.,1995.Analysis the evaluation of mulberry species using RAPD.The 65th academic lectures gist of Japanese Silk Society.1995,6-8.

[21]向仲怀,张孝勇,余茂德,柯益富.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技术 (RAPD)在桑属植物系统学研究的应用初报 [J].蚕业科学 1995,21(4):203-208.

[22]冯丽春,杨光伟,余茂德,张孝勇,向仲怀.利用RA PD对桑属植物种间亲缘关系的研究 [J].中国农业科学1997,30(1):52~56.

[23]杨光伟,冯丽春,敬成俊,余茂德,向仲怀.桑属种群遗传结构变异分析 [J].蚕业科学,2003,29(4):323-329.

[24]赵卫国,潘一乐,黄敏仁.桑属种质资源的随机扩增多态性 DNA研究 [J].蚕业科学,2002,26(4):197-204.

[25]汪伟,王兴科,朱昱萍.汪生鹏,张林,潘一乐,沈兴家,杨勇华,赵卫国.基于trnL内含子序列的桑属植物分子系统学初报.蚕业科学2008,34(2):298-301.

[26]史全良,赵卫国.桑树ITS序列测定及特点的初步分析 [J].蚕业科学2001,27(2):140-142.

[27]赵卫国,潘一乐,张志芳.桑属植物ITS序列研究与系统发育分析 [J].蚕业科学2004,30(1):11-14.

[28]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23卷 (1)[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2-23。

[29]陈仁芳,余茂德,刘秀群,陈龙清.桑种质资源ITS序列与系统进化分析 [J];中国农业科学2010,43(9):1771-1781.

[30]陈仁芳,张泽,唐洲,余茂德,徐立,王茜玲.桑属ITS、trnL-F、rps16序列与进化分析 [J].中国农业科学,2011.44(8):1553-1561.

猜你喜欢
蚕业科学植物
四川蚕业2021年总目录
四川蚕业(2021年4期)2021-03-08 03:00:00
《四川蚕业》稿约
四川蚕业(2020年2期)2020-07-10 03:14:48
四川蚕业2020年总目录
四川蚕业(2020年4期)2020-02-10 06:14:50
《四川蚕业》2021年征订启事
四川蚕业(2020年4期)2020-02-10 06:14:38
科学大爆炸
小小艺术家(2019年6期)2019-06-24 17:39:44
哦,不怕,不怕
将植物穿身上
科学
植物罢工啦?
植物也疯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