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冶 军艺是文学的沃土

2014-04-30 21:31李娜
中华儿女 2014年7期
关键词:本科生延安老师

李娜

作为学生,当时是懵懵地接受一切,如今再回过头来看才发现,军艺给我的东西绝对是一般大学给不了的

因就像我和军艺的缘分,和军艺那些曾经影响过我的老师的缘分,虽然我没有找到一种机会或者方式去当面感谢他们对于我的馈赠,但是我希望通过我写的这些文章这些理论研究的成果,来向他们致敬。

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2000级第一届本科生,卢冶是以专业成绩和高考文化成绩双料第一名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的,之后在这里度过了本科及研究生的阶段,作为军艺第一期本科生中“状元”的她,现今已经有了不少的学术成果,已出版专著《否定的日本》,还是《“读电影”之新艺术电影》《“读电影”之经典艺术电影》的主要撰稿人,并且于2012年起为《文汇读书周报》“新学术”专栏长期撰稿,2013年10月起于《读书》杂志开设“倒视镜”专栏。

正好在卢冶生日这天,记者与她相约采访,来到中关新园的“一八九八”咖啡厅,见到了如今在北京大学中文系现当代专业博士在读的卢冶,头发清爽的盘起,笑容可人。说起当时在军艺文学系读书的时光,她似乎有说不完的美好回忆,她说:“站在现在的经历基础上看当时在军艺的学习,那里真的给予我的要比我当时作为一个学生能想象的多太多。”

军艺给予了学生更弹性的空间

卢冶出生在一个军人家庭,虽然从小到大对于军队生活没有太深刻的认识,但是潜移默化的军人情结还是根植于她的潜意识中。从小就喜欢大量阅读书籍的卢冶中学严重偏科,文科总是名列头筹,理科成绩却常常“吊车尾”。这时爸爸的一个朋友无意中提起军艺,说这是一个可以满足文学梦的地方,并且开始招文学系的第一届本科生,虽然当时对这个学校不是很了解,但卢冶觉得军艺文学系的一切都对她的口味,于是就去报考,也因为有基础,她顺利通过了当年2、3月份的基础、写作和面试“三关”,心情愉快之故,高考更是超常发挥,理科成绩竟也得了高中年级第二,就这样,她以专业和文化成绩的双料第一考入了军艺2000级文学系。

当时卢冶的成绩足够复旦大学的分数线,刚刚踏入军校的她,在提着统发的制式皮包,穿着整齐的军装列队集合的时候,还有过小小的遗憾:毕竟人生还有过另一种可能性:自由的地方高校、多彩的大学社团。然而如今的她回想起来对记者这样感慨:“军艺的好处是我后来才渐渐体会到的,最适合‘产出横空出世的人才。因为它是包容性的,你会感觉到在军艺你能见到各种各样的人,他们都能在这里找到自己才能和特点发挥的空间。”

作为2000级的学生,其实是很具有特殊性的,因为2000年是第一届军艺和地方大学的中文系接轨,也就是说是第一次通过高考招本科生,在这之前的军艺都是一些创作班,学员都是通过选拔,在部队有了一些写作经验和写作热情的人,像莫言就属于这种情况。那个年代地方很多大学包括清华北大都主张作家是教不出来的,而军艺的理念与此不同。领导、老师和学生都在摸索,这也铸就了2000级的与众不同。“虽然往后已经步入正轨的军艺文学系本科可谓人才辈出,但是常听老师们谈起,最有干劲最有想法,综合素质最强的,还是2000级、2002级这几届,也许这就是草创时期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卢冶笑着说。

其实从中国文学史的角度来说是有两个传统的,一个是五四,一个是延安,这两个传统看起来好像是二元对立的,一个是讲原则讲政治,一个是讲自由讲民主。卢冶说:“两边儿的光我都沾到了。军艺作为延安精神的延伸,她的历史和教学模式其实带出了我们中国现当代文学主体的情感结构,我作为学生,当时是懵懵地接受一切,如今再回过头来看才发现,军艺给我的东西绝对是一般大学给不了的。”如今的卢冶在北大又体会到了五四的精神,形成了缺一不可的完整的知识结构。

