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未来的对话
为纪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中国、印度、缅甸三国领导人聚会北京,6月28日至29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规格极高的纪念大会以及一系列配套的专家座谈、学术研讨和展览宣传活动。习近平主席到会发表题为《弘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建设合作共赢美好世界》的主旨讲话,强调中国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积极倡导者和坚定实践者,中国人的血脉中没有称王称霸、穷兵黩武的基因,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
高调、隆重纪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体现了新一届中国政府坚持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中国的发展中国家定位、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周边外交方针的意志,也反映了新一届中国政府对如何在变局中创造性继承中国外交传统的深入思考,因而是一次历史与未来的对话。
1954年4月,周恩来总理访问缅甸和印度期间,分别同两国政府发表联合声明,确认并倡导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时隔60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引领着发展中国家间的关系,也指导着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关系,成为堪比《联合国宪章》的重要的国际关系准则和国际法基本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提出的。当时,中国身处美苏两个核大国的战略夹缝之中,力弱朋稀,必须优先解决新生政权在世界上的生存问题。中国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初衷是超越意识形态和国际阵营,最大限度争取朋友、寻求和平,维护国家独立和民族自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把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同美苏的霸权战略从根本上区分开来,为中国在世界上的立足和发展奠定了道义基础。没有这些原则,就没有发展中世界与中国的友好合作、没有中国重返联合国、没有中国同周边多数国家领土争端的解决、也没有今日中国的大国地位。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所以能在历史长河中产生如此广泛的适用意义,就在于它呼应了后殖民主义时代第三世界国家对独立、生存、发展的迫切心声和冷战酝酿时期广布于世界各国当中的不安全感,进行了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构建和实践突破。时隔60年,尽管中国、亚洲和世界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仍然具有重大的现实和长远意义,如习近平主席所说“历久弥新、历久弥深、历久弥坚”,因为它抓住了民族国家将继续长期是国际政治最主要行为体、主权原则将继续长期是国家利益集中体现和可靠保障这一当代国际关系发展演变的基本线索,可以为国际社会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此起彼伏的纷争提供可靠的解决方案。
外交变革精神的体现
纪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最重要的目的一是传承,二是发展,而传承本身就是为了发展。60年前中国会同两大邻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一行为本身,正是一大外交创举,它拒绝接受西方主导的不公正国际秩序,在弱肉强食、霸权横行的世界上为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开辟出一条活路来,所体现的变革精神正是今天纪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所应彪炳的主题。
时下中国,对外交变革问题的讨论相当活跃。一个主流观点是,中国外交已经渡过以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求生存为目标的第一个30年和以开放合作融入世界为目标的第二个30年,正在步入作为一个强国在世界上发挥关键作用的第三个30年,这就要求外交战略、手段以及机制体制必须进行适当的调整,以更好地适应新的国力条件和时代要求。
如果这“三个30年”的划分是合理的,那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刚好是串接起它们的一根牢固纽带。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新时期的最重要变革意义就应当在于,哪怕是在局部,中国的强国之路都不应复制人类历史上曾经出现或者仍在进行的帝国模式、“中心—边缘”模式、集团对抗模式和一超领导模式,而是要推动开创一个大小国在全球性、共生型的世界体系中平等相处、分工合作、并进发展的新模式。
和平与战争是国际关系的永恒主题、外交与战略艺术的基础课题,自然也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从一开始便着眼的终极问题。在新的时期,和平发展道路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最大外化。中国必须集中力量把自己的事情办好,同时依靠不断发展起来的力量更好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并影响、帮助其他国家走和平发展道路,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保障国与国之间的和平相处。
当前中国正面临着错综复杂的周边和国际环境,与个别邻国的领土海洋争端处在摩擦冲突边缘,与几个大国的战略关系处于转型时期,种种矛盾复杂缠绕,距离战争引信并不遥远。中国外交需要处理好和平与维权的辨证关系,这是任何大国在崛起道路上都绕不开的门槛。珍爱和平不等于惧怕战争,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绝不能以放弃正当权益、牺牲核心利益为代价。同时,“热衷于使用武力,不是强大的表现”,战争什么时候都不应是问题的最终解决方案。增强实力、做好准备是为了制止战争、维护和平,炫耀武力、滥用武力、搞侵略扩张注定失败。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核心与灵魂。中国是当今世界大国当中惟一与邻国仍有较多领土主权和海洋争端尚未解决的国家。过去若干年间,中国通过对话谈判以和平方式与多数邻国完成了多数遗留陆地边界以及北部湾的划界工作,这样的成就无论是纵向、还是横向看都具有楷模意义,是不容抹黑和抹杀的。现在遗留下来的主要是南海、东海海上问题和中印陆地边界争端,自然也是难度最大的。中国要敢于使用威慑手段和底线工具,坚决击破个别邻国受域外大国挑唆继续蚕食中国主权权益的幻想,同时必须坚持对话协商和平解决争端和“主权属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大原则、大方向,善于进行基于实力的谈判,努力推动面向海洋的合作,路再难也要走,用实力说话、让外交显效。
