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作者简介
沃尔特·李普曼(Walter Lippmann,1889—1974)是德国犹太人的第二代后裔,生于美国纽约,曾在哈佛大学上学,当时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成为一名社会主义者,并与他人共同创立哈佛大学社会主义学社。他撰写专栏评论被250多家美国报纸和20多家家国外报纸刊用和转载,获普利策新闻奖,总统自由勋章等殊荣,是美国著名记者、新闻评论家、传播学家,在宣传分析和舆论研究方面享有很高的声誉。
李普曼一生持续写作60余年,创作1000余万字,其中最为著名的是1922年公开出版了《舆论学》(Public Opinion),被认为是20世纪传播领域的传世名著。其中提出了两个重要概念:“拟态环境”(pseudoenvironment)和“刻板成见”(stereotype),开创了今天被称为议程设置的早期思想。《舆论学》至今已被翻译成几十种文字,传播到世界各地,被韦尔伯·施拉姆看成是整个新闻传播学界的奠基之作。
2 《舆论学》主要观点
2.1 拟态环境
李普曼认为,随着现代社会的复杂化,人们的时间,精力有限,不可能保持对所有外部环境和事物的直接实践,超过自己直接经验感知范围以外的事物,就需要通过大众媒介(media)所提供的信息去了解认知。而大众媒介所提供的信息,不是对客观环境“镜子式”的反映,是通过选择,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所呈现的环境。一般人不了解媒介的这种内部运行机制,通常会把大众媒介所提供的“拟态环境”当做客观真实环境来对待。
人的行为是通过自身对外部环境的认知产生的,“拟态环境”的产生使得人的行为已经不再是根据对客观环境认知而产生的反应,变成了对媒介所提供的“拟态环境”认知而产生的反应,大众媒介就通过这样的方式把控了人的思想。
2.2 刻板成见
李普曼认为,人脑不可能直接记住现实环境的所有细节,只能通过对事物的抽象化处理,浓缩成为一个符号、概念存留在我们的脑海中。所有的这些概念,符号能帮助我们更方便的去理解世界,却也顽固的阻碍着我们接受新的事物。这种顽固的刻板成见不光存在于个人当中,也存在于整个民族,整个国家当中。当整个民族,国家都持有某种单一的成见,实际的空间,实际的时间,实际的关系实际的压力,统统被成见所省略,所冻结,它对现实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危险的。
李普曼认为,我们清晰地看到了由于我们成见所产生的极大危害,要认识到各种成见汇集成的公众舆论是不可取的。只有当我们越来越意识到脑子所存在的主观主义时,我们才对客观的方法产生巨大的热情,所以我们要通过对真理的探索,去善于发现成见,客服成见,甚至是消灭成见。
2.3 公众舆论
李普曼认为“他人脑海中的图像——关于自身、别人、他们的需求、意图和人际关系的图像,就是他们的舆论。对人类群体或以群体名义行事的个人产生着影响的图像就是大写的舆论。”
在李普曼的话语体系中,公众舆论被认为是民主的原动力,是社会公民基于共同利益,针对社会公共事物,公开发表言论,最终通过观点的碰撞,博弈和融合,最后形成一股影响政治的舆论。公众舆论的形成,被认为是公民对于民主的一种实践,是一种推动民主政治发展的原动力,公众舆论的最终物化的结果便是民主投票制度。
但公众舆论的形成是艰辛的,从外在说,大众媒介对于原始信息有着严格的信息审查制度、保密制度等,通过对信息单一渠道的控制,阻碍着人们去了解足够真实的社会环境信息,从内在说,个人时间和精力的不足,词不达意,存在的主观偏见,对于社会事物的肤浅理解等也严重阻碍着理性共识的形成。
3 个人感悟
3.1 拟态环境的复杂化
网络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传统媒介成为信息唯一把关人的岁月一去不复返,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发布各种信息,如生活的点滴,日常的琐事,对于公共事物的评价,对最新时政的态度等。多样化的信息都在网络的公开平台上汇聚,成为更大范围拟态环境的养料,这个新兴的“网络拟态环境”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定义,它已经形成了一种生态圈。
