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庙会中的水神信仰状况研究——以山西忻州为例

2014-05-01 01:04赵淑清
关键词:水神忻州庙会

赵淑清

(忻州师范学院历史系,山西 忻州 034000)

一、引言

庙会作为我国一种传统的文化活动,其中包括丰富的民间信仰成份,而水神信仰又是几千年来民众面对水资源短缺问题的表现,虽然信仰并未能实际上解决缺水问题,但其却演化成一种文化现象,承载着多样化的功能和内涵。因此,研究水神信仰至少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其一,通过研究信仰的形成和演变了解这一地区的历史发展路径;其二,通过研究水神信仰的内容,分析了解不同历史时期某地区民众生活状况、思想状况;其三,通过研究水神信仰中的文化元素,抽取出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并将其发扬光大;其四,通过研究水神信仰问题,可以了解不同历史时期水资源问题的应对情况,给政府提供参考,同时可以深入研究迷信思想的形成机理,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工具;其五,水神信仰是不同历史时期民众与大自然交流的一种渠道,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种形式,其研究有助于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国家提供支持等。综上可见,水神信仰研究,既是了解历史时期民众与大自然关系的窗口,也是以史为鉴为政府提供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

二、研究设计

为了对忻州地区庙会中的水神信仰有比较深入的研究,课题组在分析论证的基础上明确了研究目标,讨论和设计了《忻州庙会中的水神信仰调查大纲》,从而在方法上保证了调查研究的科学性和获取信息的准确性、全面性。同时,课题组还通过网络调查、问卷调查、文献调查、访谈调查等多种方式、渠道开展调研活动,以多方位地获取真实信息。整个调研过程持续两年,并对所得信息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审查,以保证其真实有效,为研究提供可靠基础。

课题组对忻州市及其所属14县区的50个典型的庙会进行实证调查,抽取庙会起源时间、形成原因、内容、参会人员、举办地点分布、时间分布(季节性)、举办形式、信仰对象、庙会功能、经费来源、主办单位、影响范围等多个指标进行深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归纳总结,发现规律,研究其形成、发展、演变的规律,最后得出可靠的结论,以供相关机构决策和个人研究需要。

三、研究分析与结果

为了便于分析,本课题组将调查资料进行了深度归纳分析,在此选择部分具有代表性的特征进行分析(见图1)。

图1 水神信仰对象的类型分布

(一)信仰对象的类型

在50个庙会中,水神信仰主要包括神灵信仰、山岳信仰、名人信仰、宗教信仰四类(见图1)。神灵信仰主要指对龙王等司布雨之职的神灵的崇拜,偏关《重修白龙洞佛殿罗汉殿碑记》中提到“白龙洞庙尤有急于常祠者,当旱既大甚之时,一经祈祷则甘雨普降矣”。山岳信仰主要指对大山巨石的崇拜,如定襄县的七岩山①《七岩石惠应庙碑》位于定襄县城南九公里七岩山圣母洞口。。该山在宋时即被民众作为祈雨的对象。据记载,定襄县常遭遇水旱灾害,而“郡侯致诚以祷,则时雨时阳,求辄如志”。《芦芽山山神庙碑》记载:乾隆庚午(公元1750年)夏,五寨县境干旱少雨,应当地民众的请求,时任宁武府五寨县县令的秦雄褒,率领官员,前往芦芽山祷雨,“未越三日,澍雨大沛,槁禾皆□”。名人信仰主要包括对治水官员的信仰、对英雄人物的信仰和对传说人物的信仰三类。水官信仰中台骀神是宁武、静乐一带崇拜的对象。据《昌宁公冢庙记》②《昌宁公冢庙记》该碑现存宁武县石家庄镇阳房村东100处昌宁公冢庙院内。的碑文中可知台骀神作为水神有两个主要的职能:一是河神职能,“吾民之生,咸赖汾水之利,并水涯而居,未尝有泛滥之厄”;二是降雨职能,“仍岁遇旱,郡僚有祷必获嘉泽”。而在英雄人物方面,晋国赵武、汉代的李牧、唐代的李靖都先后加入了水神的行列。据《藏山大王碑记》记载:该神为“五岳神耳,降灵于周定时晋大夫家,姓赵氏”。他是庇护一方的神灵,有求必应。“曩者,旱魃为虐民心惮,暑如炎如焚,推乾中谷;五峰翠灭,万井红炉,流金烁土,焦禾杀嫁……”正当旱灾严重时,“王忽申精变异,出其明爽,诉于上帝,沛以江湖甘霖,一洒渥润百里”,这才使万物起死回生。由此可见,赵武作为民众信仰的神灵,有降水的功能。忻州地区民众受佛教圣地五台山的影响较大,不少佛教中的人物也成为水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对观音菩萨、文殊菩萨等的崇拜。原平的文殊菩萨“水旱疾疫有祷必应”[1](P409),宁武县的万佛洞也是“护国庇民,祷祝万疆于万寿,慈云法雨,顺成有象于一方云”[1](P785)。

