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国家化”成“蓝绿共识”?

2014-04-29 00:00:00王建民
世界知识 2014年14期

观察两岸关系发展的好与坏,热与冷,不是看两岸互访的高度(高层)与热度(密度),而是要看两岸政治立场的进与退以及两岸政治鸿沟是在缩小还是扩大。目前,两岸的政治鸿沟还在持续扩大,岛内“台湾独立”的认同差距进一步缩小,“台湾国家化”的政治认同逐步成为一种不可阻拦的“蓝绿共识”,这已成为未来两岸和平统一的最大挑战。

近来台湾内部的两岸关系重要论述与争议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蓝绿知名人士发表“大一中架构”论述、民进党40多名党员提议“冻结台独党纲”以及蓝绿共同表示“台湾前途由2300万台湾人民决定”等,均显示了岛内一种新的政治发展趋势,即“中华民国台湾化”、“台湾事实独立永久化”与“蓝绿政治认同同质化”。

“大一中架构”

掩盖不住“台

湾国家化”

5月27日,民进党前主席施明德、前“国安会”秘书长苏起、前台湾驻美代表程建人、前海基会副董事长焦仁和与洪奇昌、前“陆委会主委”陈明通与淡江大学大陆研究所所长张五岳等七人(前“行政院长”郝柏村临时退出)召开记者会,共同提出“处理两岸关系问题五原则”,即“大一中架构”论述,其主要内容如下:一、尊重现状、不片面改变现状。二、现状是:“中华民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自1949年起即已并存于世,且双方政府已从“交战政府”转为“分治政府”。三、“一中原则”已被部分人士窄化、僵化成“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代名词,既无法呈现两岸现状,也愈来愈难被“中华民国”2300万台湾人民所接受。建议用“大一中架构”取代,才符合现状,迈向和解之路。四、“大一中架构”意在“中华民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之上共组一个不完整的国际法人,以“共识决”处理双方关切的事务,作为两岸现阶段的过渡方案。五、在“大一中架构”之下的双方,应消除敌对,共同维护本地区之和平与安全;双方承诺互不使用武力,且不得与任何国家签订不利于另一方的军事攻防协定;双方均有参加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以及与其他国家建立正常关系的权利。

“大一中架构”设想的提出,同时挑战了现行大陆与台湾蓝绿两大阵营的两岸论述,引起海峡两岸各界的关注与讨论。不论是大陆还是台湾当局,甚至民进党中央,表态均非常谨慎。国台办发言人表示,大陆注意到了相关报道,强调海峡两岸虽然尚未统一,但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两岸不是“国与国”的关系;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共同政治基础。大陆希望台湾各界人士在符合上述原则的基础上,探索化解两岸政治分歧,提出维护和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台湾“总统部”发言人表示,“总统”马英九对两岸关系的看法是在“中华民国宪法”架构下,维护两岸“不统、不独、不武”现状,在“九二共识、一中各表”基础上,推动两岸和平发展。在民进党方面,民进党发言人林俊宪提出,民进党尊重多元社会的不同看法与主张,而台湾未来的前途须由2300万台湾人来决定。蔡英文本人则表示,过去台湾对两岸关系有许多意见,社会至今尚未整合出一个共识,未来希望通过“公开、民主”的程序进行讨论,整合出台湾人民能接纳的共识。可见,两岸三方对此如此谨慎对待,只是表达已有的立场,对“大一中架构”本身没有做任何评论。这也表明,两岸的政治问题非常复杂与敏感,很难找到能够让各方共同满意的论述与方案。

