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配伍治疗孕期病毒性肝炎37例

2014-05-02 03:32陈淑彦刘爱菊张丽娟
中国药业 2014年14期
关键词:乙肝肝炎病毒性

陈淑彦,刘爱菊,张丽娟,耿 娟

(河北省临城县中医院妇产科,河北 邢台 054300)

孕期病毒性肝炎对母婴影响均较大,治疗上既要保障孕妇、胎儿安全正常,又要对病毒性肝炎进行治疗和控制。为了观察中药配伍治疗孕期病毒性肝炎的疗效和安全性,选择我院诊断的孕期病毒性肝炎患者37例,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会议通过,并详告患者治疗用药情况和签署知情同意书,给予中草药配伍治疗,效果良好且安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8年6月至2012年6月诊治的37例孕期病毒性肝炎患者,年龄22~36岁,平均(26±9)岁;妊娠 14~35周;疾病分型包括急性肝炎13例(甲肝7例,乙肝19例)和慢性肝炎11例(乙肝);病程小于8个月;排除慢性中重度乙肝患者;临床表现为发热、乏力、纳差、腹胀、肝区疼痛,B超示肝脏正常,均为农村患者,无并发症及合并症。诊断标准按照全国第10次病毒性肝炎及肝病学术会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修订案)》[1]。

1.2 治疗方法

取草药蚤休12 g,沸水适量浸泡20 min,倒掉浸泡水,与炒白术 12 g,杜仲 15 g,川续断 12 g,陈皮 12 g,茯苓 15 g,党参 18 g,五味子10 g,一并入砂锅,加入清水适量浸泡10 h,熬煎,把煎好药液分成2份,早晚各1次饮服,每日1剂,1个月为1个疗程。2个疗程之间停用7 d,用药时长为5~10个疗程,根据临床适时加减用药。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临床表现、体征变化,行甲型肝炎病毒抗原(HAVAg)、甲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AV-IgM,抗-HAV-IgG)、天门冬酸氨基转移酶(AST),血清总胆红素(TBIL),乙肝 5 项(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检测,观察可能有关的不良反应及孕妇、胎儿(新生儿)孕围期监测指标。

1.3 疗效评定标准[2]

基本治愈: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肝功能测定恢复正常,病毒性标志物阴转,维持1年以上;显效:临床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肝功能测定恢复正常,病毒性标志物阴转(乙肝有1项阴转);好转:临床症状和体征改善一半以上,肝功能测定下降超过治疗前50%,甲肝病毒性标志物阴转(乙肝病毒复制指标下降);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者。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临床观察指标

结果见表1和表2。

表1 治疗前后患者 ALT,AST,TBIL比较(n=37,±s)

表1 治疗前后患者 ALT,AST,TBIL比较(n=37,±s)

注:正常参考值 ALT男 9~51U /L,女 8~41U /L;AST男 5~40 U /L,女 5 ~ 35 U /L;TBIL 3.4 ~ 17.1 mol/L。

时间治疗前治疗后t值P值A L T(U /L)1 8 6.1 3 ± 4 0.8 5 3 3.3 8 ± 7.8 1 2.6 3 1 0.0 3 6 A S T(U /L)1 7 3.9 8 ± 3 3.5 8 2 8.8 3 ± 6.1 8 2.4 4 0 0.0 1 9 TB I L( m o l/L)2 6.6 9 ± 9.7 9 1 0.1 6 ± 5.3 1 2.3 6 0 0.0 2 3

表2 治疗前后患者病毒性肝炎标志物测定比较[甲肝(n=7),乙肝(n=30),±s]

表2 治疗前后患者病毒性肝炎标志物测定比较[甲肝(n=7),乙肝(n=30),±s]

注:病毒性肝炎血清标志物测定正常参考值有HAVAg,抗-HAVIgM,抗 -HAV-IgG 阴性,HBsAg<0.5ng/mL,HBsAb<10m IU /mL,HBeAg<0.5 PEIU /mL,HBeAb 0-0.2 PEIU /mL,HBcAb 0-0.9 PEIU /mL。

P值P <0.0 5 P <0.0 5 P <0.0 5 P <0.0 5 P <0.0 5 P <0.0 5 P >0.0 5 P <0.0 5项目H A V A g抗-H A V-I g M抗-H A V-I g G H B s A g(n g /mL)H B s A b(m I U /mL)H B e A g(P E I U /mL)H B e A b(P E I U /mL)H B c A b(P E I U /mL)治疗前阳性阳性阳性2.5 8 ± 0.2 7 5.5 1 ± 0.8 5 0.8 9 ± 0.2 7 0.1 3 ± 0.1 0 0.6 6 ± 0.0 6治疗后阴性阴性阴性0.4 1 ± 0.1 3 7 5.9 ± 6.0 8 0.4 3 ± 0.0 1 0.1 3 ± 0.0 3 0.5 9 ± 0.0 8 t/ 2值2= 1 3.1 3 6 2= 1 1.0 7 7 2= 1 1.0 7 7 t= 2.3 5 7 t= 6.8 9 1 t= 3.6 7 2 t= 0.5 6 8 t= 4.8 3 1

