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物理实验有效教学策略

2014-04-30 07:15施慧丰
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 2014年4期
关键词:支点杠杆阻力

施慧丰

在农村初中如何有效实施实验教学,引导学生更为准确地学习物理知识,培养学生物理学习兴趣呢?本文就该话题和大家一起探讨,希望能有助于教学实践.一、物理实验的学科教学地位

实验是物理学发展的基础,物理研究源自于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分析,不过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是复杂的,实验的作用在于忽略了一些次要因素,将生活中的物理问题模型化搬到实验室用模拟的方式进行探究,让学生看到与生活相似或是相悖的物理现象,继而激活学生的求知激情,联系原有认知进行解释获得知识和思维的发展.

纵观当前的初中物理教材,相当多的知识点学习情境和探究都安排了实验,实验给学生物理知识学习提供了直观的、准确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除了让学生看到直观的实验现象外,还使学生参与到知识探究中来,体验知识被发现的过程,从而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提升了物理学习情感.二、农村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建议

1.变废为宝,开发生活化实验器材

相对于城市,农村的实验室配备旧、缺现象严重.“瓶瓶罐罐即实验”,我们不能因为仪器的短缺而轻视实验教学,应积极开发生活化的实验器材(水杯、鸡蛋、气球、易拉罐、矿泉水瓶子、手电筒等),这样做不仅仅解决了仪器短缺的困难,同时更因为实验器材源自于学生的生活而拉近了学生与物理之间的距离.生活化的实验器材开放了实验的时空观,学生将课堂上学习到的实验方法和知识经验迁移到课后,让实验多次重复,提供了认知的深度.

2.提高开放性,发展学生发现、创造能力

实验是探究的过程,实验要解决什么问题呢?设置问题即是给学生设置实验探究的目标.笔者认为我们的实验教学应提高问题设置的开放性,实验探究不应该是为了解决某一个具体的可见到答案的具体问题,而应该积极地引导学生对已有物理现象进行质疑,发现问题,从多个角度思考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继而提出各种猜想,最后在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方法设计实验完成对物理规律的“发现和创造”.

例如,对于“测食盐水的密度”实验,教学时事先完全没有必要给学生提供实验器材,让学生自己去结合物理知识和原有的实验技能去思考实验方案,接着再分析实验的可行性,最后从误差分析的角度思考实验器材的选择.三、案例分析——“杠杆”

“杠杆”这节内容与生活密切联系,又需要大量的实验进行教学支撑.在教学中,笔者设置了如下几个实验情境帮助学生完成新课学习.

1.模拟生活情境,导入概念

投影生活中的情境:一个巨大的石头拦在了公路中间,要求学生思考用最为简单的一个机械搬走拦路石.通过情境联系到一根硬棒——杠杆.

2.竞赛类实验:开啤酒瓶比赛

提供5瓶啤酒、5个开瓶器,请3个女生,2个男生分别上来参加比赛,看谁打开啤酒瓶最快.引导下面的学生观察台上每个学生开瓶时的姿势和用力的方向.借助于这个环节,引导学生发现杠杆在应用时会涉及一个固定点——支点.完成对杠杆的二次认识:杠杆就是绕着一个点(支点)转动的硬棒.

3.使用生活中的杆秤

给每个学习小组提供了一把杆秤,让学生自主摸索称重物的质量.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学生会自然地思考如下几个问题:支点在哪里?质量怎么得到的呢?不过每组学生在使用时都能读出一些质量值.那么为什么呢?原理是什么呢?借助于实际的问题可以将教学引向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的学习上去,然后再让学生回到杆秤称重物的实验中去,将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这几个量一一与实际相对应,在学生交流的时候,教师可以宏观调控.

4.扩充生活中的教学资源

要求学生回顾生活中杠杆的应用,放开学生的思维去找,如扁担挑重物、扫把扫地、钓鱼等,由学生找到的资源出发,引导学生在去分析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这几个量,引导学生发现动力、阻力的作用点和支点位置可能存在的关系,再联系生活确立费力杠杆和省力杠杆的概念.

5.猜想、验证杠杆平衡条件

提出问题:当杠杆平衡时,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这几个量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学生根据先前的“杆秤称重物”的实验经验进行猜想,有些学生会想到“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但并不是所有学生的猜想都准确,有的可能会猜想“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不要急于否定学生的猜想,而是将教学引向实验探究,通过量化实验探究得到杠杆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这样不仅深化了学生对知识的印象,还让他们感知到了探究过程需要大胆猜想、小心求证,从而培养了正确的科学态度.

猜你喜欢
支点杠杆阻力
鼻阻力测定在儿童OSA诊疗中的临床作用
零阻力
过去谁加的杠杆?现在谁在去杠杆?
给自己一个支点
找到撬动变革的支点
找到撬动改革的杠杆
阻力不小 推进当循序渐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