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陈蒿汤颗粒剂与汤剂治疗肝胆湿热型慢性乙型肝炎疗效比较

2014-05-02 08:24林伟豪吴婵娟
中国药业 2014年22期
关键词:茵陈蒿湿热型颗粒剂

林伟豪,吴婵娟,田 黎

(广东省深圳市坪山新区人民医院,广东 深圳 510006)

慢性乙型肝炎(CHB,简称慢性乙肝)是我国一种很常见又很难根治且具有传染性的疾病[1],中医证型以肝胆湿热证为主。某些患者会发展成肝硬化、终末期肝病及肝细胞癌[2],极度损害人类健康。中医药治疗慢性乙肝的疗效肯定,用药安全,其中茵陈蒿汤主要适用于湿热之阳黄[3]。中药汤剂适应中医辨证施治的特点、随症加减的原则,但有耗时、携带和服用不便等缺点,笔者通过对比茵陈蒿汤汤剂和颗粒剂治疗肝胆湿热型慢性乙肝的临床疗效,以寻求有效、方便的中药制剂,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9月至2013年12月我院中医科门诊收治慢性乙肝患者7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4],属肝胆湿热证型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均应有不同程度的身目黄染,小便发黄,舌红苔黄腻,脘腹胀满,恶心纳呆,口苦,胁肋胀痛;血清胆红素(TBIL)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均高于正常值。排除标准:排除合并其他重大疾病者;不愿继续治疗及脱落病例;自身免疫性肝病、药物性肝病、酒精性肝病、脂肪肝及肝癌等。治疗组中,男20例,女16例;年龄22~60 岁,平均(38.6±7.8)岁;病程 1~12.2 年。对照组中,男22 例,女 14 例;年龄 23~62 岁,平均(39.1±7.2)岁;病程 1~11.8年。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茵陈蒿汤方组方为茵陈蒿15 g,栀子12 g,大黄10 g[5]。治疗组采用上述中药饮片(深圳一致药材公司)煎煮,每日1剂,取汁400 mL,分早、晚2次服用。对照组采用上述中药饮片所制成的颗粒剂(广东一方制药有限公司),温开水400 mL冲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两组均以3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期间均不使用其他治疗方法,依从性差及中途退出的病例仍补足观察例数。

1.3 疗效判定标准

临床疗效: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版)》[6]药物疗效判定标准中慢性肝炎的疗效标准判定。显效:临床主要症状消失,肝脾恢复正常或回缩,无压痛及叩痛,肝功能恢复正常,乙肝病毒 DNA(HBV-DNA),乙型肝炎 E 抗原(HbeAg),乙肝表面抗原(HBsAg)均阴转;有效: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肝脾肿大稳定不变,无明显压痛及叩痛,肝功能检查恢复正常或治疗前异常值下降50%以上,病毒复制指标明显下降;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无改变,或较前加重。显效+有效=总有效。

证候疗效判定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的中医证候积分表积分,疗效指数为治疗前后的积分差值和治疗前积分的百分比。痊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5%以上;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以上;有效:临床症状体征有所改善,证候积分减少30%以上;无效:治疗前后症状体征无改善,甚至加重,证候积分减少不足30%。痊愈+显效+有效=总有效。

全部病例治疗前后均检查血清乙肝病毒指标、肝功能、彩色超声,观察并记录临床主要症状,如肝区疼痛,尿黄,身黄,目黄,口苦,纳差,腹胀,乏力,恶心、舌质舌苔变化。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结果见表1至表3。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表2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比较[例(%)]

表3 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变化比较(±s,n=36)

表3 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变化比较(±s,n=36)

注:ALT为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为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TBIL为总胆红素。与本组治疗前相比, P<0.01, 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 P >0.05。

组别治疗组 治疗前治疗后对照组 治疗前治疗后A L T(U/L)186.30 ±19.4842.63±9.64187.65 ±18.1143.77±10.32 A S T(U/L)151.08 ±15.7239.13 ±10.76149.70 ±16.5437.95 ±11.51 T B I L( mo l/L)58.02 ±8.5620.62 ±6.1856.90 ±7.7519.97 ±5.47 H B V-D N A(l g c o p i e s/mL)8.28±1.736.76±1.428.34±1.816.84±1.53

