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慈善捐赠需要透明化
厦门大学管理学院 戴亦一 潘越 冯舒
“中国企业的慈善捐赠是一种‘政治献金’吗?——来自市委书记更替的证据”
《经济研究》工作论文WP571号
以地方政府换届(市委书记更替)为切入点,通过对2006年-2011年7517家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发现:
1.地方政府换届确实会激发当地企业慈善捐赠的热情。在换届当年,地方企业显著增加其慈善捐赠规模,提高其捐赠倾向;2.相对于国有企业而言,地方政府换届对民营企业的慈善捐赠规模和捐赠倾向的正向激励作用更为显著;3.如果新任市委书记从外地调入,地方政府换届对慈善捐赠行为的激励作用会更为强烈;4.市场化程度越高的地区,在地方政府换届时,政治生态的改变对企业慈善捐赠行为的激励作用越明显。
对民营企业在政府换届时的慈善捐赠行为,是否真的能为其在下一期政策调整或资源配置中赢得政府的“青睐”进行深入考察后发现:选择在政府换届时进行慈善捐赠确实能为民营企业带来融资便利、政府补贴、投资机会等经济优惠,说明以慈善捐赠建立政治关系来争取经济利益的方式在中国确实存在。因此,中国企业的慈善捐赠具有一定的“政治献金”性质。
从企业经营角度看,选择在地方政府换届时进行慈善捐赠,确实是目前一些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与新任地方政府官员迅速建立政治关系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企业也要认识到慈善捐赠在转轨时期的中国,既是提高企业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有效手段,也是企业构建政治关系,尤其是当政府换届可能给企业带来政策不确定风险时,化解政策风险的一种被动但有效的选择。
而从国家治理角度看,中央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地方企业慈善捐赠途径、方式的监督,增加捐赠透明度,避免慈善捐赠成为企业向新任政府官员输送利益并随后寻租的变相通道,弱化企业慈善捐赠的“政治献金”或“雅贿”性质。
上海大学社会学院 孙秀林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周飞舟
“土地财政与分税制:一个实证解释”
《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第4期
1994年分税制改革之后,中国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是土地开发和城市扩张。实际上,分税制在中央集中地方收入的同时,对地方也有大量的税收返还,同时在中西部地区也建立起了规模庞大的转移支付体系。
研究表明,上述转移支付体系的结构性问题,导致分税制下地方财政的“饥饿效应”没有得到有效缓解,所以中央与地方、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在分税制后都出现了巨大变化。这种变化导致地方政府全面以土地征用、开发和出让作为新的支持地方财政和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作者使用了全国的省级面板数据证明了这二者间的稳定关系。
地方政府全面转向土地开发和城市扩张,除了财政体制作为核心因素,其他一些制度和经济形势的变化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其中,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入WTO以及农村税费改革都对城市化的迅速发展有重要影响。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 James Andreoni等
“假仁假义?宗教捐赠的社会动机”
美国经济学年会2014年会论文
过往实验表明,如果捐赠者的身份信息被公开,将会影响其后续的慷慨程度。对克罗地亚萨格勒布地区1597户家庭的研究证实了这个结果。萨格勒布的这些家庭每周日都会被请求捐赠以建一座新教堂。从1994年到2000年长达335周里,如果个人在前117周里有过捐赠,会被公示在后续的106周里,最后的112周会公布累积的捐赠额。公示期后,个人最终捐赠量翻番不止。也就是说,这里头的捐赠不仅仅是因为信仰的原因,更有社会压力在起作用。
另外,在同一个时期内,不同个体的捐赠与相邻街坊是不是紧密相关?街坊邻居的捐赠量是一个捐赠的重要参照。这类影响因素目前被称为社会压力。这就使得大部分人的捐赠会和街坊邻居整体捐赠的平均水平持平。
不过,如果有一笔特别大的捐赠,反而可能会降低其他邻居的捐赠。因为这种来自富人的大手笔是为了维系其端庄体面,使邻居认为没必要再捐赠了。