对“大一中架构”,我们要做出冷静的判断与分析,既要认识到提出这一两岸关系新论述的积极性,也要指出其局限性与问题的要害所在。

蓝绿知名政界与学界人士提出“大一中架构”,试图实现蓝绿和解,凝聚岛内共识,应对两岸关系发展新局面,本身是一个积极的行动,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积极成果。事实上,不论是“一中”、“大一中”或“小一中”,只要是“一中”,总比“非一中”或“一中一台”或“两个中国”好。将“大一中架构”视为两岸现阶段的过渡方案,这或意味着“未来一中框架”是可以协商的。至于该论述中提到的在“中华民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之上共组一个不完整的国际法人”,对于什么是“不完整的国际法人”,却没有详细论述。不可否认,这一主张有欧盟思想在里面。欧洲联盟是由不同国家组成,但在各国之上有一个超国家的欧盟组织,有欧盟委员会、欧洲理事会、欧洲议会、欧洲中央银行等。

但是,“大一中架构”的基本内容存在许多问题。最大的问题在于强调“中华民国2300万台湾人民”,等于接受了民进党蔡英文的“中华民国是台湾”的论述,违背了台湾现行的“中华民国宪制”,否定了“中华民国是包括台湾2300万人与大陆13亿人的一个整体中国”的思想或“两岸一中”思想,等于否定了“九二共识”,因此这一论述被大陆许多学者批为“两国论”,自然无法获得大陆的认可。

这里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蓝营重要人士参与提出“大一中架构”,则等于直接否定了国民党长期坚持的“中华民国”所包含的“两岸一中”这一政治立场,而且将“中华民国台湾化”,是向绿营靠拢,是向“台独”妥协。这也告诉我们一个严峻的事实:台湾蓝绿两大政治阵营的政治立场正在接近,“蓝绿共识”正在形成,“中华民国台湾化”、“中华民国空洞化”、“中华民国是台湾”逐渐成为其新共识。

“台湾前途2300万台湾人决定论”的“违宪”谬误

蓝绿新共识的形成,也可以从最近蓝绿共同强调“台湾前途由台湾2300万人决定”的论述中得到印证。

日前,民进党籍台南市长赖清德访问大陆时在参加复旦大学一场座谈会上表示,民进党已经于1999年通过“台湾前途决议文”,也就是“尊重2300万人民的决定”,“台独”固然是民进党的主张,但程序上尊重台湾民众的选择,这是台湾社会的共识;“冻结台独党纲”不能解决问题,因为先有“台独”主张,后有民进党。

赖清德在大陆的这一论述,可以说是绿营重要政治人物或地方官员在大陆首次公开的“台独”论述,为民进党“台独党纲”辩护。大陆当然不能任由赖清德在大陆宣传民进党的“台独”主张。随后,国台办发言人范丽青在记者会上重申了大陆的一贯立场。

本来是民进党与大陆各自表达自己的政治立场,而且由民进党人士挑起,但没有想到的是,在台湾岛内蓝绿很快出现一种共鸣:共同反对大陆的政治立场,共同一致强调“台湾前途是由台湾2300万人决定”。

“台湾前途由台湾2300万人决定”,一直是民进党等“台独”势力最重要的政治主张,是其早期“住民自决”理念的延续,这没有什么可以大惊小怪的。但这一“台独”主张由民进党的重要政治人物在大陆公开表述则是第一次。就这一点讲,在涉台问题上,大陆政治言论的开放程度超过了所谓民主的台湾。台湾是所谓的自由民主社会,但大陆高层人士,包括日前访台的国台办主任张志军,在台湾政治压力下也回避了敏感的政治问题,不谈两岸和平统一与“一国两制”问题。

最令人难以置信的是,马当局公开表示,“依宪法台湾前途由台湾2300万人决定”。“总统府发言人”马玮国表示,对于“国家”的前途和台湾的未来,“马英九总统”的态度始终如一,“政府一向坚持在《中华民国宪法》架构下,由台湾2300万人民共同决定台湾的未来”。台湾陆委会表示,有关台湾的未来及两岸关系发展,“我们坚持应在《中华民国宪法》架构下,由台湾2300万人民共同决定,这是台湾社会的共识”。马英九还公开表示,“台湾前途由中国人决定是不对的”。这些论述是非常矛盾的,也是“违宪”的。修订后的“中华民国宪法”规定:“1912年成立迄今的中华民国,其主权及于整个中国,目标之治权则仅及于台澎金马,台湾固为中国之一部分,但大陆亦为中国之一部分”。即依“中华民国宪法”,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台湾的前途与大陆的前途,自然应由全部中国国民即由两岸人民共同决定。