对于一般人来说,军校给人的印象是刻板有序,严肃有余,想象力不足。可军艺是一朵“奇葩”。它真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军队艺术院校,用莫言的文学风格概括,诚可谓一片“魔幻现实主义”的土地。姓军而名艺,纪律和想象相反相成,这种氛围催生了各种各样性情和风格的人。军艺看起来很严,其实她给了学生很多自由生长的空间。“像莫言,1980年代的军艺所能‘教给他的具体的知识,我们后来的学员无从体会,但我猜测,军艺给他最宝贵的东西是空间,让他在大枣树下面读马尔克斯和三岛由纪夫的空间。”卢冶回忆起在军艺读书的日子。军艺提供的是一个弹性的氛围,经常会外请老师,各种领域的老师都会请,包括部队内部的,北大的清华的,社会各界的,知名的不知名的。所以学生能够吸取到的东西,不比地方大学的少,反而更多。而且军艺有一个创作的氛围,不像地方大学那种形成自己一个既定的模式,所以这里老师的发挥空间也很大,培养出来的学生风格迥异,路子完全不同,真可以说是遍地开花。

2004年完成本科学业的卢冶,认为继续读研究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而部队应届本科生不能报考地方大学,军艺仍是她理所当然的选择。

那些年在军艺给我影响的老师

说起军艺对自己的影响,当然少不了军艺的老师,卢冶说起那些年给予她知识的老师,充满了感谢与感慨。

她还记得一位老师所讲授的“延安文艺”课程。在一般学生眼里,这种革命的东西可能会显得有些枯燥,“当时不大能理解他对延安的那种激情,而且也不太理解他给我们讲的那些东西。但是后来我到了研究生时期自己摸索,特别是博士二年级时期,我从自己喜欢的‘日本与东亚现代性课题中分出身来,做了近一年的延安研究,写了17万字的东西。那时候我才切身感受到,军艺那位老师的那种思路和想法到底是什么。”“延安在一般人的印象中是很‘土的,但实际上呢,延安很穷但是不‘土。延安文艺是一种先锋文艺。在20世纪30年代,全世界的左翼革命风潮中,延安是最时髦、最优秀的青年才俊所向往的地方,像上海那批搞电影,搞艺术,所谓的‘文青都投奔延安。因为物质的匮乏,这些人发挥了超乎常人想象的创造力。而军艺是延安精神的后继者,所谓团结紧张严肃活泼,这是延安精神,也是军艺精神。”“再回过头来看着自己如今的这些成果,真的很有向我的老师致敬的感觉。这就是当时老师撒的种子,遇到阳光、风和水,不经意地长出来了。”

卢冶说当时还有一个教电影的老师,给当时的本科生开的书单其实就是北大研究生的书单。“这让我在上北大之前就已经有了一套比较成熟的理论基础,后来我之所以能毫无隔阂地融入地方高校的研究氛围,都要感谢我的军艺老师。”“我是一个比较内向的人,对老师,包括自己的导师在内,都有一种敬而远的心情。除了课上的交流,跟老师们很少有私下的交谈。但是我在心里感激他们。“如果我能再回到军艺去和学弟学妹们交流的话,我也会这样去鼓励他们。因为现在纯文学整体有所改变,很少人能静下心来看看过去的经典小说,但实际上文学是不死的,做军事文学这一行其实并不仅仅是为兵服务,而是莫言的这种事业,世界文学的事业。” 卢冶说。