2.2 临床表现

治疗前发热37例,乏力35例,纳差23例,腹胀18例,肝区疼痛13例,治疗后(12个月)上述的临床症状均已缓解,治疗前后比较,P 值均 <0.05。

2.3 其他

按疗程规范治疗,治疗12个月临床表现的症状、体征消失。依据疗效评定标准,基本治愈 23例(62.16%),显效 11例(29.73% ),好转 3 例(8.11% )。37 例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孕妇及胎儿生理指标正常,未发现胎儿畸形、缺陷,无孕妇围生儿死亡,足月顺娩,新生儿情况良好。

3 讨论

病毒性肝炎分为甲、乙、丙、丁、戊型病毒性肝炎[3],临床常见、多发的还是乙型和甲型病毒性肝炎[4]。本研究中,观察对象由7例甲型病毒性肝炎和30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组成,临床活动中未发现其他类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这样就存在或多或少的不足,但病毒性肝炎的总体治疗原则是保肝护肝、抗病毒和对症治疗,故此不足不会影响对疗效的判定[5]。目前,现代医学虽在诊疗技术及药物上不断更新,但疗效尚难尽人意,尤其是孕期病毒性肝炎更是棘手。

中医认为,病毒性肝炎病因主要是正气不足[6],邪毒侵袭,饮食不节,劳逸失度;其病机为湿热疫毒遏伏脾胃,中焦郁滞,湿郁化火,消耗体内阴液,致肝肾阴虚,肝脾肾三脏失调,邪气 结,湿热困阴,气滞血瘀,治则为扶正、祛邪和调理气血,采用清热解毒、疏肝健脾、滋肾养肝和补气活血[7],同时联用保胎、固胎之草药。草药蚤休为百合科植物,有清热解毒之功效,现代研究其化学成分为蚤休苷及18种氨基酸等,临床药理作用为广谱抗菌、抗病毒、增强机体免疫力等[8-9];白术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的功效;杜仲味甘,性温,归肝、肾、胃经,功效补益肝肾、调理冲任、固经安胎;川续断味苦、辛,性微温,归肝、肾经,补肝肾、调血脉、止崩漏;再配伍利湿化浊草药陈皮、茯苓、党参、五味子治疗[10]。

37例孕期病毒性肝炎患者,按疗程规则给药,治疗1个月后临床症状、体征逐渐缓解,肝功能指标明显下降,病毒性肝炎血清标志物测定呈降低趋势;治疗3个月临床症状、体征基本消失,肝功能指标恢复正常,HAVAg,抗-HAV-IgM,抗-HAV-IgG开始阴转,HBsAg,HBeAg,HBeAb,HBcAb 滴度值下降,HBsAb 滴度值升高;治疗12个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肝功能指标正常,HAVAg,抗 -HAV-IgM,抗 -HAV-IgG 均阴性,HBsAg,HBeAg,HBcAb平均滴度值在正常范围,HBsAb滴度值升高。在用药过程中,定期对孕产妇体格检查,了解各系统情况,如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心脏病、肾脏病、贫血、糖尿病等,监测胎儿各阶段生理发育情况等,监测中未发现胎儿畸形、缺陷,母体及胎儿生理指标正常,足月顺娩,无明显不良反应、并发症,所有婴儿出生后均接种乙肝疫苗,婴儿出生后52周检测乙型肝炎病毒学指标,未发现异常,至于母婴阻断指标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讨。临床应用研究表明,中药配伍治疗孕期病毒性肝炎良好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

参考文献:

[1]全国第十次病毒性肝炎及肝病学术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修订案)[J].传染病信息,2000,13(4):141-152.

[2]蒋佩茹,邱申熊.妊娠期肝病237例临床分析[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6,16(11):247-248.

[3]欧 红.妊娠合并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分析[J].医学信息,2010,23(3):728-729.

[4]陈超燕.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60例临床分析[J].当代医学,2012,33(18):32-33.

[5]周永生.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诊治进展[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09,6(6):24-27.

[6]高 星.论中医对病毒性肝炎的认识及基本治疗原则[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5):107-108.

[7]黄文平.病毒性肝炎的中医中药治疗[J].中国医药导刊,2011,13(8):1 440.

[8]乔文慧,张永胜.乙肝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105例[J].陕西中医,2008,29(5):561-562.

[9]何良艳,余美荣,陈建真.重楼的研究进展[J].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11,25(6):94-97.

[10]李景华.病毒性肝炎的中医治疗体会[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26(6):845-846.

猜你喜欢
乙肝肝炎病毒性
《世界肝炎日》
牛病毒性腹泻病特征、诊断与防治研究
世界肝炎日
世界肝炎日
关注肝炎 认识肝炎
五项报告教你看懂乙肝
急性病毒性肝炎的预防及治疗效果观察
不再为乙肝“愁断肠”
APOBEC-3F和APOBEC-3G与乙肝核心抗原的相互作用研究
炎琥宁治疗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不良反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