外界正紧盯中国与邻国处理主权争议问题的方式和前景,以此衡量中国的对外战略方向,不少人将中国处理对外主权争端的策略调整和对个别邻国海上挑衅行为的合理应对解读为在亚太海上实施“进攻性战略”。中国建设海洋强国走的是与西方殖民者截然不同的道路:以合作共赢为龙头,绝非依靠挑起争端、扩张领土的手段。不应将主权问题等同于、扩大至、升级为战略问题,中国也要拒绝这种舆论裹挟,尽管有关现象在当前或多或少是个现实。
命运共同体的升华
习近平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化,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更加强劲,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命运共同体”这五个字正是中央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新时期的适用和发展定下的基调、时代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出的注脚。
新兴国家、发展中世界是国际格局当中的冉冉上升力量,也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最丰润土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一句“警世恒言”,时刻提醒外交人和战略家们,不管实力怎样增长,中国都必须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站在一起。与世界各国构筑命运共同体,首先、主要是与发展中国家构筑命运共同体。当年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把中国抬上世界大国席位的,双方携手赢得主权安全、国际尊严和发展空间,今天中国要以自己的强大回馈发展中世界,带着发展中世界同中国一道成长。只有更加积极主动地为发展中国家利益代言,更加勇敢地站出来伸张国际正义,中国的发展强大才能真正赢得人心。
在处理与发展中国家关系的过程中,中国走过输出意识形态的弯路,也有过输出发展模式的迷思,这样的心态始终值得警惕。中国可以做“高山上的城市”,但不应有当“世界灯塔”的狂妄,此种狂妄恰是最容易滋生霸权主义和大国沙文主义的,也是历史上和当今一些大国盛极而衰的教训所在。如果中国对发展中国家确有什么能够、也需要输出,那就是中国的发展红利。
在新时期坚持和发展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要求中国坚守谦逊、平和的品格。中国人处世讲究一个“和”字,这不是不讲原则和稀泥,也不是自甘平庸无作为,而是说话做事恰如其分。强大起来的中国不能忘乎所以,不能靠激怒的姿态和武断的自信参与处理国际关系,与其他国家关系好与不好都要有度,合作和斗争都应讲究分寸。
如果说当年中国与有关国家共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主要是运用理念、道义的力量,那么在当今国际社会中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构筑命运共同体则要把利用、调整、改良、变革、创立相结合,积极发挥双边、地区、国际机制对合作的促进作用。当前尤其要积极推进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的建设和与各个方向国家的自由贸易、货币互换、本币结算安排,构建多层次、广布局、复合型的对外合作体系,让互利原则有广泛、实质体现,使中国的改革开放与全球体系的改良发展更紧密相融。
国际关系新理念
相互尊重、大小国一律平等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道德基础,有关认识同样要有新发展。今天的中国已不再面临根本性的外部生存威胁,所以要走出作为一个受害者的心理阴影,告别弱国外交、开展强国外交,但必须与强权政治划清界限。强国外交是手中握有实力而不滥用,强权政治是强迫他国按己意愿行事,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同时也要均衡地强调大国义务和小国责任,大国不能欺负小国,小国亦不能无理取闹。
当今世界,全球性、“高边疆”问题日趋重要,是对话合作的新领域,也成为反对霸权主义、抵制强权政治的新角力场,需要国际社会成员无论大小真正平等参与,中国应为此发挥引领作用。
新一届中国政府的外交工作非常强调正确的义利观,这为在新时期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供了新角度。“一个国家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这句19世纪英国首相帕麦斯顿讲的话在21世纪仍深刻影响着人们的观念,但其历史局限性却日益显现。中国要做义利并举、重信守诺而不是见利忘义、背信弃义的大国强国,要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正确的义利观相结合造福世界的事实来打破它。
习近平主席在纪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讲话中以“三化”归纳中国对国际秩序发展方向的看法,即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法治化、合理化,而且就国际规则问题提出具体看法和主张,强调规则的统一适用性,反对以“法治”之名侵害他国正当权益。有关提法较过去仅突出国际关系民主化有了新的发展和提升,是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有机结合,而客观认识国际政治现实、理性制订对外战略目标,正是中国走好强国路必须拿出的态度。
中美共建新型大国关系是习近平出任中国最高领导人后正式提出并着力推动的理念,意在保持中美关系稳定健康发展,确立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关系模式,避免掉入新兴大国与守成大国相争相克两败俱伤的“修昔底德陷阱”。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大国关系中的延展。
互不干涉内政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一直备受争议的一条内容,有学者主张以“创造性介入”、“建设性干预”取代它。在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深的今天,中国的利益通达全球,当一些国家执意通过损害中国利益推进一己之私、一些国家的国内危机波及中国、或者一些国家的国内政策与中国的重大利益直接抵触时,中国确有必要以更加积极主动的方式施加影响,防患于未然或者消患于既成,这与坚持互不干涉内政原则并不抵触。中国不必陷入理论争辩,而应在具体实践中积累经验、务实调整,逐步提高对周边国家内外政策的影响力,扩大对国际事务的参与度,更好地保护本国和本国公民权益。
(作者邮箱:steelan2000@sin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