拟态环境的复杂化最终也会通过人的思想,影响到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人们的行为不在仅仅依据单一的拟态环境,而是可以从更加宏观的角度去认知事物、探索事物。人们可以在拟态环境生态圈诸多观点中,去选择支持某种观点,反对某种观点,驳斥某观点,并且,在观察观点与观点的碰撞与融合,及时修正自己的误差,最终选择一种自己认可的核心观点去执行。正是由于,不同的人选择信奉不同的核心观点,在统一真实客观环境下,也开始产生拟态环境信息多样化的特点。
3.2 新的刻板印象
李普曼认为刻板印象的存在,是一种自我地位保护的习惯。它帮助我们去方便的去理解复杂化的世界,同时也限制着我们的长远发展,所以理性的刻板印象是有必要的。但是,随着网络连通了我们的现代化生活,这种刻板系统有了新的异变。
在传统生活中,人们主要是通过人际交往,报纸,广播,电视等方式去认知外界环境,一旦出现某种信息的失误,导致了认知理解的偏颇,其他平台传递的信息将会去纠正它。网络的崛起改变了我们搜索传递信息的方式,也导致了传统刻板印象的突变。人们开始变得依赖于网络的方便和快捷,习惯于通过自由的网络去了解事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在信息搜集过程中,却不是多角度的去了解,而是存在严重选择性的行为。
接受与自己既有观点相符的想法总是最容易的,因为它更加符合既有的刻板系统;选择与自己观点相背的想法是痛苦的,它让既有的刻板系统承认某种失误。如果是在传统信息结构中,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人际交往和其他媒介将会去补充,纠正这种信息的误区。但是在完全自由的网络世界中,人们可以完全规避自己所不愿意看到的信息。这样,新的刻板系统形成,它相对于以往的刻板系统更加的偏激和个人主义。
这种偏激的刻板系统,对于青少年而言,危害尤为深大。因为,青少年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网络的虚拟光影世界,他们更容易能够找到自身存在的价值,意义,通过虚拟的环境去满足自己的心理。同时,他们更加单纯的人际关系,缺少对社会真实理解,阅历,都会让青少年的刻板系统更加扭曲。一旦情绪化行为失控,青少年杀人犯罪行为时有发生,究其原因,是一种网络刻板印象的异化,一种社会控制的失范。
3.3 民主进程,因技术而改变
在李普曼的结构中,存在着制度化的审查,严格控制和影响人们所知道的信息,在公众和真实事件之间竖起了一道屏障,以期达到宣传的作用。网络的兴盛弱化了这种信息的控制机制,特别是维基解密,斯诺登事件发生以后,人们的视野被打开,看到了事件最真实的信息,甚至世界各地都掀起了信息全民公开的大讨论。可见,技术的革新,信息渠道的多样化,突破政府对于信息的钳制,这让公众舆论有了更加自由形成的平台。
相信这些是李普曼所没有的设想到的,这也恰好证明了,我们时代的进步。
这对于中国环境里,影响尤为明显。以往,传统的媒介被政府所把控,信息自由的流通被严重的阻碍。网络自媒体让传统媒介的话语结构进行重新调整,人们有了去挑战传统审查制度的武器,各种观点在这个公开的平台上碰撞,融合,传统的信息审查制度逐渐式微。当“话语上的垄断”遇上“信息上的民主”必然是垄断败北的。
信息的控制开始变得越发的困难,信息在民众间流动自然加速,这让政府开始有点手足无措了。人们通过流动的信息,了解到了更多真实的情况,观点的碰撞,交锋和融合,让公众舆论逐渐强大。权益博弈,胶着和妥协,让中国式的民主一点点的被实践。个人素质的提高,公民意识的增强,理性精神的成熟让社会运行机制变得更加的流畅。每一天,国家和民族都在一点一滴的谋取新变。
作者简介
吕强(1988—),四川宜宾,汉族,现在重庆大学新闻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新闻与传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