3 讨论

慢性乙肝肝胆湿热证是中医常见的证型,其为疫毒之气入侵,侵及肝胆,酿生湿热,湿热交阻,肝胆疏泄失常或湿热循经下注而出现胁肋疼痛、纳差、倦怠乏力、大便稀溏、小便黄等一系列症状,若患者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可能转化为肝硬化或肝癌[7]。

茵陈蒿汤出自《伤寒杂病论》为治疗黄疸病的名方,是临床治疗阳黄的首选方剂,所治之证湿热黄疸,乃因湿邪与瘀热蕴结于里、湿轻热重所致。湿热郁蒸于肌肤,则一身面目俱黄;湿热内郁,则小便不利而腹微满,口渴、苔黄(脉滑数)[5]。本方由茵陈蒿、栀子、大黄组成,治宜清热利湿退黄。方中茵陈蒿具有清热、利湿、退黄的功效,为君药;栀子性苦寒,清解三焦邪热,为臣药;大黄具有泄热通便,化瘀破结的功效,为佐药。三药配伍,具有肝脏保护功能,可使肝脏细胞膜保持良好的完整性和通透性,使损伤的肝细胞及时修复和再生,使肝脏的解毒功能进一步加强;同时,还可增加胆汁分泌与排泄,利于胆红素及胆汁中胆酸和固体物质的排泄,具有治疗黄疸的作用[3],因此,该方可有效改善肝细胞功能,促进肝细胞再生,加速患者康复[8]。

本研究结果表明,患者的症状均不同程度得到改善,肝功能也不同程度得到恢复,两组患者治疗肝胆湿热型慢性乙肝的临床总有效率及证候方面的疗效均相当,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ALT,AST,TBIL及 HBV-DNA水平均比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 P<0.01),但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因此,茵陈蒿汤颗粒剂和汤剂治疗肝胆湿热型慢性乙肝的临床疗效相当。

综上所述,由于茵陈蒿汤颗粒剂携带、服用方便、疗效确切,主治功效和传统中药饮片基本一致,保持了原中药饮片的全部特征,同时其作为中药配方颗粒,具有相对严格的质量标准和更加稳定的中药品质,因此茵陈蒿汤颗粒剂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李冬发,毛德文,王 林.中医药治疗慢乙肝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14(3):260-262.

[2]魏素云.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肝肝胆湿热型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2,6(6):64-65.

[3]康庆伟,阎 姝.茵陈蒿汤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13,19(4):473-475.

[4]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 年版)[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1,27(1):Ⅰ-ⅩⅥ.

[5]梁颂名.中药方剂学[M].广州:广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331-332.

[6]郑晓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43-150.

[7]戴幸平,戴 姣,傅 蕾,等.清肝利湿汤治疗肝胆湿热型慢性乙肝的疗效观察[J].实用预防医学,2007,14(6):1661-1662.

[8]邵靓杰.茵陈蒿汤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78例[J].中国中医急症,2012,21(3):489.

猜你喜欢
茵陈蒿湿热型颗粒剂
关于颗粒剂登记
三仁汤合泻黄散加减治疗小儿脾胃湿热型厌食的临床效果探讨
基于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探讨茵陈蒿汤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作用机制
颗粒剂四君子膏对脾气虚证模型大鼠心功能的影响
茵陈蒿汤抑制JAK2/STAT3信号通路调控肝癌细胞增殖与凋亡
平胃散合半夏泻心汤联合西药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浅表性胃炎对复发率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
茵陈蒿汤配方颗粒成型工艺的优化
8%好米得颗粒剂在寒地水稻秧田的使用方法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湿热型临床分析
亚甲蓝溶液局部封闭配合自拟除湿止痒方坐浴治疗湿热型肛门瘙痒症的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