文学梦会传承下去

2006年硕士毕业后,卢冶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指挥学院参谋参加工作三年,在工作中她体会到了文学理论与生活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她感慨,当年在军艺读书时,懵头懵脑什么也不懂,抱着老师开的书单猛啃,看得云山雾绕。文学史上提到的经典,都找来看,有的完全不懂,为了考试得装懂,有的是自以为懂。“时人浮躁,我也觉得读书很孤独,跌跌撞撞也不知自己选的路对不对,但阅读的习惯倒是一直保持了下去。过了几年,慢慢地开始明白了,不懂的懂了,装懂的真懂了。原来那些跟我的生活‘没关系”的作品,那些玄之又玄的‘理论,原来是我们每个人心底的东西。那些所谓日用不知,习焉不察的东西,写下来,就是文学。每个人心里都会有疑惑都会有问题读书都会有的感受,即使不读书的人,也是靠‘故事来触摸世界的。不靠讲故事,我们就不会有‘国家‘民族这些所谓共同体的概念。因此我才知道,我当初学习的就是如何讲好一个故事,直到今天也是如此。”有了工作的经历,卢冶觉得学生时期的那些飘在天上的理论终于接了地气,不然理论就会成为一种游戏,不能直达人心,也因为有了部队的工作经历,也让卢冶觉得这些理论真的和她的生命连成了一体。因为有了当时搬着小马扎到北大听课的经历,军艺的学习也不知不觉奠定了北大理论氛围的基础,这就是军艺给卢冶提供的弹性空间,所以一切都那么顺理成章,2010年,卢冶仍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

博研期间卢冶在各专业课堂、各学术论坛中表现出色。对于理论的研究卢冶更侧重于大众文化的研究,研究时下流行现象,“有些人是被流行的东西牵着走的,流行什么就跟着看什么,但是他们不会去想为什么流行,例如侦探小说。还有包括韩剧,美剧,刚刚过去两会上纪委书记王岐山也提到了《来自星星的你》和《纸牌屋》,我研究的一个兴趣点,就是这些流行背后的东西是什么,和现在时下流行的综艺节目比如《爸爸去哪儿》,这些东西意味着什么,对于我们这个专业来说意味着什么,我都会把它编织到我的理念当中,我有一个总体的想法,就是类型文学,包括侦探,言情,科幻,校园等等,这些通俗的风格在今天怎么会改变我们整个关于创作的理念,关于文学整个的理念,文化的理念,它到底起一个什么样的作用。”

还有半年卢冶就要完成博士阶段的学业,对于未来的计划,她说更倾向于做老师。“读研究生时曾给本科生上过外国文学课,当时有很深的体会,不是你有什么,想传达什么,学生就能全部吸收,也许做老师都会有过这种小小的失落的情绪,就是他希望能和学生去交流,得到反馈,但是学生也许还没有成长到可以理解老师教授的知识。我自己都有很深的体会,我到研究生才开始开窍,很多本科时候生硬的吸收来的知识,到了研究生时才开始慢慢体会理解,当老师是很深的学问,就是撒种子,也不要希望有及时的反馈,只要把心交给学生,之后要做的就是等待,肯定有人会回应你。”就像电影《永恒与一日》里面的一句台词,卢冶说非常适合她想作为一名老师的心情:“最近这段时间,我和这个世界唯一的联系,就是每当我打开音乐,隔壁房间里的陌生人就会用同样的音乐来回应我。”作为老师也一样,也许当时去主动找回馈很难,但是也许在日后的哪一天世界的哪一个角落,就有学生用他的成果回馈于你,“就像我和军艺的缘分,和军艺那些曾经影响过我的老师的缘分,虽然我没有找到一种机会或者方式去当面感谢他们对于我的馈赠,但是我希望通过我写的这些文章这些理论研究的成果,来向他们致敬。”这也许就是作为文学人的文学梦一代代传承的真谛。

猜你喜欢
本科生延安老师
能为与应为:从本科生成绩单看绩点制的功能
延安的故事
“Without Contraries is No Progression”: Contraries in William Blake’s “The Sick Rose”
Body languages in English teaching
An Analysis of the Absence of Maternal Care in The Bluest Eye
本科生论文流于形式
《延安文学》2017年总目录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