(二)信仰的功能类型

经过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发现,现代水神的职能都出现了膨胀,几乎没有哪个庙会是为了单一的求雨而存在的,往往庙里供奉的信仰对象身兼数职。概况起来主要包括祈福、求雨、求子、求学、消灾、农贸、超度等。具体情况请见图2。由图2可见,几乎所有的庙会中都有了祈福和农贸的功能。这说明一方面民众的心理寄托需求旺盛,另一方面表明农贸活动已经成为庙会的一大主要功能。求学内容所占比率较高,这说明忻州地区民众对于教育比较重视。尤其是贫困落后地区,通常供奉文殊菩萨等主管智慧的一类神灵,或干脆向其它雨神提出诉求,如保德县东关龙王庙会中的龙王、忻州静乐县娑婆乡的巾字山庙会中的关公、朔州市山阴县碧岩禅寺庙会中的观音等。庙会的地理分布和时间分布请参看图3、图4。

图2 水神信仰的功能类型

图3 忻州地区水神庙会分布

图4 庙会时间分布趋势

(三)信仰活动形式

宗教活动如祈福、祭拜、超度、布施、法会等;民间文艺表演如唱戏、打鼓、秧歌、社火、杂耍、高跷、舞狮等;官方活动如农贸展、非物质文化展示、特色产品展、文艺汇演、农业竞赛、烟火晚会等;另外还有各种形式的民间经贸交流活动[2]。请参看图5。

图5 庙会活动形式频次分布

(四)水神庙会规模

调查组根据参会人数和影响范围将水神庙会规模分为四个:村落微型庙会、乡镇小型庙会、县市中型庙会和省级大型庙会。所调查的50个庙会中,其规模分布如图6所示。

图6 水神庙会规模分面比例

(五)经费来源状况

举办庙会的经费来源主要有三。一是官方财政拨款。主是是政府分管宣传、农业等部门拨付专款支持,对于大型庙会政府部门参与度较高,各职能部门支持力度也较大。二是民间自发募款。主要是由举办地成立的庙会筹备组织向本地个人、组织及本地在外名人、富商进行募款。三是半官方半民间的混合筹款形式。官方拨付一定经费,民间自筹一部分共同负担庙会举办费用。具体调查情况见图7:

四、结论

经过实证调查及对所得数据的深入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一)信仰类型丰富,七成宗教人物

水神信仰对象的类型多样,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超自然的神灵。这类型的水神除了传统的水神龙王外,忻州境内的黄河、汾河、芦芽山、五峰山、北斗山、天柱山等名山大川也加入了水神的行列,此外,还有宗教中的人物如佛教中的观音菩萨,道教中的玉皇大帝等。一类是历史时期的治水官员和英雄人物。治水官员如大禹、台骀等,历史时期的英雄人物如赵武灵王、关公、李靖等都是民众信仰的对象。

(二)水神职能扩张,民众需求膨胀

明清小冰期以来,晋北民众生在自然环境极其恶劣的情况下,水神信仰意识不断强化,尤其是对龙王的崇拜,使得龙王的职能不断扩张,如在保德,龙王爷是村中最大的神,“风调雨顺要靠它,降妖捉怪要求它”[3](P449),它总揽着村中的一切事务。由于生产力低下,民众在大灾大难之前,显得无能为力,为寻求祈福攘灾的心灵寄托,民众对水神的诉求不断扩大,最终,水神的职能不断扩张,不仅具有降水的职能,还拥有了祈福消灾、生儿育女、求学、超度等职能,几乎囊括了民众的所有诉请[4]。正是由于民众功利性的需求不断增长,水神系统从单一变得庞杂。尤其是明清以来,许多该地民众信赖的神灵和人物都加入了这一系统,如观音、关公、李靖等充当了兼职水神。对现在忻州庙会中的水神信仰调查资料也显示单一的水神祭祀已经不存在了,各路神仙共居同一庙宇。当然,调查中也发现,大部分人不会执迷于信仰当中,但是绝大多数持“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由此可见,信仰在民众心目中的地位之高。