“台湾前途由2300万台湾人决定”的政治论述与蓝绿共识的形成,对未来海峡两岸和平统一设置了很大的政治障碍,在可预见的未来要改变这一论述是非常困难的。这是一个危险的政治信号,表明国民党与马当局彻底违背了“中华民国宪法”,步上民进党“中华民国台湾化”的政治后尘,蓝绿新共识得到再次确认。

“冻结台独党纲”与“中华民国

台湾化”

就在岛内一片强烈反对大陆“台湾前途由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整个中国人决定”、坚持“台湾前途由台湾2300万人决定”论述之时,民进党40多位党代表连署提出“冻结台独党纲”第一条“建立主权独立自主的台湾共和国”的提案受到外界关注。

绿营内部提出“冻结台独党纲”已有多年历史,如今又在民进党第十六届一次全会之前、在多位知名绿营人士策划下由40多位党代表提出,给人一种“冻结台独党纲”已成为一种新的绿营思维的感觉。其实,“冻结”比“不冻结”的危害可能更大。

“冻结台独党纲”的提案与呼吁逐渐成为民进党党内一种重要主张,本身是有积极意义的,表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让部分民进党人士认识到建立“台湾共和国”的“法理台独”目标不可能实现,也不符合台湾主流民意与两岸现状,需要“冻结”,才能为民进党的发展找到出路。但问题在于,放弃“法理台独”(也只是理论上的,非现实的),追求“事实台独”,即“台湾是一个主权独立国家”,国号是“中华民国”,这也是“台独”,是“借壳”(“中华民国”)“上市”(“台独”合法化),违犯了“中华民国宪法”,否定了“两岸一中”的“一个中国”框架,否定了“九二共识”。

在某种意义上讲,“冻结台独党纲”比不冻结危害更大、更可怕。不冻结“台独党纲”,就岛内政治斗争与权力争夺而言,民进党有“台独党纲”这个魔咒缠身,其发展空间将会受到压缩, “最后一里路”难以走完。若“冻结台独党纲”,仿佛表明民进党已转型成功,发动“法理台独”的可能性降低,这将为其赢得更多选民尤其是中间选民的支持,民进党重新上台执政的机会大增。一旦民进党执政,如果继续推动或强化“事实台独”,让“台湾国家化认同”普及化与固化,将会极大阻碍两岸和平统一进程。

这里面还存在一个关键性的问题:民进党“冻结台独党纲”与民进党放弃“台独”是两回事。民进党放弃“台独党纲”,并不意味着民进党放弃“台独”主张与追求。民进党的另外两个纲领性文件《台湾前途决议文》与《正常化国家决议文》同样是具有严重“台独”性质的纲领文件。况且,“冻结台独党纲”并不是放弃,未来可依据需要随时“解冻”,让其复活。

由此发现,当前两岸关系发展的最大危险之一是两岸经贸热与交流热下的“台湾国家化”政治认同在台湾的持续发展。不论是蓝绿知名政界学界代表提出的“大一中架构”,还是民进党党代表抛出的“冻结台独党纲”提案,甚至蓝绿共同主张的“台湾前途由台湾2300万人决定”,均是将台湾认定为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国号是“中华民国”,即“中华民国台湾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大陆需要对两岸关系发展论述与两岸互动有新的思考,不能在两岸政治结构未有任何变化的情况下,只重视两岸互动的升级以及与绿营互动的升温,而忽视两岸政治认同鸿沟的持续扩大。

(作者为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