(三)地理分布不均,东西中各一片

从庙会中祭祀的水神庙宇的空间地理分布上来看,主要集中在三个区域。一是以偏关、河曲为主的黄河流域区。这一区域水神的特征主要体现在水神与黄河的关系比较亲近,如偏关老牛湾的明灯山庙会、河曲的灯盏盏会等。二是以宁武为主的汾河流域区。这一区域主要祭祀汾河水神——台骀。台骀是上古时期的水官,据说他治理汾河有功,被封为掌管汾河一带的地方官员,死后被尊为汾河之神,后葬于宁武县定河村。台骀信仰在山西南北都盛行,尤其是汾河沿岸,其中定河村的昌宁公冢庙是首屈一指的。三是以忻州(以前的忻县)、原平为主的滹沱河流域区。这一区域水神的特征较为地方化,如五峰山圣母娘娘是该地区民众信仰的水神之一。调查资料显示五峰山圣母娘娘在当地民众的口耳相传中是原平本土人士,由此可见一斑。这可能与该区域水环境相对较好有关系。

(四)举办时间规律,三、四、六、七月份最密

水神庙会举办的时间主要集中在两个时间段上。一是开春前后即农历三、四月份。这一时间段从二月中旬开始,到三月份达到顶峰,一直持续到四月上旬。二是农历六、七月份。这一时间段从五月中旬开始,到六月份达到最高峰,一直持续到七月份。之所以会呈现出这样的时间特征,主要和农作物生长的规律有关系。每年的三、四月份都是当地农作物春种的时间,需水量较大,而该地区这一时段的降水量有限,再加上该地水环境较为恶劣,民众种植作物所需的水条件往往达不到,所以他们把希望寄予超自然的水神。这种诉求从春种前就开始了,忻州境内普遍存在的二月二“龙抬头”庙会即可说明问题。到三、四月份农作物需水时,民众的诉求就更多了,各地举办祭祀不同类型的水神活动以求满足民众的实际需求。六、七月份是秋收前农作物最需水的时候。而对于靠天吃饭的忻州地区而言,不降水或者降水不均是该地最大的困扰,而这直接关系农作物的收成。民众对水神的诉求更加功利化,在祭祀时间上即比较集中在六、七月份。

(五)活动形式多样,经济文化齐上

据调查资料显示,庙会中以水神为主的祭祀活动在新中国成立以后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是水神并没有在民众的视野中消失,几乎所有寺庙供奉的神位中都有专司雨职的龙王,而且改革开放以后,之前祈雨、谢雨所进行的唱戏、举办各种社火等民俗活动被传承下来。不仅如此,很多地方政府为促进地方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在原来的基础上融入多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动和现代娱乐项目,如现在忻州一带的“挠羊赛”,是庙会中的保留节目。所谓“挠羊赛”即是以羊作为奖品的摔跤比赛。当地俗谚说“赶会不摔跤,瞧得人就少,唱戏又摔跤,十村八村都来看热闹”,由此可见“挠羊赛”为庙会注入了活力,丰富了乡民的精神生活,一定程度上促进该地区的文化整合。与此同时庙会经济对当地经济的发展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六)庙会规模偏小,经费来源过少

据调查的数据显示,忻州地区的庙会比较多,但规模相对较小,以一村或者相邻几村的居多,没有形成大规模的庙会。这可能与该地区的历史、自然等因素有关,如历史时期该地区分属不同的地域管辖,该地区自然环境较为恶劣,交通不便等。正是由于这些因素的作用,该地几乎没有形成统一的信仰和大规模的庙会,偶有规模相对较大的庙会,如偏关十年一次的“龙华盛会”万人会,如今也只是名声在外,对忻州地区的号召力不强。与庙会的规模偏小相对应的是其产生的社会效益也有限。因此,地方政府关注的也少,进而导致庙会的经费来源主要是村民、香客等自筹资费。有地方政府拨给资金的庙会,通常是指该地区比较重要的、而且庙会期间地方政府有可观经济收入的庙会。由此可见,规模较大的庙会不仅文化底蕴浓厚,而且经济影响力较大。

[1]山西省忻州市政协文史委资料委员会.忻州文史·古碑文录[M].忻州:文史资料委员会,2009.

[2]岳谦厚.传统庙会与乡民休闲——以明清以来山西庙会为中心的考察[J].山西大学学报,2009(1).

[3]政协保德县委员会.保德民俗[M].太原:三晋出版社,2011.

[4]胡梦飞.明清时期苏北地区水神信仰的历史考察——以运河沿线区域为中心[J].江苏社会科学,2013(3).

猜你喜欢
水神忻州庙会
忻州职业技术学院
阳煤忻州通用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阳煤忻州通用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探讨《聊斋志异》中的水神信仰
元宵节,逛庙会
丰都庙会
宝顶架香庙会
洋庙会写趣
忻州北朝壁画墓观画散记
京杭大运河沿线的“水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